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9魚我所欲也 教案.docx
9魚我所欲也1抓住文章的主要論點,理解全篇內容。2理清文章層次結構,把握其論證方法。3體會本文的論述風格和語言特色。一、導入新課世間有很多事,都會面臨選擇,而生與死,義與利更是自古以來人們面臨的重大選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魚我所欲也論述的就是在生與死、義與利之間如何抉擇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一探究竟吧!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朗讀文章,解讀文意1朗讀文章,借助工具書排除字音問題。2反復朗讀文章,注意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內容。3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停頓。(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師指導,學生翻譯文章內容,教學過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詞語的用法。【通假字】“辟”同“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辯”同“辨”,辨別。例: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得”同“德”,感恩、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與”同“歟”,語氣詞。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同“向”,先前、從前。例:鄉為身死而不受。【一詞多義】為:為宮室之美(為了,介詞)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做,動詞)得:故不為茍得也(取得)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德”,感恩、感激)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詞)呼爾而與之(給予)目標導學二:探究文本論證思路,把握文本論證方法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它是怎么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明確: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持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以乞人不受不義之食為例,從正面論證“舍生取義”是人之共性。以萬鐘雖好也不能受為例,從反面強調了舍義取利是喪失本心。隨后用一組排比句,對不辯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謂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應開頭。3列舉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并說明其作用。明確:(1)比喻論證。用比喻論證引出論點。以生活常理為喻引出生與義無法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而取義的結論(主旨)。(2)舉例論證。舉“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在關乎生命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舉“萬鐘”的例子,告誡人們不要喪失本心。(3)對比論證。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做對比,讓人認識到貪求富貴行為的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目標導學三:品味文本語言藝術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明確: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恰當地表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表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的觀點,突出了主題。對比。生和義進行對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的方式與事實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目標導學四:拓展延伸,抒發感悟結合我們上課導入的問題,學了本篇文章之后,你將會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抉擇呢?明確:生活中面對的抉擇有很多,但任何時候,我們的抉擇都應直面自己內心的善良,要知曉大義,不可僅因一時喜惡做出荒誕的選擇。三、板書設計可取之處1.進行反復的誦讀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大意。2注重對文本論證方法及論證思路進行分析,強化學生對古代議論文的認知。3引導學生正確地面對生活中的選擇,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不足之處本文內容對學生而言略顯深奧,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對文章內涵體會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