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9魚我所欲也 說課稿.doc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一、教材分析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這篇課文是九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的講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反復誦讀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觀點,了解它們各自的論述方式和語言風格。孟子主張人性善,本文從這種理論出發,開篇用魚與熊掌的比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時應當舍生取義的道理,接著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論點進行正反對論證,最后進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賦予了舍生取義以廣泛的現實內涵,使這個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論證了舍生取義這一論點。孟子的這一觀點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為后世許多仁人志士的行為準則。更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人格標準,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排比鋪陳,氣勢恢宏,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二、教學目標設計知識與技能: 1,積累基本文言文詞匯.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二)過程與方法:在誦讀中探究作者怎樣提出論點展開論證的.(三)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抉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教學重點:在誦讀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作者的論證方法.四,教學難點: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義的現實內涵(一)知識與能力1、積累基本的文言文詞匯,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二)過程與方法:1、強化朗讀、背誦、積累詞語。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三、重點:對重點詞句及中心論點的理解。四、難點: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義的現實內涵。五、教學方式:主要采用誦讀式和對話討論式。六、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內容豐富,教學上安排兩課時。教學流程:一、以辯論會的形式導入教學依據:這樣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二、學生快速閱讀文本,掃清障礙(借助工具書)積累和掌握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現象。三、反復誦讀。多媒體顯示語音,句讀,節奏,重音的示范。四、細讀課文,疏通文意,小組交流,解決問題。教學依據:九年級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學習能力,熟悉了議論文的學習流程。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誦讀,采取不同形式如默讀、齊讀、跳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五、研讀課文、探究論證(一)師生互動、交流對話話題:1、孟子在文中提出怎樣的中心論點,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的?2、孟子為闡明自己的觀點,用了哪些論證方法?3、“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什么意思?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和“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二)學生與學生對話學法指導:在小組內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對話交流,提出問題進行探究。(三)教師與學生對話學法指導:學生將小組中未能解決的問題帶到全班與全體同學和老師交流,合作探究。教學依據:設計對話式教學把學生從被動世界中解放出來,使學生在對話中豐富知識,增長見識,體認自我,成長為有能動性、創造性、合作精神的現代人。六、領悟思想,鏈接生活學法指導:設置情境,聯系生活回答,引導學生舉出更多的生活實例。(用課件出示情境)教學依據:設計這一環節放飛他們想象的翅膀,給予學生自由表達空間,給學生建造一個愉悅、富有挑戰的學習平臺,又突破了難點,在事例的佐證下對“舍生取義”現實意義理解得更深些,落實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總結: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把道德、正義放在首位,勇于識別真、善、美、假、惡、丑,堅定自己的立場,做一個正直、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對國家、對集體、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板書:舍生取義(中心論點)魚、熊掌比喻論證義比生命更珍貴正面論證不義重于死反面論證本心重要正反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