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第3單元第10課 讓紙張更結實 |粵教版.doc
第三單元 百變的紙第10課讓紙張更結實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讓紙張更結實是科學(粵教科技版)一年級下冊“百變的紙”單元中的第3課。本課讓學生通過簡單的實驗,對比不同紙的結實程度,然后再進行“繞紙繩”的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在對紙進行簡單加工后能讓紙張變得更結實。這節課的最后還安排了一個折紙橋的活動,拓展了“讓紙張更結實”的主題。本課的活動也涉及技術與工程領域的內容,通過一系列 “讓紙張更結實” 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針對一項具體任務進行設計、測試和改良的過程。本課共由兩個活動組成。活動1“哪種紙更結實”,主要是從紙提手的應用轉向通過掛重物的科學實驗活動,探究哪種紙更結實。活動2“繞紙繩”是讓學生通過比較不同的紙提手的造型,動手將紙條繞成紙繩來開展實驗活動,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讓紙張變得更結實。活動3“折紙橋”,教師指導學生用“折”的方式改變平板紙橋的形狀,通過實驗數據來比較讓紙橋承重增加的更多方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初步感知工程技術人員依據科學原理設計和制造產品、解決技術應用難題,創造豐富多彩的人工世界,以滿足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二、學情分析學生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已經了解了紙的基本特征,也通過“折紙花”和“做紙杯”的兩個活動,可以根據產品的要求,了解了如何利用紙的不同特征完成紙制品的制作。然而,在學生的認知里,紙是容易撕開的,是柔軟的。在這個基礎上,開展一節關于紙“結實程度”的探究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依據生活中的實例,展開初步的科學探究活動。通過三個不同層次的實驗活動,幫助學生搜集證據,讓學生完善對紙的認識,知道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讓紙變得更結實,了解紙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更豐富的用途。三、教學策略根據“任務驅動”和“技術與工程”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可將教法和學法確定如下:1.從教的方面來說,主要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法。具體過程分為三個部分:通過任務驅動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學生動手實踐,經歷三個有層次的實驗任務,學習讓紙張更結實的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參與動手制作等操作性活動,讓學生學習“搜集證據”和“處理信息”的方法,養成通過“動手做”得出結論的習慣。2.從學的方面來說,可分為兩個部分:利用探究任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一些探究實驗活動,初步經歷探究活動的全過程。四、教學目標1.知道用繞紙繩、折紙橋等方法可以讓紙張變得更結實。2.認識紙張等簡單科技產品的功能。3.能對材料進行簡單的加工,制作作品。4.能用語言初步描述所制訂的科學探究計劃。5.能對收集的實驗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并與同學進行討論和交流。五、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用繞紙繩、折紙橋等方法可以讓紙張變得更結實。教學難點:對收集的實驗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并與他人進行討論和交流,對材料進行簡單的加工,制作作品。六、教學準備教具準備:各種常見紙的紙條、鉤碼、紙盒、一次性紙杯、報紙、長尾票夾、多媒體教學儀器、實物投影、教學PPT課件。學具準備:各種常見紙的紙條、鉤碼、紙盒、一次性紙杯、報紙、長尾票夾。七、教學過程(一)任務驅動設置情境:放學時,妍妍把一些書本放在紙袋中,準備提著回家。琪琪發現,這個紙袋的提手也是用紙做的。問題:用紙做的提手結實嗎? 交流:紙張都是比較容易撕破的。那么,紙做的提手能承受住袋子和袋子里裝的物品的重量嗎?任務:生活中很多紙袋的提手也是用紙做的。用哪種紙做提手會更結實呢?(二)活動探究1.活動1:哪種紙更結實問題:生活中很多紙袋的提手也是用紙做的。用哪種紙做提手會更結實呢?討論:用哪種紙做提手會更結實呢?整理: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確定幾種常見的紙作為研究樣本。問題:怎樣比較幾種紙的結實程度?討論:根據學習的經驗,討論比較紙結實程度的實驗設計。匯報: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口述科學探究的設計。整理:準備好用各種不同的紙制作的長、寬都相同的紙條;將紙條的頭尾用手捏住,形成一個紙環;將鉤碼掛在紙條上,不斷增加鉤碼,直至紙條斷裂;記錄所掛鉤碼的數量。制定觀察的指標:在紙條不破的情況下,看哪種紙條提起的鉤碼數量最多。提示:注意安全,做好安全教育。特別是在給紙條掛鉤碼等重物時,要小心使用鉤碼,以免鉤碼下落砸到自己和同學。活動:分組進行“哪種紙更結實”的實驗,并將數據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匯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和交流,并引導學生根據各組交流的實驗數據,分析得出哪種紙更結實的結論。小結:不同的紙能承受的重量不同。2.活動2:繞紙繩展示:兩個紙袋,其中一個紙袋的提手是用紙條繞成的紙繩。問題:這兩個紙袋的紙提手有什么不同?引導:把紙條繞成紙繩有什么作用呢?匯報: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對問題作出簡單的猜想。任務:紙繩是否比紙條能承受更多的重物?討論:怎樣設計實驗進行比較呢?匯報:學生根據前一個實驗的方法和經驗,對實驗進行簡單的設計。整理:選擇一張紙條,將其繞成繩子狀。用力要盡量均勻,使紙繩繞得整齊。然后測試這條紙繩是否變得更結實,是否能承載更多的重物。提示:當觀察到紙繩能掛起的鉤碼數量變多時,就能說明紙變得更結實了,不必等到紙繩斷裂才完成測試。活動:分組進行“紙繩承重”的實驗,并將數據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匯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和交流,引導學生根據各組的實驗數據,分析哪種紙更結實,并得出自己的結論。小結:紙繩比紙條能承受更多的重物。游戲:各小組用最結實的紙繩,跟其他組進行紙繩拔河比賽。方法:先將兩根紙繩纏在一起;然后各自用力朝自己方向拉。提示:在進行“紙繩拔河比賽”時,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用力過猛,以免受傷。思考:為什么有些小組的紙繩更結實?交流:請獲勝的小組交流制作紙繩的方法。引導:用之前的實驗發現分析比賽結果。引導學生思考比賽雙方用力情況是否一致,雙方選用的紙張有哪些特點,繞紙繩的圈數等。幫助學生發現紙繩繞的圈數越多就越結實;紙繩繞得更粗、更緊,也能變得更結實。3.活動3:折紙橋出示:展示兩個盒子(或一次性紙杯)做成的橋墩。問題:這座橋還沒有橋面。大家能用一張報紙來做這座橋的橋面嗎?分享: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表述自己的依據。任務:搭一座紙橋,它能承受多少重物呢?提供舊報紙、兩個等高的盒子(或一次性紙杯)、一把尺子和長尾票夾若干作為實驗材料。討論:怎樣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呢?匯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和交流。整理:用兩個盒子(或一次性紙杯)做為“橋墩”,中間相隔一定的距離(用尺子測量),再用一張紙做成“橋面”,架在兩個“橋墩”之上,形成一座紙橋。然后,在紙橋上逐漸添加重物,直至“橋面”塌陷為止,并在學生活動手冊上記錄其最大的承重數量。活動:分組開展搭平面紙橋的實驗。匯報:搭成的紙橋能承載多少重物。思考:能不能讓紙橋承載更多的重物?討論:怎樣設計實驗進行比較呢?匯報:將紙折一折,紙橋會變得更結實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和交流。引導:用折疊的方法對相同大小的同類紙張進行加工,再用在紙橋上逐漸增加重物的方式進行測試,用數據檢驗加工后的紙橋是否能承受更多的重物。提示:為了實驗的公平性,教師要提醒學生橋面使用的報紙大小要一致,橋墩之間的距離不能有變化(用尺子測量,保持同樣的距離)。然后讓學生試著往紙橋上逐漸添加長尾票夾,看看紙橋所承受的長尾票夾數量是不是變多了。活動:分組進行“紙橋是不是變得更結實了”的實驗。匯報:搭成的紙橋能承載多少重物。思考:這兩種橋在形狀上有什么區別,為什么它們承重的數量有差距?小結:未加工的紙橋是薄薄的平面形狀,折疊的紙橋變成包含很多三角形的形狀。教師可以給學生稍作拓展,解釋三角形的結構有利于加強穩固性,生活中很多橋梁建筑都利用了這樣的結構。4.親子時間:紙房子問題:根據自己的體驗過程,說說哪些方法可以讓紙張變結實。任務:回家后跟爸爸媽媽一起,選用合適的紙設計并制作一間堅固、美觀的紙房子。思考:你打算怎樣設計這所紙房子?引導:一是要選擇合適的紙;二是能讓紙立起來;三是想辦法將紙連接起來成為房子,讓紙房子變堅固。八、板書設計第10課 讓紙張更結實紙條紙繩平面紙橋折成W形狀的紙橋
- 關 鍵 詞:
- 一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第3單元第10課 讓紙張更結實 粵教版 一年級 下冊 科學教案 單元 10 紙張 結實 粵教版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