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考物理奪分復習課時訓練13機械功與機械能試題 附答案.docx
課時訓練(十三)機械功與機械能(限時:50分鐘)|基礎鞏固|一、選擇題1.將一本物理書從地面撿起放到課桌上,所做的功大約是()A. 0.2 JB.2 JC.20 JD.200 J2.【2019海南】用大小相同的力F,作用在質量不同的物體上,使它們分別在同一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動相同的距離s(如圖K13-1所示),F所做的功分別為W1和W2,則()圖K13-1A. W1=12W2B.W1=W2C.W1=2W2D.W1=4W23.【2018柳州】下列四組數據給出了四個力做功與做功所用的時間,其中功率最大的是()A. 40 J,8 sB.80 J,8 sC.80 J,10 sD.90 J,10 s4.【2019宜賓】用輕繩將小球系好后,固定在天花板上,做成一個擺,如圖K13-2所示。小球在a、c之間往返運動,不計空氣阻力。對小球從a點向右擺動到c點的過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圖K13-2A. 小球的運動狀態沒有發生變化 B.小球所受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C.小球的動能先減小后增大D.小球的機械能不守恒5.【2019巴中】如圖K13-3所示,物體從斜面頂端勻速滑到斜面底端,在此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圖K13-3A. 物體動能增大,機械能不變B.物體動能不變,機械能減小C.物體重力勢能不變,機械能不變D.物體重力勢能減小,機械能增大6.【2019黃石】專業蹦床運動(如圖K13-4所示)逐漸進入大眾生活,下列對蹦床運動的相關表述錯誤的是()圖K13-4A. 下落到蹦床前運動員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B.運動員下降到最低點時,蹦床的彈性勢能最大C.運動員想彈得更高,就要在蹦床上發力,消耗體能D.若運動員不發力,會一直運動下去,因為能量是守恒的7.【2018德州】兩次水平拉動同一物體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兩次物體運動的s-t圖像如圖K13-5所示。根據圖像,下列判斷正確的是()圖K13-5A. 兩次物體運動的速度v1F2C.06 s兩次拉力對物體所做的功W1W2D.06 s兩次拉力對物體做功的功率P1AC,沿斜面AB和AC分別將同一重物從它們的底部拉到頂部,所需拉力分別為F1和F2,所做的功分別為W1和W2。則()圖K13-14A. F1F2,W1W2D.F1F2,W1=W23.如圖K13-15所示,不計繩重和摩擦,把重力G=16 N的物體勻速提起所用的拉力F=10 N,則下列關于該動滑輪的說法中錯誤的是()圖K13-15A. 動滑輪重4 NB.使用該動滑輪要費距離C.此次該動滑輪的機械效率為80%D.提升物體的速度越快,機械效率越高4.【2018廣安】如圖K13-16所示,斜面長3 m、高0.6 m,建筑工人用繩子在6 s內將重500 N的物體從其底端沿斜面向上勻速拉到頂端,拉力是150 N(忽略繩子的重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圖K13-16A. 斜面上的摩擦力是50 NB.拉力的功率是50 WC.拉力所做的功是300 JD.斜面的機械效率是80%5.建筑工人用如圖K13-17所示的滑輪組,在4 s內將重為1500 N的物體A沿水平方向勻速移動2 m的過程中,所用的拉力大小為375 N,物體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為物重的0.4倍。在此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圖K13-17A. 繩子自由端沿水平方向移動了6 mB.物體受到的拉力為750 NC.拉力F的功率為750 WD.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0%6.【2018樂山】圖K13-18甲中力F1水平拉著重為G的物體在水平路面上勻速移動s的距離。圖乙中用動滑輪拉著它也在同一路面勻速移動s的距離,拉力為F2。使用動滑輪的過程中()圖K13-18A. 總功為W總=F2sB.有用功為W有用=GsC.機械效率為=Gs2F2s100%D.額外功為W額外=2F2s-F1s7.甲、乙兩個滑輪組如圖K13-19所示,其中的每一個滑輪的質量都相同,用它們分別將重為G1、G2的物體提高相同的高度,不計滑輪組的摩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圖K13-19A. 若G1=G2,拉力做的額外功相同B.若G1=G2,拉力做的總功相同C.若G1=G2,甲的機械效率大于乙的機械效率D.用甲、乙其中的任何一個滑輪組提起不同的重物,機械效率不變8.如圖K13-20所示是雜技演員演出時的過程示意圖。男演員從甲處用力向上起跳,落下后踩在蹺蹺板的a端,能把站在b端的女演員彈上乙處。由于存在阻力,故()圖K13-20A. 男演員的質量必須要大于女演員的質量B.甲處男演員的勢能一定要大于乙處女演員的勢能C.男演員離開跳臺時的機械能一定大于乙處女演員的勢能D.女演員彈起時的動能與她站在乙處時的機械能相等9.有一種運動叫蹦極,如圖K13-21所示是蹦極運動的簡化示意圖,彈性繩一端固定在O點,另一端系住運動員,運動員從O點自由下落,A點處彈性繩自然伸直,B點是運動員受到的重力與彈性繩對運動員的拉力相等處,C點是蹦極運動員到達的最低點。運動員從O點到C點的運動過程中,忽略空氣阻力,則()圖K13-21A. 從O至C運動員速度一直減小B.從O點至A點運動員機械能不守恒,從A點至C點機械能守恒C.從O至A過程中運動員速度增大,從A至C過程中運動員速度減小D.從O至B過程中運動員速度增大,從B至C過程中運動員速度減小10.(多選)【2019河北】如圖13-22所示,重為G的物體在拉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勻速運動了s。已知物體在水平桌面上運動時受到的摩擦阻力為物重的1n,不計繩重、輪與軸間的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圖K13-22A. 使用該滑輪組一定省力B.拉力的功率為2FvC.額外功為1n(2nF-G)sD.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G2F100%二、填空題11.如圖K13-23所示的甲、乙兩套裝置,每個滑輪的質量均相等,用它們分別將重力為G1和G2的重物勻速提升一定高度,所用豎直向上的拉力大小分別為F1和F2,忽略繩重和摩擦。若F1=F2,則G1G2;若G1=G2,則它們的機械效率12。(均選填“”“=”或“W有用+W輪,他猜測還有因素影響機械效率。(寫一種因素即可)(4)丙同學計算出每一組總功與有用功和克服動滑輪重力的功的差值W=W總-W有用-W輪,通過比較第1、2和組的數據,發現提升重物的重力越大,差值W(選填“越大”“越小”或“不變”),請你利用所學知識對此做出解釋 。四、綜合應用題16.【2019攀枝花】如圖K13-28所示,在水平路面上行駛的汽車通過滑輪組拉著重G=9104 N的貨物A沿斜面向上勻速運動。貨物A的速度為v=2 m/s,經過t=10 s,貨物A豎直升高h=10 m。已知汽車對繩的拉力F的功率P=120 kW,不計繩、滑輪的質量和摩擦,求:(1)t時間內汽車對繩的拉力所做的功。(2)汽車對繩的拉力大小。(3)斜面的機械效率。圖K13-2817.某人站在水平高臺上用如圖K13-29所示的滑輪組提升重物,不計繩重和摩擦。第一次他勻速提升重物G1=150 N時,人豎直向上拉繩的力為F1,人對高臺的壓強為p1;第二次他勻速提升另一重物G2=270 N時,人豎直向上拉繩的力為F2,人對高臺的壓強為p2。兩次物體勻速上升的速度均為0.5 m/s,人的重力G人=500 N,且p1p2=1415。求:(1)若人的雙腳與高臺的總接觸面積為410-2 m2,當人站在高臺上沒有拉繩時,人對高臺的壓強。(2)第一次提升重物時,克服物體重力做功的功率。(3)第二次提升重物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圖K13-29【參考答案】基礎鞏固1.B【解析】一本物理書的重力約2 N,從地面撿起放到課桌上,上升的高度約1 m,則所做的功W=Gh=2 N1 m=2 J,故選B。2.B【解析】根據功的計算公式W=Fs,得W1=Fs,W2=Fs。可見W1=W2,故選B。3.B4.B5.B【解析】物體從斜面頂端勻速滑到斜面底端,動能不變,重力勢能減小,機械能減小。所以選B。6.D7.C8.D【解析】由題圖知,n=2,則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2h=21 m=2 m,故C錯誤;拉力做的總功W總=Fs=250 N2 m=500 J,故A錯誤;拉力F的功率P=W總t=500J10s=50 W,故B錯誤;有用功W有用=Gh=400 N1 m=400 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W有用W總100%=400J500J100%=80%,故D正確。9.C10.CD11.重力勢動12.110150(估測數值合理即可)13.小于1414.(1)重力勢(2)甲、乙(3)0(4)不能15.(1)勻速緩慢(或勻速)(2)74.1%(3)越大(越重)(4)0.54(5)C【解析】(1)實驗過程中,應豎直向上勻速緩慢拉動彈簧測力計。(2)第3次實驗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W有用W總100%=GhFs100%=4N0.1m1.8N0.3m100%74.1%。(3)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可知,同一滑輪組,物重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4)圖中物體和動滑輪的總重是由3段繩子承擔的,所以繩子自由端移動的速度為v繩=3v物=30.1 m/s=0.3 m/s,拉力的功率為P=Fv繩=1.8 N0.3 m/s=0.54 W。(5)若測量拉力時,彈簧測力計沒有調零,指針在零刻度線的下方,會導致所測拉力偏大,計算出的機械效率偏小,故A不符合題意;若彈簧測力計每次拉動物體時均加速上升,所測拉力偏大,計算出的機械效率偏小,故B不符合題意;若所使用的動滑輪重力偏小,會導致額外功所占比例偏小,所測量的機械效率偏大,故C符合題意。16.(1)62.50.6少高(2)小木塊移動的距離速度【解析】(1)木塊在斜面上運動時,拉力做的總功為W總=Fs=1.6 N1 m=1.6 J,有用功為W有用=Gh=5 N0.2 m=1 J,則斜面的機械效率=W有用W總100%=1J1.6J100%=62.5%,額外功為W額外=W總-W有用=1.6 J-1 J=0.6 J,滑動摩擦力為f=W額外s=0.6J1m=0.6 N。繼續探究,可得結論:斜面越陡,省力越少,機械效率越高。17.解:(1)購物車的重力G=mg=10 kg10 N/kg=100 N。(2)推力所做的功W=Fs=10 N4 m=40 J。(3)推力的功率P=Wt=40J4s=10 W。18.解:(1)物重(或動滑輪重)(2)由題圖甲可知,n=3,則繩端移動的距離s=nh=36 m=18 m,拉力做的功W=Fs=400 N18 m=7200 J,拉力的功率P=Wt=7200J60s=120 W。(3)由圖乙可知,物重G=300 N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60%,因機械中摩擦力及繩重忽略不計,克服物重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動滑輪重和物重做的功為總功,所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W有用W總100%=Gh(G+G動)h100%=GG+G動100%=300N300N+G動100%=60%,解得G動=200 N。(4)已知工人的質量為60 kg,則該工人豎直向下拉繩子自由端運送貨物時,對繩子的最大拉力F大=G人=m人g=60 kg10 N/kg=600 N,由F=1n(G+G動)可得,提升的最大物重G大=nF大-G動=3600 N-200 N=1600 N,則滑輪組的最大機械效率大=G大G大+G動100%=1600N1600N+200N100%88.9%。能力提升1.C2.A3.D4.A5.D【解析】繩端移動的距離s是物體A移動距離的2倍,即4 m,A錯誤。由于物體勻速運動,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與摩擦力平衡,大小相等,故物體所受拉力FA=f=0.4G=0.41500 N=600 N,B錯誤。拉力做功W總=Fs=375 N4 m=1500 J,則拉力的功率P=W總t=1500J4s=375 W,C錯誤。滑輪組的機械效率=W有用W總100%=FAsAFs100%=FA2F100%=600N2375N100%=80%,D正確。6.D7.C8.C9.D10.BC【解析】拉力F在拉動物體的同時還提起了動滑輪,動滑輪重力未知,則不能確定是否省力,故A錯誤。由圖知,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為2,物體移動速度為v,拉力端移動的速度為2v,則拉力的功率P=2Fv,故B正確。由題意可知,物體運動時受到的摩擦阻力f=1nG,滑輪組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為有用功,即W有用=fs=1nGs,拉力F端移動的距離s繩=2s,則拉力F做的總功W總=Fs繩=2Fs,做的額外功W額外=W總-W有用=2Fs-1nGs=1n(2nF-G)s,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W有用W總100%=1nGs2Fs100%=G2nF100%,故C正確,D錯誤。11.=【解析】忽略繩重和摩擦,設滑輪重力為G,2F1=G1+G,3F2=G2+G,若F1=F2,則G2=32G1+12G,則G1 G2;若G1=G2,將重物提升相同高度,動滑輪也提升了相同高度,所做額外功相同,有用功相同,則機械效率相同。12.30075%13.(1)慣性(2)C(3)7014.(1)勻速直線變大(2)50%0.9(3)同一斜面,斜面越陡,機械效率越高(4)盤山公路(或用木板搭成斜面,將重物推上汽車等)【解析】(1)在本實驗中,要求木塊處于平衡狀態,所以應拉著它在斜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由于木塊沿斜面勻速上升,速度不變,故動能大小不變,但高度增加,重力勢能變大,所以機械能變大。(2)由第2組數據可得,做的有用功W有用=Gh=3 N0.3 m=0.9 J,總功W總=Fs=1.8 N1 m=1.8 J,則機械效率=W有用W總100%=0.9 J1.8 J100%=50%;對于斜面來說,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為額外功,額外功W額外=W總-W有用=1.8 J-0.9 J=0.9 J,則斜面對木塊的摩擦力為f=W額外s=0.9 J1 m=0.9 N。(3)通過3次實驗對比,可得出結論:同一斜面,斜面越陡,機械效率越高。15.(1)0.61.0259%(2)增大動滑輪重力不變,隨著鉤碼重力增大,有用功所占比例增大(3)繩重(或各種摩擦)(4)4越大所掛鉤碼越重,摩擦力越大,額外功越多16.解:(1)t時間內汽車對繩的拉力做的功WF=Pt=120103 W10 s=1.2106 J。(2)由圖可知,承擔對A拉力的繩子段數n=3,則拉力端移動速度vF=3v=32 m/s=6 m/s,則拉力端移動的距離sF=vFt=6 m/s10 s=60 m,由W=Fs可得,汽車對繩的拉力F=WFsF=1.2106 J60m=2104 N。(3)該過程做的有用功W有用=Gh=9104 N10 m=9105 J,斜面的機械效率=W有用WF100%=9105 J1.2106 J100%=75%。17.解:(1)當人站在高臺上沒有拉繩時,對高臺的壓力F壓=G人=500 N,人對高臺的壓強p人=F壓S=500N410-2 m2=1.25104 Pa。(2)第一次提升重物時,克服物體重力做功的功率P=G1v=150 N0.5 m/s=75 W。(3)由題圖可知,n=3,則繩子自由端的拉力F=1n(G+G動)=13(G+G動),人對高臺的壓力F壓=G人+F=G人+13(G+G動),對高臺的壓強p=F壓S=G人+13(G+G動)S=3G人+G+G動3S,則p1=3G人+G1+G動3S=3500N+150N+G動3S=1650N+G動3S,p2=3G人+G2+G動3S=3500N+270N+G動3S=1770N+G動3S,由p1p2=1650N+G動3S1770N+G動3S=1650N+G動1770N+G動=1415,解得G動=30 N,因不計繩重和摩擦,由=W有用W總100%=Gh(G+G動)h100%=GG+G動100%可得,第二次提升重物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G2G2+G動100%=270N270N+30N1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