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課題2 水的凈化教案.doc
課題2 水的凈化【教學目標】(1)使學生知道沉淀,過濾,吸附,蒸餾是凈化的常用方法(2)了解純凈水和自然水,硬水與軟水的區別(3)了解自來水廠的凈化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學重點】(1)常用凈化水的方法(2)硬水和軟水(3)過濾實驗原理及注意事項【教學難點】(1)了解純凈水和自然水,硬水與軟水的區別(2)過濾實驗的操作【教學方法】實驗學習法,課堂討論法【教學用具】(1)過濾實驗:燒杯,明礬,玻璃棒 (2)沉淀實驗:濾紙,剪刀,燒杯,玻璃棒,漏斗,鐵架臺 (3)制取蒸餾水的實驗器材【教學過程】(引入)同學們看,這兩杯水有什么不同嗎?(一杯是純凈水,一杯是湖水)純凈水是無色清澈的透明液體而另一杯是比較渾濁的,這杯水我們可以飲用嗎?(老師)好下面我們就看一下這張掛圖,來了解一下自來水廠凈化過程一、自來水廠的凈化過程加絮凝劑 加活性炭取水沉淀 過濾吸附消毒用戶(一)不溶性的雜質的凈化演示實驗取一個燒杯渾濁的湖水。向其加入3勺的明礬粉末,攪拌溶解后,靜止觀察現象。1:沉淀: 靜置沉淀吸附沉淀:明礬的作用:生成膠狀物,吸附雜質,使其沉降。操作下面我將燒杯中的未處理的水進行過濾,看看有什么變化?在做實驗前,我們先學習以下怎樣制作過濾器取一張濾紙把它對半折在對半折,然后打開,三層濾紙放在一起,一層放在一起把它放在漏斗上,使之緊貼在漏斗壁,并且濾紙的邊緣低于漏斗的邊緣。用少量的水潤濕紙并實現它們之間沒有氣泡(否責會影響過濾的速度)架好漏斗后使漏斗的下端口緊靠燒杯內壁過濾時盛渾濁液的燒杯口緊靠玻璃棒,并且玻璃棒的要輕輕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液體要低于綠內障的邊緣(邊講邊操作)2.過濾(除去不溶性雜質)過濾操作的要求:“一貼二低三靠”“一貼”是濾紙僅貼漏斗壁;(防止過濾速度慢)“二低”是濾紙低于漏斗邊緣,(防止濾液溢出)濾液低于濾紙的邊緣;(防止過濾不完全)“三靠”是傾倒液體的燒杯和玻璃棒相靠,(防止液滴飛濺)玻璃棒的下端與三層濾紙的一邊相靠,(防止擢破濾紙)漏斗下端的尖嘴和燒杯的內壁相靠(防止液滴飛濺)(探究)過濾后濾液渾濁的原因?(燒杯不干凈,濾液高于濾紙的邊緣,濾紙破損)(講解)過濾只是處去了看的見的雜質,而水中還有許多看不見的雜質。需要用吸附劑除(活性炭)再經消毒就可以喝了3.吸附(加活性炭就可以吸附):吸附雜質和異味4.消毒:煮沸,加入漂白粉或通入Cl2(講述)以上操作我們只是除去了水中的不溶物質,而在水中的許多可溶物質,比如我們看到的水垢它是水中大量的鈣、鎂化合物在加熱或常時間的放置就生成的水垢。(二)可溶性雜質的凈化1. 硬水:含較多的可溶性物質鈣鎂化合物的水2. 軟水:不含或含少量的可溶性物質鈣鎂化合物的水3.鑒別:用肥皂水 硬水:易起浮渣,泡沫少軟水:不起浮渣,泡沫多4.硬水的危害: (小結)硬水洗衣服,即很費肥皂也洗不干凈衣服,時間常了衣服會變硬;硬水會使鍋爐內結垢,不僅浪費燃料,而且使鍋爐內管道局部過熱,易引起管道變形,爆炸.5.硬水的軟化生活上:煮沸工業上和實驗室: 蒸餾:(演示實驗)實驗室制取蒸餾水的過程。(介紹)蒸餾裝置:由蒸餾瓶,溫度計,冷凝管,接液管,接受瓶組成。溫度計水銀球的上銀和蒸餾頭側管的下限在同一水平線上,冷凝水應從冷凝管的下口流入,上樓流出,以保證冷凝管的套管中充滿水,用不帶支管的接液管時,接液管與接受瓶之間不可用塞子連接,以造成封閉體系。課堂練習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 )A.無色、無臭、清澈透明的水一定是純凈物B.活性炭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雜質,除去臭味C.青少年長期飲用純凈水有益健康D.使用硬水對生活和生產有益2.活性炭凈水器可除去水中的臭味,是因為它具有( C )A.導電性 B.傳熱性 C.吸附性 D.氧化性3.對于靜置、吸附、過濾、蒸餾等凈化水的操作,上述操作中,凈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__蒸餾、吸附、過濾、靜置__;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__蒸餾_;綜合運用上述4項操作凈水效果更好,其先后順序是_靜置、過濾、吸附、蒸餾。【 板 書 設 計】課題3 水的凈化 一 自來水廠的精華過程取水 加 凝劑 沉淀 過濾 加活性炭 吸附 消毒 用戶二 不了溶性雜質的凈化1 沉淀(加 凝劑:如用明礬,加快沉淀速度)2 過濾(把不溶于水的固體和液體分開)操作要求:一貼二低三靠3 吸附(用活性炭進行吸附,除去水中的雜質和嗅味)4 消毒(煮沸,通入氯氣或加入氯酸鈣)三 可溶性雜質的凈化1 硬水:含較多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軟水:不含或含有少量鈣鎂化合物的水。2 區別:加入肥皂水:渣硬沫軟3 硬水的危害4 硬水的軟化 生活上:煮沸工業上和實驗室: 蒸餾教學反思從總體上看,本節課基本上達到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預期目標,即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挖掘教材,發展教材,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類文化背景下構建知識體系,使單調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教學富有啟發性和探究性,體現出其應有的價值,達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映生輝的效果,在實踐中促進學生發展,課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師起到了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等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