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十二章簡單機械第3節機械效率分層精煉.docx
第3節機械效率知識要點基礎練知識點1有用功和額外功1.用水桶從井里提水,人對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對桶做的功是額外功。當桶掉進井里,要把桶打撈上來,對桶做的功是有用功,對水做的功是額外功。2.如圖所示,用250 N的拉力F將重為400 N的物體勻速提升2 m。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A.總功為105 JB.有用功為800 JC.額外功為300 JD.以上都不對知識點2機械效率3.如圖,用一個動滑輪把重90 N的沙袋從地面提到6 m高的腳手架上,所用的拉力是60 N,則此動滑輪提升沙袋的機械效率是75%。4.( 婁底中考 )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用力方向的滑輪是滑輪組( 選填“定滑輪”“動滑輪”或“滑輪組” );利用一個機械效率為90%的杠桿做100 J的總功,其中額外功是10J。5.( 龍東中考 )如圖所示,小聰用滑輪組拉動水平地面上重為500 N的物體A,使它勻速前進2 m,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150 N,小聰施加的拉力F=100 N( 忽略繩重和滑輪重 ),則滑輪組做的有用功為300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75%。6.甲、乙兩種機械的效率分別是70%和50%,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D )A.使用甲機械省力B.使用甲機械做功快C.在相同的時間內,使用甲機械完成的功多D.乙機械的額外功在總功中占的比例大7.在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采取下列措施,不能提高機械效率的是( D )A.減小機械中的摩擦B.減小動滑輪的重C.增加被提貨物的重D.加快提升物體的速度綜合能力提升練8.送氣工人將一瓶液化石油氣從一樓扛到三樓,在這個過程中,送氣工人對鋼瓶( 不包括石油氣 )所做的功是額外功;到了三樓后,送氣工人又把用戶家里的空瓶子帶下了樓,在這個過程中,送氣工人對鋼瓶所做的功是有用功( 均選填“有用功”“額外功”或“總功” )。9.如圖所示,當工人師傅用400 N的拉力向下拉繩時,可使重680 N的重物勻速上升,此過程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5%。10.如圖所示的簡單機械是由固定的斜面和滑輪組成的。若斜面的長L與斜面的高h的比值為2,整個機械的效率為80%,則使用該機械將物體沿斜面緩慢拉上的過程中,作用力F與物體所受重力G之比為516。11.如圖,甲、乙杠桿的質量和長度均相同。分別使用甲、乙杠桿將物體A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工作過程中,甲、乙杠桿的機械效率相比甲”“”或“=” )乙。12.小明用滑輪組把一箱貨物從一樓提升到三樓,感到很“吃力”。他在滑輪組的軸上加潤滑油后,感覺不再“吃力”。加潤滑油后,小明做功的( A )A.有用功不變,總功減小B.有用功增加,總功增加C.有用功減小,總功減小D.有用功減小,總功不變13.甲升降機比乙升降機的機械效率高,它們分別把相同質量的物體勻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則( D )A.乙升降機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多B.甲升降機的電動機做的額外功多C.甲升降機的電動機做的總功多D.乙升降機的電動機做的總功多14.在斜面上將一個質量為5 kg的物體勻速拉到高處,如圖所示,沿斜面向上的拉力為40 N,斜面長2 m、高1 m。把重物直接提升h所做的功作為有用功( g取10 N/kg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A.物體只受重力、拉力和摩擦力三個力的作用B.對物體做的有用功是40 JC.此斜面的機械效率為62.5%D.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10 N15.用相同的定滑輪和動滑輪組成甲、乙兩個滑輪組,如圖所示,用它們來提升同一重為100 N的物體G,動滑輪G動=10 N,甲滑輪組將重物提高1 m,乙滑輪組將重物提高2 m,在不計繩重和摩擦的條件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A.甲滑輪組拉力大,機械效率低B.乙滑輪組省力,所以它的機械效率高C.拉力F1所做的功為110 JD.拉力F2的大小為50 N16.( 自貢中考 )小明和小強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一同學組裝好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他們分別記下了鉤碼和彈簧測力計的位置。( 1 )實驗時,小明勻速豎直向上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升高,彈簧測力計讀數為0.5 N;同時小強也用刻度尺測出鉤碼被提升的高度為10 cm,以上測量結果準確無誤,其他被測物理量和計算數據記錄如下表:鉤碼重G/N彈簧測力計提升的高度s/m有用功W有/J總功W總/J機械效率10.20.10.1100%( 2 )小明和小強通過計算得出該滑輪組機械效率為100%,他們意識到出現了錯誤,請你幫他倆找出錯誤的原因: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應該是0.3m,不等于0.2m;( 3 )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實際為66.7%;( 4 )在實驗中,若將鉤碼的重增加到6 N,則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將變大(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拓展探究突破練17.小明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杠桿的機械效率。( 1 )實驗中,小明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和作用在杠桿上的拉力相等;( 2 )實驗中,使用該杠桿提升鉤碼做功時,其額外功的主要來源是杠桿的自重( 或杠桿支點處的摩擦 )( 寫出一條即可 );( 3 )為了進一步研究杠桿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小明同學用該實驗裝置,先后將鉤碼掛在圖中的A、B兩點。測量并計算得到如表所示的兩組數據:次數鉤碼懸掛點鉤碼總重G/N鉤碼移動距離h/m拉力F/N彈簧測力計移動距離s/m機械效率/%1A點1.50.100.70.3071.42B點2.00.151.20.3083.3分析表格中數據,不能得出“杠桿的機械效率與所掛鉤碼的重力有關,鉤碼越重,其機械效率越高”的實驗結論,其理由是沒有控制兩次實驗時鉤碼所掛的位置相同( 寫出一條即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