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六年級下冊美術-第四課壺趣 教案.doc
六年級下冊美術教學設計六 年級 1-6 班 美術 學科 第 4 單元 第 1 課時 總 5 課時課 題4、壺趣課 型綜合.探索主備人黃雅文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茶壺的造型、圖案設計運用,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提高學生對傳統藝術美感的理解。2、過程與方法:通過看一看、做一做、畫一畫“茶壺”,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的能力。3、情感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熱愛。教 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了解茶壺的制作工藝、歷史特征、不同造型與圖案的寓意,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教學難點:運用折、剪、畫等不同的方法,設計出美麗的茶壺作品。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紙、水彩筆、顏料、小剪刀、剪好的花紋、圖案。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多媒體播放舞蹈青花,學生欣賞導入。2、展現茶壺實物,同學們,今天老師就將帶大家進入一個美麗的茶壺世界,大家說好不好?二、滲透人文知識:1、同學們知道這美麗的茶壺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嗎?(課件展示茶壺的制作)你們可別小看這樣一個茶壺,它可是要工作人員經過多道復雜的工藝才能制作出來的哦。它首先要拉胚,然后等泥胚自然晾干以后,用鈾上色,經過高溫燒制出來。2、欣賞茶壺圖片。引導學生簡單了解茶壺的造型、圖案裝飾的特點,從造型、圖案兩個方面出發。除了引導學生認識造型對稱之外,出示一些茶壺造型上的一些小點綴和吉祥圖案的欣賞,為學生在之后的創作提供一些設計素材。而茶壺的圖案更是有著極為特別的寓意。在很早以前人們就把自己的一些美好祝愿都畫在茶壺上,小朋友們看,這是畫著魚形圖案的茶壺,正是象征著年年有余,富貴有余的意思;還有這些茶壺,上面繪著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你們知道這些圖案代表著什么意思嗎?(學生交流后回答) 小結:喜鵲象征喜慶;鴛鴦代表著成雙;牡丹代表著富貴吉祥;龍鳳繪在祥云中,表示龍鳳呈祥等等。三、探索設計技法:1、圖案拼貼游戲。老師現場演示,將紙對折,在一邊畫好花瓶的一半,沿邊剪下。然后出示幾個不同形狀的空白花瓶,邀請同學們一起來將空花瓶添加裝飾的圖案。老師提供一些剪好的花紋、圖案,請同學們來自由組合,由四個組同學完成。2、學生互動討論。請學生說一說你能想到的奇特茶壺造型和美麗圖案。及時抓住學生在討論中迸發的思維火花,以啟發性的語言使學生討論達到預設效果。四、欣賞開拓思路:出示畫茶壺作品圖片。引導學生通過欣賞不同繪畫工具創作的茶壺畫作品,和美麗的圖案設計,打開學生在繪畫表現上的創作思路。五、設計美麗的茶壺作品:1、同學們,看了以上的一些優秀作品,今天我們也來設計一個美麗的茶壺作品吧。2、教師講解并示范繪制方法:(1)、將紙對折,畫出一半外形,將其剪下。(2)、用水粉等工具繪畫出圖案。3、學生設計美麗的茶壺作品。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播放古典音樂,烘托課堂氣氛,老師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學生的創作中的閃光點。六、師生互動評價:1、學生自評,說說你畫的有什么寓意?2、學生互評,說說你喜歡誰的畫?為什么喜歡?3、教師點評,評出造型最有特色,圖案最有寓意和創意最新穎的優秀作品。七、藝術延伸生活:讓孩子們了解到,美麗的茶壺不但是中國傳統藝術,在新世紀的今天,我們還可以為古老而精美的它穿上新的外衣。板書設計:第4課壺趣看一看做一做畫一畫二次備課六年級下冊美術教學設計六 年級 1-6 班 美術 學科 第 4 單元 第 2 課時 總 6 課時課 題4、壺趣課 型綜合.探索主備人趙成偉教學目標1、讓學生學會運用盤泥條的方法制作壺,提高其泥塑技能和立體造型能力。2、教師使學生了解壺的歷史文化及造型特點,感受中國傳統壺文化的精髓。教 學重點、難點重點:學習用盤泥條的方式制作壺。難點:壺的造型和連接地方的粘合。教具、學具準備課件、泥塑工具(可用橡皮泥代替)。教學過程一、導入:老師展示自己制作的壺向學生展示。分析結構,掌握壺形。課件展示多張壺的實物圖片。學生討論:茶壺有哪幾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分別是什么形狀?教師歸納總結:一般壺簡單分為嘴、把、蓋、身筒、底,每部分可長可短、可方可圓、可曲可直、可以是規則幾何形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實物造型,但嘴、把、蓋一般是高度位置持平的,都具備“雅”、“樸”、“簡”的特點。二、嘗試體驗,探討研究:參觀了解制壺的各種方法和各道工序。(課件展示)師生合作總結制作方法和步驟:壓泥板,做壺底,要求平整;搓泥條,盤壺身,內收內盤,外開外盤;圍泥板,做壺嘴,身筒穿個口子;制泥條,做壺把,連接需牢固;捏泥塊,做壺蓋,大小要合適;裝飾整理,可粘貼泥塊,可雕刻,也可糊平外表。三、設計構思,創作表現:指導學生設計壺形草圖,要求美觀大方,比例協調,裝飾簡潔美觀。兩人為一組,分工有合作制作一把茶壺。教師巡回指導。四、觀摩交流,互相評析:學生互評與教師點評相結合。五、課后拓展,作業布置:傾聽專家分析紫砂壺的歷史、工藝、造型、材質、功能。將作品上色晾干,教師統一收藏、展覽。二次備課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