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22陳涉世家 教案.DOC
22陳涉世家1積累文言字詞,梳理故事情節。2感知藝術特點,把握人物形象。3了解農民起義的歷史意義。第1課時一、導入新課有一部史學著作被評價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史學書、影響中國歷史的經典書籍、構建中華文明階梯的重要典籍、展示五千年中華文明獨特風采的杰作、影響歷史進程的一百本書之一,它也是梁啟超、章太炎、錢穆等開列的最低限度必讀書。以史為鑒,知千秋盛衰興替;前事不忘,明萬代是非得失。讓我們一起走進史記。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作品司馬遷10歲誦古文,20歲開始游歷,游蹤遍及南北,他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歸來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繼承他父親司馬談的官職,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等。他博覽皇帝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被捕入獄,受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他發憤著書,公元前91年完成史記。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帝王傳記)12篇,世家(記諸侯本系)30篇,列傳(序列人臣事跡)70篇,年表12篇,書(記經濟、天文、歷法、禮樂等方面的情況)8篇。在史學和文學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魯迅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寫作背景公元前209年,一群以陳涉、吳廣為首的貧苦老百姓被征派到大澤鄉去駐守。當時天下大雨,耽擱了他們前往的時間,按秦朝的律例,誤了時間要斬首,陳涉、吳廣于是鼓動大家揭竿而起,陳涉封自己為王,建立了張楚政權。天下百姓一呼百應,紛紛懲罰當地郡縣長官,以響應陳涉的起義軍。目標導學二:誦讀課文,培養語感1聽讀。陽夏(ji)嗟乎(ji)適(zh)戍當行(hng) 罾(zng) 篝火(gu)忿恚(hu) 笞(ch) 徇(xn)酂(cu) 柘(zh) 譙(qio)社稷(j) 陳勝王(wng)2自由讀。注意重點句節奏: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3齊讀。目標導學三:分類積累,讀懂文意1自主學習。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初步疏通文句,將自己不理解的詞句標出。2教師點撥。【通假字】發閭左適戍漁陽(“適”同“謫”)固以怪之矣(“以”同“已”)為天下唱(“唱”同“倡”,首發)將軍身被堅執銳(“被”同“披”)【古今異義】會天大雨(古義:適逢,恰巧遇到;今義:會議,集會)今亡亦死(古義:逃跑;今義:死亡)等死(古義:同樣是死;今義:等待死亡)楚人憐之(古義:愛戴;今義:憐愛,可憐)卒中往往語(古義:到處;今義:經常,常常)【詞類活用】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詞意動用法,苦于)置人所罾魚腹中(名詞作動詞,指用網捕)固以怪之矣(形容詞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忿恚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尉果笞廣(名詞作動詞,用鞭、杖或竹板打)將軍身被堅執銳(堅:形容詞作名詞,指鐵甲;銳:形容詞作名詞,指武器)【一詞多義】次:A.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編次)B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將:A.上使外將兵(帶領,率領)B項燕為楚將(將領)為:A.為屯長(擔任)B為天下唱(向)C士卒多為用者(被) D為壇而盟(修筑)書:A.乃丹書帛曰(寫)B得魚腹中書(字條)數:A.扶蘇以數諫故(屢次,多次)B卒數萬人(幾)乃:A.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B陳勝乃立為王(于是,就)【文言句式】省略句A吳廣以為然(“以為然”是“以之為然”的省略)B上使外將兵(“使”后面省略代詞“之”,指扶蘇)C令辱之(“令”后面省略代詞“其”,指都尉)D守丞死,乃入據陳(“乃”的前面省略“起義軍”)判斷句A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者,也”是判斷句式的標志)B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表示判斷)倒裝句祭以尉首(狀語后置,中心詞是“祭”,即“以尉首祭”)目標導學四:把握情節,理清脈絡請簡要復述陳涉世家的內容大意。(要求:1.用現代白話復述;2.復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環節和關鍵之處。)示例:秦二世元年秋,秦朝廷征發陳勝、吳廣等900余名戍卒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根據秦朝法律,過期要斬首。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將尉,發動起義。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他們率領軍隊連克大澤鄉和蘄縣,并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第2課時一、復習回顧,引入新課溫故知新:請一名同學來復述文章主要情節。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說起義1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關句子。明確: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殘酷的刑法,“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一次征發就有900人,可見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斬”說明秦朝法律的苛酷,從而表明起義是被逼的。2陳勝、吳廣謀劃起義的主要策略是什么?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明確:先提賢君公子扶蘇可以利用,以宗法觀念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緒,并爭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統治者內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國人民愛戴的名將項燕,以其名義發動起義,具有號召力。兩個策略,反映陳勝對時局的關注和精到的智識。3陳勝、吳廣為謀劃起義作了怎樣的輿論準備?有何作用?明確:陳勝、吳廣用“魚腹藏書”和“篝火狐鳴”制造陳勝要稱王的輿論,主要作用是“威眾”。效果: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目標導學二:談人物1陳勝能從一個雇農蛻變成一位杰出的英雄必定有其過人之處,結合陳勝的語言談談你發現的陳勝的閃光點。學生可能會通過文章發現這樣一些人物的優秀之處:示例:(1)“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少有大志,不甘貧賤,目光長遠。(2)“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洞察時局,順應民心,有政治遠見,深思熟慮,不莽撞。(3)“此教我先威眾耳。”有計謀,懂得樹立威信和從輿論上獲得支持的重要性。(4)“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宣傳才能,能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鼓動戍卒突破畏懼心理參與起義。敢于反抗封建制度,有志氣、有抱負。2多媒體展示陳涉世家中另一文段,教師大致講解文意。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伙頤!涉之為王沉沉者!”楚人謂多為伙,故天下傳之,伙涉為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陳王信用之。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節選自史記陳涉世家)看了這段記述,大家對陳勝其人又多了哪些了解?提示: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目標導學三:品史記教師由陳勝的形象自然導入下一板塊:史記記人“不虛美,不隱惡”,寫陳勝,既寫了他的雄才大略,又不為賢者避諱,實事求是地寫他的缺點,也正是因為司馬遷能夠尊重事實,客觀公正地看待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才為我們展現了歷史人物豐滿真實的個性和風采。這部被魯迅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歷史著作還有哪些獨特之處呢?我們不妨進一步來品讀。1這篇文章敘事可謂詳略分明,略寫陳勝少時情況而詳述起義的發動過程和發展情況,你認為司馬遷這樣裁剪材料的用意是什么?學生思考后作答,教師給予點撥評價。明確:這樣的裁剪是為了突出中心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作者首先簡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陳勝的身世和往事,選材突出陳勝少有大志,為下文寫起義做好鋪墊。繼而圍繞著大澤鄉農民起義這一中心事件,詳寫起義的原因、謀劃情況、起義的經過及其取得的勝利,同時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表現成功塑造了陳勝、吳廣這兩位起義英雄智勇雙全的形象。2史記中的人物傳記按傳主地位和影響劃分為本紀、世家和列傳三類。“本紀”記述古代帝王的事跡,“世家”記述王侯的事跡,“列傳”則是為人臣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傳。陳涉出身低微,起義后雖自立為王,但為時僅六個月,司馬遷卻將其事跡歸在世家,后來班固撰寫漢書時就將陳涉與項籍合為一傳,歸入列傳。司馬遷為何要把他列入世家而不是列傳?這樣的劃分是不是不合理呢?小組討論,將你的見解和其他同學交流一下。學生討論后發言,不同意見可展開小型的課堂辯論。教師小結:司馬遷記述陳涉事跡,并不因為他出身低微而貶低他,將他列入世家是因為在秦王朝的嚴酷統治下他首先發難,的確是非凡之功,這恰恰體現了司馬遷不以貴賤成敗論英雄的史學眼光。三、板書設計可取之處本文篇幅長,知識點多。這一課的學習從文學常識到重點實、虛詞,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再到文章的思想內涵都做了全面的梳理,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不足之處1.忽視了文章重點語句及寫法特征的分析,學生難以體會史記的藝術魅力。2對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等擴展不夠,錯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