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第三單元:10綠-教學設計.docx
10綠【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正確認讀本課“擠、叉”等生字,規范書寫“瓶、揮”等生字,理解重點詞語意思和詩歌的意思。2.過程與方法教學中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3.情感與價值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提高審美情趣,培養欣賞能力。【教學重點】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把握詩的思想內容。【教學難點】結合背景、社會環境對詩人、詩作的影響,把握詩歌所體現的思想內涵。【教學準備】學生:完成預習;搜集詩人的相關資料,課上與同學交流。教師:查看學生預習情況,了解學情。【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過程教師批注一、激情談話,導入新課 孩子們,樹葉是什么顏色的?(綠色。)想想:什么事物是綠色的?生自由匯報。在我們身邊,綠色是隨處可見的顏色,它會給人帶來希望。綠是一種顏色,是一種風景,是一種情緒,是一種象征。這節課就讓我們學習艾青的綠。齊讀課題。二、檢查預習情況1.檢查字詞認讀情況。老師先來看看你們對生字的掌握情況,課件出示:墨水、倒翻、交叉、教練、指揮、按著。開火車式認讀這些詞語。2.指導書寫。“叉”字書寫應端正,捺宜長且舒展。“揮”字“扌”形窄長;“軍”末橫稍長,豎為懸針豎。3.強調多音字“叉”,這個字有四個讀音。課件出示:叉(ch)子、劈叉(ch)、叉(ch)著腿、分叉(ch)、叉(ch)住了。4.這些生字回到詩歌里,你還認識它們嗎?指名讀詩歌。5.誰來介紹一下作者?簡介作者艾青和詩歌的寫作背景。艾青,原名蔣海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在詩歌上的基本藝術特征和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樸素、凝練、想象豐富是艾青詩的一貫特點。綠是詩人寫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詩。美文美讀、美景再現、體會情感。1.多媒體播放學生課前收集的音樂,各小組配樂自由朗讀全文,選出朗讀代表。2.朗讀代表配樂朗讀。3.教師引導學生從語速、語調、情感表達等方面對朗讀代表的朗讀進行評價,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感情,選出班里的朗讀代表。三、合作探究以小組為單位,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詩歌每小節的內容。生自由匯報。第一節:寫眼前鋪滿綠色。第二節:寫綠色的豐富,深淺濃淡。第三節:寫整個大自然都充滿了綠色。第四節:寫綠色聚集重疊的形態和在風中飄動的姿態。指名讀詩歌,指導朗讀。四、 布置作業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課時教學過程教師批注一、復習導入上節課我們讀了艾青的綠,綠色給人以無窮的美感,它歷來就是古代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艾青特別喜歡“綠”,他筆下的“綠”,更是千嬌百媚,風情萬種。這節課,我們繼續和艾青走進春天綠意盎然的畫卷中!這些詞語你們還認識嗎?誰能將它們讀準確?課件出示:墨水、倒翻、交叉、教練、指揮、按著。開火車式認讀生詞。 二、 精讀細品,讀中悟綠每小組挑選你們最喜歡的小節先讀一讀,再說說它的內容。你為什么喜歡這一小節?生自由匯報。思考:這首詩有什么特點?詩不是一個具體的意象,但詩人喚起了我們的聯想,我們的眼前仿佛是綠色的原野、綠色的山林、綠色的草原、綠色的海洋、綠色的天空、綠色的心情、綠色的希望思考:綠中為什么風、雨、水、陽光也是綠的?生匯報:因為詩人心中充滿了綠色,因為詩人或是在感激,或是在懷念,或是在憧憬總之,詩歌的所有意象都來自詩人的靈魂,在作者心里都是綠色的。思考:詩歌的線索是什么?生自由匯報。綠以春天的綠為線索。用文學的形式來描述春天到處都是綠色,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風的吹拂下來回擺動,風是綠的,水是綠的,世界充滿了綠。綠是生命的顏色,是生命的象征。師:春姑娘的手真巧,調出了那么多綠色。課件出示有關各種帶“綠”的詞語,看誰讀得又快又準。你還知道哪些“綠”?生:草綠、蘋果綠初步體會省略號的作用。學生想象:風中的是綠的,雨中的是綠的,陽光下的也是綠的。(柳條、樹葉、草地)學生看圖,挑選其中一句展開想象,說一說。學習最后一小節詩。看所有的綠交織在一起的樣子。看綠飄動在一起的樣子。三、 總結全文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師:艾青的詩歌綠用文學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處都是綠色的,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風的吹拂下來回擺動,風是綠的,雨是綠的,水是綠的,世界充滿了綠。綠是生命的顏色,是生命的象征。四、拓展延伸艾青筆下的綠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宗璞筆下的西湖的綠,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結合“閱讀鏈接”說一說。課件出示宗璞的西湖的綠,生自由朗讀。交流匯報。五、適時拓展,布置作業春天,大自然充滿了生機,充滿了綠色,你見過所有的綠集中起來的情景嗎?春天到了,校園里。公園里。田野里。【板書設計】綠刮的風下的雨流的水陽光綠熱愛生命【教學反思】成功之處艾青的這篇詩歌語言優美,抒情性強,我將誦讀貫串于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次次誦讀中加深了對語言、情感的理解;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動起來,問題設計由易到難,學生自己選擇,并設有“溫馨提示”,真正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小組交流、班內展示,極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不足之處本節課我雖然注意到了探究意識的培養,但仍有一半的學生不知從何問起,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在提問角度上給學生多作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