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科學3.6.地球的形狀 教案+反思.doc
6.地球的形狀【教學目標】1.知道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知道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2.能夠收集有關地球的資料并提出關于地球形狀的一些問題。3.經歷模擬實驗,培養細致、認真的觀察記錄能力,學會運用思辨的方法獲得科學概念。4.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想象建立假設以及解釋的重要性,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教學重難點】1.知道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曲折過程;知道科學結論的得出可以來源于生活中的現象。2.經歷模擬實驗,培養細致、認真的觀察記錄能力,學會運用思辨的方法獲得科學概念。【教學準備】紙船、瑜伽球、桌面、大紙板、小立方體、小球、手電筒、教學課件等。【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聚焦問題。1.出示地球的圖片,引導學生說一說,這是什么。(地球)2.教師談話:這就是我們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樣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些知識。3.板書課題:地球的形狀。二、學單導學,自主探索。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陸地和海洋的一部分。其實在飛出地球之前,人類就已經知道地球的形狀了。那么人類是怎樣逐步正確認識地球形狀的呢?2.古人對地球形狀的猜想、探索與實踐。出示兩張圖片:一張是古代印度人對地球的認識,一張是古代中國人對地球的認識。學生看一看這兩張圖片,并讀一讀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國人是怎樣認識地球的。教師小結:這就是最初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這個時候人們憑直覺來認識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圓地方”的猜想,他們都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不過,后來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交替循環,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種猜測。3.課件出示張衡的渾天說和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觀。教師:可是張衡的渾天說和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觀并沒有被世人所接受,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當時科學技術并不發達,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陸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們不相信他們兩人的說法。后來人們又是怎樣認識到地球是球形的呢?4.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54下面的文字,并觀察課本圖片與課件展示的帆船進出港場景以及月食景象。教師引導:是的,人們站在海岸邊看遠處的帆船,發現進港的船只,總是先看見桅桿,再逐漸看見船身。而出港的船只,總是先不見船身,然后桅桿才逐漸隱沒在海平面下。發生月食時,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總是圓形的。據此,人們做出了另一種猜測。關于這一點,大家想不想來驗證一下呢?5.模擬船的出港以及月食。(1)教師下發實驗器材,教師強調實驗的注重點:此實驗兩人合作,一人觀察,一人開船。觀察的人眼睛要平視。而開船的同學要掌握好船的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更不要忽快忽慢。在做模擬月食的實驗時,要注意實驗地點選在光線較暗的地方。實驗中要準確把握手電筒、小立方體或小球、紙板的位置。做完實驗之后,完成好實驗記錄,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從這次實驗中,你們得出什么結論?(2)學生分小組開始實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實驗情況,并相機做一點指導。提醒學生填好實驗記錄,并且認真思考剛剛提出的問題。(3)全班分小組匯報實驗的結果,教師相機指導。(4)教師小結:正如剛才大家實驗看到的那樣,在瑜伽球上移動帆船模型,我們會發現帆船進港的時候,總是先看到桅桿,接著才會看到船身,而出港的時候正好相反,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可是在桌面上模擬航行的時候,自始至終都會看到船身和桅桿同時出現。這個現象進一步說明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二個實驗也能佐證第一個實驗的結論,模擬地球的小球無論怎么運動,它在紙板上的影子都是圓形的,這也進一步說明地球就是球體。6.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55麥哲倫航海的文字,并觀察課本圖片與課件展示的環球航行圖了解這段歷史。三、深入研討,建構認識。1.教師提出問題:通過模擬實驗你們觀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說明地球是球形的?人們又是怎樣認識到地球是球形的?2學生交流討論,并匯報結果。3.總結:我們通過模擬帆船出港,觀察到帆船進港時先看到桅桿后看到船身,而出港時則相反。同時在模擬月食的實驗中,觀察到只有小球在紙板上的影子始終是圓形,與實際觀察到的月食景象相同。所以我們能判斷地球是球形的。人類認識地球的歷程漫長而又曲折,經歷我國古代的“天圓地方說”、張衡的“渾天說”、亞里士多德宇宙觀、麥哲倫環球航行以及近現代的天文觀測活動后才最終確認地球是球形的。4.完成隨堂學,鞏固知識。四、拓展應用,深化認識。觀察地球儀。【板書設計】地球的形狀地球是球體的證據:帆船進出港月食投影環球航行進入太空觀察【教學反思】這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探究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曲折過程。我通過課件展示、課本文字、圖片和做模擬實驗等方式向同學們全方位展現了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在課上,各小組在做完實驗后都派出代表進行匯報,有的小組在匯報員匯報結束后,進行補充。所以這節課對地球的形狀知識的掌握,放手讓學生自學、匯報、討論、檢查、得出結論。最后我對整節課內容做了總結,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本節課不足是教學環節多,時間非常緊湊,多數內容由我表述或以課件的形式呈現,缺少與學生的互動
- 關 鍵 詞:
- 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科學3.6.地球的形狀 教案+反思 教科版 三年級 下冊 科學 3.6 地球 形狀 教案 反思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