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科學2.1 迎接蠶寶寶的到來(教案).doc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下2.1迎接蠶寶寶的到來教案課題迎接蠶寶寶的到來單元二單元學科科學年級三年級學情分析學生平時見過不少動物,有些學生還養過蝸牛、金魚等,他們對動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的。但養過蠶的學生較少,所以學生通常對蠶寶寶充滿興趣,不過有些學生對經歷飼養蠶寶寶的一生的過程還缺乏足夠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記錄的習慣和能力。學習目標1. 蠶卵的外部形態特征包括顏色、大小、形狀等。2. 蠶的一生從卵開始,蠶卵里孕育著新生命。3. 蟻蠶是由蠶卵孵化出來的。4. 蠶卵孵化需要適宜的溫度和水分。科學探究目標1. 能用感官及工具觀察蠶卵的外部形態特征。2. 能用畫圖、文字等方法記錄蠶卵的外部形態特征。3. 能用收集資料或訪談的方法了解養蠶的相關知識。4. 能制訂切實可行的觀察計劃,并用于觀察記錄蠶一生的生長變化。科學態度目標1. 對研究蠶卵及養蠶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2. 對飼養的蠶表現出愛心及責任心,能細心照管蟻蠶。3. 能在課后堅持觀察記錄蠶的生長變化。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并意識到人類不斷改進養蠶技術以適應自己的需求。重點怎樣觀察記錄蠶的一生的生長變化。難點付出一份愛心,細心地進行養蠶活動并做好觀察計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設計意圖1. 新課聚焦你養過蠶嗎?說說你知道的蠶的情況。聚焦一:蠶卵是什么樣的?蠶的生命是從蠶卵開始,一個蠶卵就是一條生命。蠶卵很小,顏色是淡黃色或者黃色的,呈橢圓形。聚焦二:怎樣觀察記錄蠶一生的生長變化?觀察蠶一生的生長變化,首先我們要通過圖書館、網絡等渠道查閱資料,大致了解蠶的生命周期分為哪幾個階段,了解養蠶過程中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如:進食、呼吸、健康和住處等等,其次我們要制訂觀察計劃,準備觀察器材,如放大鏡。在每天的觀察中要把蠶的各項變化記錄下來,如蠶的大小、顏色、食量、蛻皮等情況都要詳細記錄。記錄的方法有很多種,如用文字、畫圖或者拍照等方法都可以。我們一起來迎接蠶寶寶的到來,板書課題。積極回答知道的情況。根據生活經驗回答。說出認為可行的方法。通過詢問是否養過蠶,來了解學生對蠶的已有認知。通過提問的形式導入本單元主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 科學探索探索一:觀察蠶卵的大小、形狀、顏色等,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觀察準備:蠶卵、尺子、放大鏡、養蠶用的小盒。觀察方法:先用眼睛觀察蠶卵的顏色、形狀,再借助放大鏡、尺子等工具進行更細致的觀察。播放視頻觀察蠶卵的樣子觀察記錄:(1)大小:蠶卵長約1毫米,厚約0.5毫米。(2)形狀:用放大鏡觀察,蠶卵近似圓形,很像小米粒,仔細觀察,可看到蠶卵的中心處是凹下去的。(3)顏色:剛產下來的蠶卵是淡黃色或者黃色的,隨時間延長逐漸變成灰綠或紫黑色。時間較長的卵如果仍呈現黃色,可能是未受精,是不會孵出小蠶來的。探索二:為蠶寶寶建造一個“家”。為蟻蠶準備一個盒子作為“房子” ,保證“房子”的清潔衛生。把蠶盒放在空氣流通的地方,在蠶盒蓋上扎些小孔,但不要扎得太多,防止水分蒸發過快。養蠶的相對濕度為75%80%,如果濕度過高,可在蠶盒底部鋪紙或開蓋飼養一段時間。如果濕度過低,則可以在蠶盒旁邊加放浸濕的紗布增加濕度,但不要讓蟻蠶直接浸在水里。播放視頻為蠶寶寶建造一個“家”結論:養蠶需要的條件:(1)空氣:準備一個盒子,在盒蓋上扎些小孔,作為蠶的“房子”。 (2)適宜的濕度:如果天氣干燥,可以在蠶卵上灑一些水。(3)適宜的溫度:最適合蠶卵孵化的溫度大約是25。蠶卵的孵化過程:蠶卵的孵化所需的條件:(1)小蠶愛吃桑葉,它一出卵就要及時用毛筆或羽毛輕輕地把它刷到桑葉上。 (2)要讓小蠶吃飽吃好,桑葉要新鮮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條。(3)經常清除蠶的糞便和吃剩的殘葉,保持小蠶“房間”的清潔。(4)把小蠶放在空氣流通的地方,不要在養蠶的房間里噴灑殺蟲劑。探索三:小組討論,制定計劃觀察蠶的一生。科學詞匯:幼蟲或幼崽從動物卵中破殼而出,叫孵化。播放視頻孵化與蟻蠶準備材料按照觀察方法認真觀察蠶卵的大小、形狀、顏色等,并記錄結果。觀看視頻準備蠶寶寶家的材料,并按照合適的要求,完成蠶寶寶家的建設。觀看視頻認真聽講、記錄認真聽講、記錄認真聽講、記錄討論,并制定計劃。觀看視頻通過觀察實驗,了解蠶卵的大小、形狀以及顏色等特征。觀看視頻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為蠶寶寶建造一個家,同學們在建造家的過程中,能了解到蠶寶寶生活所需的條件。觀看視頻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對實驗活動的步驟更加清晰。通過閱讀資料了解為迎接蠶寶寶出生做的準備。明確工作,為課后的準備工作建立基礎。啟發學生思考長期觀察和做好觀察記錄的重要性。了解孵化的概念以及知道蟻蠶是怎么來的。3. 交流研討研討一:蠶卵是什么樣的?蠶卵孵化需要什么條件?剛產下的蠶卵是淡黃色或者黃色的,經過12天變成淡紅色或者淺褐色,再經過34天變成灰綠色或者紫黑色。蠶卵的孵化注意保持溫度在25左右,保持空氣流通和適宜的濕度。研討二:研究蠶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我們應該怎樣做?蠶的一生經歷蠶卵-幼蟲-蠶蛹-蠶蛾四個階段,我們應注意觀察不同階段的蠶大小、外形、顏色的變化,并將觀察到的蠶的特征用文字或者畫圖等多種方法記錄下來。我們要遵循科學探究的程序,即先查閱相關資料,再制訂觀察計劃,確定觀察方法,然后進行觀察最后將觀察得到的信息匯總,總結觀察成果。交流、討論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白隨時觀察和記錄的重要性以及激勵學生堅持觀察記錄。4.科學拓展觀察記錄蠶卵的變化,記錄蠶寶寶出生的日期和樣子。交流討論旨在拓展提高學生的知識面。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作業布置完成同步練習題課后作業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能用感官及工具觀察蠶卵的外部形態特征;能用畫圖、文字等方法記錄蠶卵的外部形態特征;能用收集資料或訪談的方法獲得養蠶的相關知識;能制訂切實可行的觀察計劃,并用于觀察記錄蠶一生的生長變化。思考小結內容,鞏固學習知識。板書迎接蠶寶寶的到來顏色:淡黃色紫黑色蠶卵 大小:小米粒大小形狀:中間凹陷的圓餅狀蠶寶寶“家”的環境特點:干凈、通風、適宜溫度、無害蟲、食物晾干水分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課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一、觀察蠶卵。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肉眼觀察蠶卵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特點,再讓學生使用放大鏡進行細致地觀察。從學生的匯報看,他們的觀察很到位。例如:他們能借助直尺測量蠶卵的大小,用放大鏡觀察到蠶卵中心處略微向下凹,蠶卵有的是黃色,大多是灰紫色。這些說明學生已經能借助有效的工具進行細致地觀察了,我感到十分高興。二、了解蠶健康生長需要的條件。在本環節中,我通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1.蠶要從卵里鉆出來了,我們怎樣迎接小蠶的誕生?學生談到了要為小蠶建立一個“家”,并在盒蓋上鉆些小孔、為它準備食物等。這里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在盒蓋上鉆孔?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蠶的孵化需要空氣。再通過講解,讓學生明白蠶卵的孵化還需要適宜的溫度與濕度。2.蠶寶寶誕生了,我們怎樣才能讓它健康成長?這里讓學生根據以往的飼養經驗來交流,同時我給予正確的指導,學生明確了蠶的健康成長還需要考慮光照、食物、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三、學習觀察記錄的要點和方法(這一環節不宜忽視)。提出兩個問題:1.你認為哪些是需要我們記錄的?2.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蠶的各個時期記錄下來?我的目的旨在引導學生科學、細致地觀察和記錄。教學反思
- 關 鍵 詞:
- 迎接蠶寶寶的到來(教案) 迎接蠶寶寶的到來教案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