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中考物理第4章機械運動素養全練含解析.docx
機械運動基礎夯實1.(2019湖南湘西州中考)下列物體的長度最接近2 m的是()A.鉛筆的長度B.課桌的高度C.黑板的長度D.教室門的高度答案D解析中學生伸開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離大約18 cm,一支鉛筆的長度與此差不多,在18 cm=0.18 m左右,故A不符合題意;中學生的身高在160 cm左右,課桌的高度大約是中學生身高的一半,在80 cm=0.8 m左右,故B不符合題意;教室的寬度在7 m左右,黑板長度大約是教室寬度的一半,在3.5 m左右,故C不符合題意;老師的身高在170 cm左右,教室門的高度略大于此數值,在200 cm=2 m左右,故D符合題意。2.(2019廣西玉林中考)刻舟求劍寓言故事中,刻舟人認為劍相對舟是靜止的,他選取的參照物是()A.舟B.岸邊C.岸邊的樹D.劍答案A解析故事中,刻舟之人以舟為參照物,他認為劍相對于舟的位置是靜止的,實際上掉到江里的劍和舟之間發生了位置的變化,劍是運動的,所以無法通過“刻舟”而求得劍。3.(2019黑龍江大慶中考)在一年一度的大慶市“黎明湖端午龍舟賽”中,有人對某組在平行賽道上比賽的甲乙兩隊龍舟的速度與時間關系進行了仔細研究,得出了甲乙的速度與時間關系圖象如圖。根據圖象可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0t1時刻兩隊所走距離相等B.t1時刻甲隊比乙隊運動的快C.t1時刻甲隊超過乙隊D.t1時刻甲乙兩隊速度相等答案D解析由圖象可知,0t1時刻內,甲隊龍舟的平均速度小于乙隊龍舟的平均速度,由s=vt可知,甲隊龍舟所走的距離小于乙隊龍舟走過的距離,所以,t1時刻甲隊不可能超過乙隊,故A、C錯誤;t1時刻甲乙兩隊速度相等,兩隊運動的快慢相同,故B錯誤、D正確。4.(2019湖南株洲中考)如圖為某高速公路上區間測速的警示牌。根據這塊警示牌,小汽車通過這個區間的時間()A.不應超過10 minB.不應超過6 minC.不應短于10 minD.不應短于6 min答案C解析由警示牌知,最大車速v=120 km/h,測速區間長度s=20 km,小汽車通過這個區間的最短時間t= h=10 min,不應短于10 min。5.(2019湖南益陽中考)兩列火車并排停在站臺上,你坐在車廂中向另一列車廂觀望。突然,你覺得自己的列車緩慢向東運動。則下列運動情況不可能發生的是()A.自己的車向東運動,另一列車沒有運動B.自己的車沒有運動,另一列車向西運動C.兩列車都向東運動,但自己車的速度較快D.兩列車都向西運動,但另一列車的速度較慢答案D解析自己的車向東運動,另一列車沒有運動,則以另一列車為參照物,覺得自己的列車緩慢向東運動,有可能,故A正確;自己的車沒有運動,另一列車向西運動,則以另一列車為參照物,覺得自己的列車緩慢向東運動,有可能,故B正確;兩列車都向東運動,但自己車的速度較快,則以另一列車為參照物,覺得自己的列車緩慢向東運動,有可能,故C正確;兩列車都向西運動,但另一列車的速度較慢,則以另一列車為參照物,覺得自己的列車應該向西運動,故D錯誤。此題選不可能的選項,故選D。6.兩位同學分別用兩把刻度尺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如圖A、B,較精確的測量結果為 cm。答案2.65解析由圖知:在A刻度尺上,1 cm之間有1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1 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 cm。在B刻度尺上,1 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 mm,所以B刻度尺的測量結果精確度更高;在B刻度尺上,物體左側與13.00 cm對齊,右側在15.6 cm和15.7 cm中間,估讀為15.65 cm,所以物體長度為15.65 cm-13.00 cm=2.65 cm。7.如圖是李亮用一把厚木尺測量一塊木板的寬度,指出測量中存在的一處錯誤是。糾正錯誤后,他對木塊進行了四次測量,測量結果記錄如下:4.32 cm、4.33 cm、4.31 cm、4.3 cm。小亮計算出了該木塊的長度是 cm。答案刻度尺的刻線沒有緊貼被測物體4.32解析測量物體長度時,刻度尺的刻線必須緊貼被測物體;從四個測量結果看,4.3 cm與其他結果精確位數不同,所以此數據是錯誤的記錄,應該舍去。為了減小誤差,應該求三次測量的平均值,即物體的長度為L=4.32 cm。8.小明同學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于是想驗證自家小轎車行駛過程中的速度儀表是否存在誤差。爸爸帶著小明駕駛該小轎車勻速行駛6.75 km,利用停表測出行駛該路程所有的時間如圖所示,圖中停表讀數是 s,該小轎車的實際速度為 km/h。答案337.572解析由圖知,在停表上,小盤的分度值是0.5 min,指針在5 min和6 min之間,偏過中線,大盤的分度值是0.1 s,而大盤指針在37.5 s,因此停表讀數為337.5 s;小汽車行駛的距離是s=6.75 km=6 750 m,汽車行駛的平均速度是v=20 m/s=72 km/h。9.(2018湖南株洲中考)下圖為高空跳傘運動員在極速下降過程中的一個畫面,在圖示的情景中,以地面為參照物,他們是的,以其中一個運動員為參照物,其他運動員是的。(選填“靜止”或“運動”)答案運動靜止解析跳傘運動員在極速下降過程中,若以地面為參照物,跳傘運動員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所以是運動的;以其中一個運動員為參照物,其他運動員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則說明其他運動員是靜止的。10.(2019云南中考)圖象法是一種整理、分析數據的有效方法。如圖是小華同學描繪的兩個物體運動路程時間圖象。由圖象可知,甲物體前4 s內運動的路程是;乙物體運動的速度是。答案010 m/s解析由圖象可知,甲物體前4 s內運動的路程不隨時間變化,所以甲物體處于靜止狀態,即運動的路程為0;物體乙在02 s內通過路程s=s2-s1=20 m-0 m=20 m,則乙的速度v=10 m/s。11.(2019吉林中考)長吉高速公路全長約110 km,一輛轎車以100 km/h的速度勻速行駛,通過長吉高速公路約需 h;以正在行駛的轎車為參照物,路旁的護欄是的。答案1.1運動解析由v=可得,通過長吉高速公路需要的時間t=1.1 h;以正在行駛的轎車為參照物,路旁的護欄與轎車之間發生了位置變化,因此路旁的護欄是運動的。12.(2019遼寧連云港中考)下圖是某個實驗小組利用頻閃照相機每隔0.1 s拍攝一次所得到的物體和刻度尺的頻閃照片,黑點表示物體的像。由圖可知,物體在AB段的路程為 cm,平均速度為 m/s。答案7.500.15解析由圖知,刻度尺上1 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1個小格代表的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 mm;由圖可知,物體在AB段的路程為7.50 cm;根據題意和圖示可得,物體在AB段運動的時間t=0.1 s5=0.5 s,則平均速度為v=15 cm/s=0.15 m/s。13.(2019安徽安慶一模)合肥地鐵3號線起于幸福壩站,止于相城站,全長37.2 km,其北端采用高架敷設,高架線路長4.23 km,其余均為地下線,地下線長32.97 km,平均站間距為1.15 km,途經肥西縣、經開區、蜀山區、廬陽區、瑤海區,為西南東北走向線路,最高設計時速為80 km/h,預計在2019年12月26日開通試運營。該線路若采取站臺不停靠且以最高時速運行一次,從起點到終點共需分鐘。答案27.9解析線路若采取站臺不停靠且以最高時速運行一次,從起點到終點共需的時間t=0.465 h=27.9 min。能力提升14.(2019上海中考)甲、乙兩車分別在同一直線上的M、N兩點(M、N間距為20 m),同時相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s-t圖象分別如圖(a)和(b)所示。若甲、乙的速度分別為v甲、v乙,經過時間t,甲、乙相距10 m。則()A.v甲v甲;根據題意可知,經過時間t,甲、乙相距10 m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甲乙兩車未相遇時相距10 m,二是相遇以后相距10 m。故可得:v甲t+v乙t=10 m或v甲t+v乙t=10 m+20 m=30 m,代入數值可得:0.4 m/st+0.6 m/st=10 m或0.4 m/st+0.6 m/st=20 m+10 m,解得t=10 s或t=30 s,即t可能為10 s,也可能為30 s。綜上分析可知,選項ACD錯誤,B正確。15.(2019浙江杭州中考)流速為5 km/h的河流中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桶,甲、乙兩船同時從木桶位置出發,以如圖所示速度計上顯示的速度分別逆流、順流而行,1 h后兩船離木桶的距離()A.甲船25 km,乙船35 kmB.甲船30 km,乙船30 kmC.甲船35 km,乙船30 kmD.無法確定答案B解析由圖可知,v甲船=v乙船=30 km/h,甲船逆流而行,乙船順流而行,木桶自由漂浮,則甲船的實際速度v甲實=v甲船-v水=30 km/h-5 km/h=25 km/h,乙船的實際速度v乙實=v乙船+v水=30 km/h+5 km/h=35 km/h,木桶的速度v木桶=v水=5 km/h,甲船、乙船和木桶1 h通過的距離分別為s甲船=v甲實t=25 km/h1 h=25 km,s乙船=v乙實t=35 km/h1 h=35 km,s木桶=v木桶t=5 km/h1 h=5 km,所以,1小時后甲、乙船離木桶的距離分別為s甲=s甲船+s木桶=25 km+5 km=30 km,s乙=s乙船-s木桶=35 km-5 km=30 km。16.(2019安徽模擬)如圖是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實驗。(1)該實驗原理是;(2)實驗時觀察到,小車沿斜面頂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運動是(選填“勻速”或“變速”);(3)實驗中測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為v3,那么v1、v2、v3的大小關系是。答案(1)v=(2)變速(3)v3v1v2解析(1)該實驗原理:v=;(2)小車在下滑過程中,速度逐漸變大,所以小車沿斜面頂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運動是變速運動;(3)小車沿斜面向下做加速直線運動,所以s2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s3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s1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則v1、v2、v3的大小關系是v3v1v2。17.假期,小明同學乘坐G1619次高鐵列車從合肥去黃山旅游,下表是G1619次高鐵列車時刻表。站次車站到時發車里程(km)1合肥南09:0802巢湖東09:2909:31703無為09:4409:461054銅陵北09:5810:001395南陵10:1210:141736涇縣10:2410:261947黃山北10:5611:00306(1)G1619次高鐵列車從合肥南到黃山北行駛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2)途中G1619次高鐵列車以144 km/h的速度勻速通過長度為400 m的橋梁,列車全部通過橋梁的時間是20 s。求該列車的長度是多少m?答案(1)170 km/h(2)400 m解析(1)G1619次高鐵列車從合肥南到黃山北的行駛時間t1=10:56-9:08=1 h48min=1.8 h;行駛的路程s1=306 km,所以平均速度v1=170 km/h;(2)列車的速度v2=144 km/h=40 m/s,全部通過橋梁的時間是t2=20 s,則列車過橋梁通過的總路程s2=v2t2=40 m/s20 s=800 m,列車過橋梁通過的總路程為橋梁長度加上列車長度,所以列車的長度s車=s2-s橋=800 m-400 m=400 m。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