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科學3.1 仰望天空(教案).doc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下3.1仰望天空教案課題仰望天空單元三單元學科科學年級三年級學情分析學生在二年級上冊“我們的地球家園”單元中,對地球家園中有什么,太陽的位置和方向,月相變化等方面已有所了解,但在廣度和深度上理解得并不充分,而且學生的認知差異比較大,有些學生已經了解得比較深入,有些學生還一知半解,這與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有關,同時也是宇宙領域各學段的共同學情。當學生仰望天空時,依然充滿好奇。在探索方式方面,學生將利用模擬實驗的方式來探索三大天體,這對學生充滿了吸引力。學習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 太陽是一顆恒星,太陽給地球帶來光照和熱量。2. 太陽和月球都是球體,但是它們的表面各不相同。3. 太陽和月球到地球的距離不同。科學探究目標1. 能通過觀察、對比圖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陽和月球的信息。2. 嘗試用模擬實驗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間問題。3. 能利用維恩圖整理信息,比較兩個天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科學態度目標1. 對天空產生好奇心,樂于探索星空。2. 樂于陳述自己已有的認知,善于傾聽與接納別人的觀點,達成共識。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和意識到太陽和月球是我們生存的天體環境的一部分,太陽和月球與地球朝夕相伴,對生活在地球的人類有很大影響。重點通過分享會、比較照片和模擬實驗等方式,填寫并整理維恩圖,盡可能多地了解太陽和月球基本特征,體會科學家認識宇宙的一般方式。難點理解模擬實驗的一般過程以及模擬實驗結果對探究問題的解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設計意圖1. 新課聚焦提問:想一下白天和晚上仰望天空,你都看到了什么?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白天時常會看到耀眼的太陽,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關于太陽和月球,我們都知道什么?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呈現一組太陽和月球的照片,如教材中陽光下的向日葵和月光下的皚皚雪山等景象,讓學生觀察太陽和月球的特征。引入課題仰望天空,板書課題。太陽、星星、月亮、白云、藍天等。學生對太陽和月球的感受和認知來自于生活的直接觀察體驗,這里面有特征性的太陽是明亮的、溫暖的、炎熱的,月球是黃色的、寒冷的等,也有規律性的太陽東升西落,月球有圓缺變化,所以這些照片很容易讓學生聚焦到本課主題。2. 科學探索探索一:分享我們知道的太陽和月球的知識說一說你知道的太陽和月球的知識。教師點撥:1.與月球有關的傳說和詩詞。(1)傳說-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2)詩詞。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于月球的傳說以及詩詞?2.月球概述。(1)1610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首次用天文望遠鏡觀察了月球,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首次登月。(2)月球是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星球,它是一個球體,體積約是地球的1/49,質量也小于地球,是地球的衛星,圍繞著地球運動。(3)月球本身不發光,我們能看到月球“發光”其實只是月球表面反射的太陽光。(4)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有高山、平原,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環形山,明亮的部分是高山,陰暗的部分是平原。環形山主要是小天體頻繁撞擊月球形成的。(5)月球晝夜溫差大,沒有空氣和液態水,也沒有生物。3.太陽概述。恒星-本身發光發熱的天體行星-繞著恒星運轉的天體衛星-繞著行星運轉的天體太陽是一顆普通的恒星,自己能發光發熱的天體,太陽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和活動的能量源泉。播放視頻太陽地球月亮的運動模擬太陽是一個熾熱氣體組成的球體。從里到外可分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太陽表面經常有變化,這就是太陽活動。常見的太陽活動有太陽黑子、耀斑、日珥、太陽風等。太陽的體積約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也比地球大的多。太陽黑子就是太陽表面的黑斑,實際上是太陽表面溫度較低而顯得較暗的氣體斑塊,太陽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探索二:簡單比較太陽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觀察幾組關于太陽和月球的照片,你有什么發現?在維恩圖上記下我們觀察比較的結果。探索三:模擬實驗從地球上看,太陽和月亮為什么看上去大小差不多呢?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來找一找原因。實驗材料:觀察紙筒、大小不同的兩個圓紙片。播放視頻比較太陽和月球的不同實驗步驟:(1)選擇合適的觀察位置,保持觀察紙筒的位置不變。(2)在觀察紙筒能觀察到的范圍內,選擇小圓紙片的位置,并保持不變。(3)移動大圓紙片,觀察大圓紙片移到多遠距離時,看上去和小圓紙片大小差不多。實驗現象:大圓紙片距離觀察紙筒較遠時,才能看上去和小圓紙片大小差不多。實驗分析:物體距離觀察位置越近,看起來越大,反之看起來越小。實驗結論:太陽到地球的距離要比月球到地球的距離遠的多,所以看上去大小差不多。交流討論,積極回答。自由交流回答。認真聽講。觀看視頻自由描述發現。學生回答距離遠等原因觀看視頻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學習經驗,了解關于月球的一些知識。了解并認識太陽學生在維恩圖中已經寫下很多自己了解的信息,他們積極地展示自己的“知識淵博”。教師需組織好“科學分享會”,提醒學生,科學家們在工作時也會像這樣分享和交換信息。模擬實驗是科學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該環節是學生首次接觸模擬實驗,教師需要和學生交流模擬材料所模擬的對象以及模擬實驗證明猜想的過程,結合實驗結果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模擬實驗是在做什么,才能積極思考,提出感興趣的問題。3. 交流研討研討一:通過我們的初步比較,你知道太陽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師點撥:1.相同點:都是球體、都在太陽系、都與地球有密切的關系、都有引力。2.不同點:太陽質量巨大、引力大、恒星(發光發熱)、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表面由大量氫氣和氫氣組成月球質量小、引力小、真空、地球的衛星(圍繞地球運轉)、本身不發光發熱、表面由巖石構成研討二:關于太陽和月球,你還想知道什么?拓展視頻4分鐘了解,太陽系到底有多大,邊緣又在哪里!根據維恩圖的記錄,學生組織語言對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描述。描述一下自己想要知道的東西。該環節主要內容是提問和小結。“科學討論會”的形式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還可以提醒學生,科學家在探索結束后也會像這樣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作業布置完成同步練習題課后作業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恒星,太陽給地球帶來光照和熱量;太陽和月球都是球體,但是它們的表面各不相同;太陽和月球到地球的距離不同。 在科學探究中,能通過觀察、對比圖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陽和月球的信息;嘗試用模擬實驗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間問題;能利用維恩圖整理信息,比較兩個天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思考小結內容,鞏固學習知識。板書3.1仰望天空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這一節課的內容屬于宏觀世界內的知識,對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比較抽象,他們缺乏一定的相關的知識基礎和空間想象能力,給他們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各種途徑幫助他們解決問題。1.在上新課之前,可以通過布置課前作業的形式引導學生和這部分知識有所接觸,教師也可以通過作業結果了解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認知程度,為新課學習做一個好的鋪墊。2.在新課的進行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交流作業的結果,在相互交流中學習到新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僅作為一個引導者。3.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呈現出與太陽和月球有關的圖片、動畫和影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加印象。4.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資源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如用天文望遠鏡或普通的望遠鏡觀察月球表面。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和求知欲,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把課上得生動和精彩。同時由于是非地理專業的教師,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只是停于表面,對于學生在課上和課后提出的一些問題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解答,進而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外在知識的呈現方式上缺乏新的方式方法,它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挖掘和積累。引導性的問題的設置上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待于進一步的摸索。教學反思
- 關 鍵 詞:
- 仰望天空(教案) 仰望天空教案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