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23出師表 教案.docx
22出師表1借助注釋與已有的文言知識,疏通文義,積累重點詞語與句式。2了解文章夾敘夾議、寓情于理的寫作特點。3感受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君愛國情懷。一、導入新課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簡介: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的政治家、軍事家。背景簡介: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立。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公元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托任國事,并囑咐兒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后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增強,在這種情況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目標導學二:分類積累,整體感知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進行解答。2在朗讀的過程中,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義。3教師點撥特殊文言現象。【古今異義】先帝不以臣卑鄙(古義: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由是感激(古義:感奮激發;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感動并產生謝意)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古義:痛心、遺憾;今義:極端憎恨或悔恨)開張圣聽(古義:擴大;今義:商店等設立后開始營業)【一詞多義】遺: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給予)深追先帝遺詔(遺留)效:恐托付不效(效果)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功效)所以: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用來)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的原因)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以光先帝遺德(來)以塞忠諫之路也(以致)4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對文意的理解,劃分文章層次。明確: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第三部分(8):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向后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全文。目標導學三:把握重點,理清脈絡從全文來看,諸葛亮向劉禪提出了哪三條建議,他反復強調的是哪一條?為什么?明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作者反復陳說的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其余兩條雖然說的是方針、政策,也都與此有關。因為劉禪是個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可能貫徹執行。而親賢是遠佞之本,所以文章開頭說“開張圣聽”,實際上就是要聽取賢臣的意見,萬不可“塞忠諫之路”,中間列舉賢臣姓名,要劉禪“親之信之”,結尾更勸說劉禪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也是親賢的意思。目標導學四:細讀課文,討論交流1文章主要向后主進諫,開篇為什么從蜀國形勢談起?既然“益州疲弊”,又為何要出師伐魏?明確:文章開篇以蜀國形勢談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在這種情況下,“侍衛之臣,忠志之士”,他們不忘先帝遺德,不改對后主的忠心,轉危為安是有希望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了三項治國主張。“益州疲弊”是指蜀國在“三分”中處于不利位置。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用了五年時間做準備,主要措施有:跟吳國通好;加強內政建設;平定南方的叛亂。可見,出師伐魏的時機已經成熟。2文章由勸諫轉入自敘生平,初看似與出師無關,但進一步推敲,卻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這樣寫,好處何在?明確:這樣寫,首先是表白自己對蜀漢的一片忠誠,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當“報之于陛下”。這樣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動劉禪,取得信任,以防遠離之際,小人妄進讒言,離間君臣而壞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顧”之舉,也是啟發劉禪能像其父一樣任人唯賢,知人善任。由諫君突然轉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徑,起伏有致。3作者寫此文的用意何在?又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遺詔?明確:意在提醒后主認清形勢,希望他廣開言路,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大業。他反復提及先帝遺詔,也是希望能勉勵后主。目標導學五:賞析表文,學習寫法本文是如何把議論、抒情和敘事融為一體的?明確: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針對性強。寓情于義,情理交融,言辭懇切,說服力強。敘事,寓情于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敘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歷,都是為議論服務,使他對劉禪提出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更能使人信服。目標導學六:拓展延伸,展示個性你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明確: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知恩圖報、忠心為國。他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永遠是后代胸有抱負、腹有詩書,有良知和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武侯祠前的杜甫、陸游不就是例子嗎?當我們吟誦“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時,不也深深地體味出杜甫對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嗎?當我們解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兩句詩時,不也深深地被陸游滿腔豪情所感染嗎?另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的“忠”是一種愚忠,是報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劉備,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種狹隘的愛國行為。如果他愛國愛民,又何必輔佐那個扶不起的劉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虧一簣,不就是因為劉禪的昏聵無能嗎?小結:出師表以“形勢”使對方震動,以“情感”使對方感動,以“措施”教導對方,以“事業”激勵對方,肝膽相照,情深意厚,一直為后人所稱道。封建統治者推崇諸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之恩,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們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則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意。三、板書設計可取之處1.注重朗讀環節,引導學生積累重點文言詞句,有利于提升學生文言閱讀能力。2設置的問題具有開放性,激勵學生主動探討,形成了良好的學習交流氛圍。不足之處由于學生相關知識的積累有限,對人物形象及情感的理解流于表面。在后續教學中需注重補充相關資料,對文本內容更加字斟句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