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第五單元:17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docx
17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正確認讀本課“浙、窄”等生字,規范書寫“羅、杜”等生字。(2)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游記中過渡句的作用。2.過程與方法領悟按游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手法,積累佳句。3.情感與價值了解金華雙龍洞奇異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產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情感。【教學重點】了解金華雙龍洞奇異的景象;學習“孔隙”的寫法。【教學難點】學習按游覽順序記敘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教學準備】學生:完成預習;查找石鐘乳、石筍等相關資料,了解作者葉圣陶及其作品。教師:1.查看學生預習情況,了解學情。2.準備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過程教師批注一、激情談話,導入新課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不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風光,而且在地下還有著很多奇妙的景觀。其中,溶洞就像童話世界中的迷宮。你們中有誰去過溶洞?那里的景色是怎樣的?請你給同學們介紹一下。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葉圣陶先生一起游覽金華的雙龍洞。齊讀課題。你們知道“記”是什么意思嗎?(記載。)所以本文是一篇游記。二、檢查預習情況1.老師先來檢查你們的預習情況。誰來介紹作者?課件出示葉圣陶的相關資料。2.你們知道雙龍洞的具體位置嗎?誰來介紹?金華雙龍洞距金華市區約15千米,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層的雙龍洞之外,還有中層的冰壺洞和最高的朝真洞。雙龍洞分內、外兩洞,內洞與外洞僅相隔5米,有一塊巨大石屏相隔,僅留長10米、寬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離地下河頂灰巖僅有0.3米左右的間隙,進內洞須仰臥小舟而入。外洞高大明亮,洞內陳放著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內洞比外洞大。師:看來你們真是認真預習了,現在我要檢查你們認讀生字的情況。3.檢查認讀生字的情況,指導書寫。課件出示:浙江、羅店、杜鵑、森郁、合適、肩背、移動、稍微、額角、工程、石鐘乳、石筍、宮室、上源多音字:“稍”在課文里面讀“sho”,組詞:稍微;還有個讀音是“sho”,組詞:稍息。4.指導書寫。“浙”字的“氵”呈弧形,“扌”略高于兩側,“斤”收筆低。“羅”字上短下長。“罒”要扁;“夕”斜中取正。“鵑”字“月”撇變豎;“鳥”起筆稍高,略寬。“乳”字左部筆畫緊湊,“孑”的提左伸右縮。5.開火車式認讀生字。6.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盤曲:曲折環繞。課文中指汽車沿盤山道曲折向上行駛。明艷:明亮鮮艷。課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艷。突兀:高聳。課文中指山勢高聳。森郁:樹木茂盛繁密。課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蜿蜒: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中形容洞頂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變化多端:變化多種多樣。課文中形容石鐘乳和石筍的形狀多種多樣。上源:水流起頭的地方。課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頭。7.生字回到課文里,你們還認識嗎?指名讀課文。三、初讀課文,理清順序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生匯報:是按照游覽順序寫的。快速讀課文,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小組同學之間可以討論。生匯報: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時間以及雙龍洞的地點。第二段(第2、3自然段):寫作者從金華城出發,經過羅店,漸漸入山,一路上經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第三段(第4至7自然段):分別寫游覽外洞、孔隙、內洞的情景。第四段(第8自然段):寫出洞。四、 深入閱讀,感悟理解1.學習第一段。指名讀第一段,思考:從第一段你都了解到什么?生匯報:我知道了游覽的時間是4月14日;人物是作者葉圣陶;地點是浙江金華;事件是游北山的雙龍洞。2.學習第二段。自由讀第2自然段,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自學指導。(1)葉圣陶爺爺在去雙龍洞的路上看見了什么景色?請用“” 畫出相關語句來。(2)“明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作者會感到“眼前一片明艷”?(3)你喜歡哪句話?為什么?出示第2自然段。生匯報:映山紅、油桐、山上沙土。明艷:明亮鮮艷。課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艷。因為有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艷。概括了山區生機盎然的春色。齊讀課文,讀出明艷的感覺。你還喜歡哪句話?說一說。生自由匯報:我喜歡“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因為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映山紅的喜愛之情。自由讀第3自然段。思考:第3自然段主要描寫了什么?畫出反義詞,仔細讀讀,有什么體會。生匯報:反義詞:寬窄、緩急兩對反義詞突出了溪流的樣子和聲音的變化,都是隨著山勢的變化而產生的,運用排比句式,具體描寫出溪流蜿蜒曲折的特點。五、課堂小結你們想知道洞內是什么樣子的嗎?別著急,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六、布置作業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試著畫出作者游覽雙龍洞的參觀路線。第二課時教學過程教師批注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閱讀了葉圣陶爺爺的記金華的雙龍洞,回憶一下:他都介紹了什么景點?讓我們跟隨著葉老的腳步繼續游覽外洞、孔隙和內洞。二、讀懂內容,體會寫法(一)出示自學指導:默讀課文第4至7自然段:想一想,景點各有什么特點?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讀一讀相關的語句。游覽地點外洞孔隙內洞特點(二)小組討論交流。(三)集體匯報,交流共享。要求:先說景點特點,再讀句子,談一談對詞句的理解。生匯報:外洞的特點是大。師:你從哪個句子讀出來的?生讀句子。師小結:葉老就是用這樣很平實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外洞的特點。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孔隙又有什么特點呢?請畫出相關句子。生匯報:孔隙狹窄、低矮。 師:你們從哪些句子體會出孔隙的狹窄、低矮?生:我從“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讀出孔隙的小。生:我從“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讀出孔隙的狹窄、低矮。生:我從“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感受到孔隙的狹窄。師:這里的“貼”字能不能換成別的字?比如換成“觸”或是“挨”?生自由討論匯報:不能。因為“貼”字更能準確地表現出孔隙的狹窄。(四)思考:想想葉老是怎樣寫孔隙的特點的?生:葉老就是這樣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真真實實地寫了出來。師過渡:我就是這樣仰臥在小船里,穿過低矮、狹窄的孔隙到了內洞。內洞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生畫出相關語句。生匯報:內洞黑、大(寬廣)、奇我是從“內洞一團漆黑,什么都看不見”體會到內洞的“黑”。我是從“內洞一團漆黑不知道有多么寬廣”和“在洞里走了一轉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兩句體會到內洞的大。師:內洞還有什么特點?生:“景物多”“美”“奇特”。師:請你們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生自由匯報,教師補充圖片資料進一步引導:這么多的石鐘乳和石筍布滿在這么大、這么黑的內洞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神奇。)葉老是怎么說的?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葉老的語言多么樸實啊!這正是葉老寫作的風格。(齊讀。)三、總結提升今天,我們觀看了外洞,感受了孔隙,欣賞了內洞。再來回憶一下上節課我們找到的把這些景點連在一起的句子,課件出示: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 (入山)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孔隙)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內洞)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出洞)這些過渡句是靠什么線索連在一起的?生:溪水。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葉老是怎樣寫游記的,本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游覽。)這就是游記的特點!四、總結全文葉老曾說:“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寫文章,無非是一點,我聽到的,看到的,真體會到的東西來告訴讀者或聽眾。”今天從這一篇課文,我們有所領悟。課后讀一讀葉老的記金華的兩個巖洞,繼續了解巖洞的奇異,感悟游記的寫法。五、布置作業星期天,你要帶一位同學參觀植物園。請畫出參觀路線,再用一段話介紹。【板書設計】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成功之處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和點撥,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朗讀,反復練習。在教學中,我從賞句入手,通過課件、誦讀、動作、描述等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從而讀懂每句話。嘗試閱讀用欣賞的方式進行,學生對喜歡的句子可以多讀幾遍,有朗讀的自主權,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語感的目的。教學中我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要的教學環節都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自己通過學習、討論來理解課文。不足之處這節課中文本的朗讀不夠充分,在學習小溪這一段時,請學生朗讀時,有的學生朗讀得并不好,提醒后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之后我就沒再讓學生讀,直接講外洞了。當時我應該進行動情的范讀,然后請學生讀,那樣學生應該會大有長進。其次,教學內容過多,對各個教學過程挖掘的深度不夠;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夠高,教學氣氛不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