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13短文兩篇 教案.docx
13短文兩篇1閱讀課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觀點。2梳理課文的論述思路,學習作者的說理藝術。3樹立正確的讀書觀,認識讀書的價值,學會以正確的方法和態度讀書。一、導入新課讀書有徑。著名作家劉心武有所謂“狼式讀法”,即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頁,頗似“狼吞”;“牛式讀法”,即不僅細嚼慢咽,而且通過反芻,再加以精磨詳研;“貓式讀法”,即慎重選擇,分清良莠,吸取精華,拋棄糟粕。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短文兩篇,看看培根和馬南邨教給我們哪些讀書方法。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理清思路,把握觀點1談讀書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的?明確:作者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談的。第一方面(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1)先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2)后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第二方面(“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第三方面(“讀史使人明智”到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2談讀書中說“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這幾句話主要講了什么內容?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表達了什么?明確:主要介紹了三種具體的讀書方法,即瀏覽、精讀和摘要。“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運用了比喻論證。極為生動地說明書經提煉后就容易喪失掉大量的精華,讀者能獲取的知識、信息、價值就會減少、降低。3不求甚解一文批駁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明確:批駁的觀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觀點: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沒有充分理由。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淵明怎樣的讀書態度?請指出“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明確:態度:養成“好讀書”的習慣;讀書要訣在于“會意”。含義:第一,虛心,書不一定都能讀懂;第二,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要了解大意。5不求甚解一文是駁論文還是立論文?又是如何駁或者立的?談一談你的理解。明確:駁論文。駁的是“論點”,先全面闡述“不求甚解”的含義,進而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從而表明自己的觀點。又從“會意”角度,列舉古人讀書的例子,并闡明自己的正確論點:讀書在會意,不要死摳字眼,為一個局部而放棄整體;最后又強調了“書必須反復讀”的主張。這樣通過樹立自己正確的觀點從而駁倒敵論。目標導學二:通讀課文,分析論證方法通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分別說說兩篇文章各自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明確:談讀書:(1)運用比喻論證。例如,用“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來說明讀書對人的天賦的作用。這樣寫,生動形象,通俗易懂。(2)運用對比論證。正面說了,再從反面來說,使說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開頭從正面論說了讀書的目的,接著從反面說了讀書的三種偏向。不求甚解:(1)運用引用論證。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論題,并加以分析,提出論點;引用陸象山的語錄,強調不因小失大,再次論證“不求甚解”。(2)運用舉例論證。以普列漢諾夫為例,從反面論證讀書一定要虛心,不要死摳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實質。以諸葛亮為例證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讀書人。(3)運用對比論證。諸葛亮和普列漢諾夫就是正反對比。目標導學三:對比閱讀,品味探究談讀書和不求甚解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和寫法上有何異同?明確:兩篇短文都是議論文,在思想內容上有相似之處,都是談讀書的;在寫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論、隨筆;一是駁論、雜文。談讀書這篇隨筆采用比喻論證、歸納論證的方法,論述了讀書的真正目的,以及讀書的正確方法、讀書的重要作用。論述全面,觀點新穎,語言精辟,對我們的讀書、學習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不求甚解闡述了陶淵明“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并以此為根據對否定“不求甚解”的觀點進行批駁,指出讀書的要訣在于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才能真正領會其實質,從而在讀書的方法上給讀者一些深層次的啟發。目標導學四:暢所欲言,抒發感悟通過對兩篇短文的學習,你對讀書有什么認識,談一談你的看法。示例:讀書要仔細推敲、認真思考,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僅限于文字推求。對不同的書,要用不同的讀書方法。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三、板書設計可取之處1.從讀書方法導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2比較教學,引導學生突破重點,在體驗分析中明確議論文的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避免了先入為主,機械的傳遞議論文知識,使學生在閱讀體驗中提升議論文感知能力。3巧妙的問題設計,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夠很好地在對話中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促使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質疑交流,激發了學生對閱讀的熱情,對讀書觀和方法論正確的認識。不足之處對課文中關于讀書的名言,未能做詳細分析。教學過程中也缺少讓學生對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語言品析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