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2梅嶺三章 教案.doc
2梅嶺三章1結合注釋自主閱讀詩的小序和正文,理解詩歌內容。2有感情地反復誦讀三首詩,關注詩歌中的意象,體會詩人熾熱的情感和豪壯的情懷。3品味詩句的藝術感染力,體會全詩的意蘊內涵。一、導入新課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開始長征,那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被留在江西擔負軍事指揮,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游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斗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帶著傷病隱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里。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而去。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梅嶺三章便是陳毅同志當時寫的“絕命詩”。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朗讀詩歌,理解內容,體會情感朗讀這三首詩,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教學提示】教師范讀,學生朗讀、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亦可模仿課文錄音朗讀。1閱讀小序。小序在這首詩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確:交代時間、地點、事件的原因和結果以及當時的環境、背景。2學生齊讀課文,概括這三首詩的內容。明確:第一首:回首征程過去第二首:勉勵戰友現在第三首:展望未來將來3比較三首詩的內容,并分析其表現的思想感情。明確:第一首:寫自己。回首征程,豪情滿懷;表現了作者視死如歸的氣概和誓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給同志。勉勵戰友,勉勵后來的革命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告慰死者;表現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第三首:望未來。展望未來,表現了作者樂觀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甘為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目標導學二:精讀詩歌,分析重點詞句1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分析加點詞的表達效果)明確:“招”字旗幟鮮明,寫出了領導者的號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聲勢;“斬”字,突出力度強、速度快、果斷干脆、居高臨下的氣勢,寫出了廣大士兵與作者一樣,將與反動派斗爭到底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2捷報飛來當紙錢。(句中的“飛”能否換成“飄”或“傳”?為什么)明確:不能;“飛”字顯得輕快,歡欣,翩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飄”字,顯得太緩慢;用“傳”字,無形象感。這一句是在寫實的基礎上進行的想象,表達了作者樂觀的革命主義情懷,加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3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從修辭的角度賞析)明確:運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辭手法。“血雨腥風”借喻戰爭,“自由花”借喻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共產主義理想;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堅信革命一定能取得勝利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取義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語“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指作者為真理、為共產主義事業英勇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目標導學三:再讀詩歌,體會寫作特點請同學們帶著對課文的理解,自由朗讀課文,合作探究本課的寫作特點。明確:現實、想象、理想相結合充分體現了詩人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氣魄。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寫了創業艱難的現實。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臺”“招舊部”“斬閻羅”來抒發豪邁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報飛來當紙錢”“人間遍種自由花”,都是運用浪漫主義的寫法,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借代和引用。三首詩多次運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辭手法。如“旌旗”,原是旗幟的通稱,這里借來指代軍隊或武裝力量;“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里借來指代戰爭。“取義成仁”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寫,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論語衛靈公。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形象貼切,暗含了詩人愿意為革命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和堅信革命必勝的信念。三、板書設計時間內容精神可取之處這節課注重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以及三首詩歌之間的內在聯系,層層深入,進而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無限忠于革命事業,誓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大無畏精神和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崇高思想境界。不足之處梅嶺三章中顯示的為民族解放,為理想和自由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許多詩作中都有所體現,但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沒有對此進行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