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19棗兒 教案.docx
19棗兒1梳理故事情節,把握故事內容。2分析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會現實。3分析本文運用的象征手法,培養對戲劇的品評鑒賞能力。一、導入新課童年往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我們記憶的長河里。有人說,它像一幅畫,充滿種種絢麗的色彩;有人說,它像一首歌,閃爍著串串快樂的音符。它天真爛漫,時時給我們帶來美好的遐想。然而,棗兒中的小男孩卻有自己獨特的童年經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孫鴻的戲劇棗兒。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了解寫作背景作者簡介:孫鴻,當代劇作家。他所寫的話劇小品棗兒,發表于劇本1999年第1期,曾榮獲“1999年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獎一等獎。作品背景: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無可阻擋地席卷著一切與之不相適應的思想和觀念,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棗兒等靖江戲劇小品以吶喊的方式對現代化帶來的人性變異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評。目標導學二:通讀文章,把握故事內容通讀話劇,概括劇情。明確: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流露出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目標導學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會現實1你對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有怎樣的認識?明確:劇中的老人是一個農民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念舊而又傳統,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劇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他的這種天性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2你對劇中未出場的兩個人物怎么看?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明確: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在外面的世界闖蕩;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定居城里,拋棄了舊家另成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的現狀。目標導學四:體會文中運用的象征手法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臺詞的象征意味。(1)老人老子個兒大就叫棗兒。(2)老人(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不中看,誰要啊。(3)老人聽好,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兒。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4)男孩棗兒叔叔爺爺,你怎么了?(5)男孩爹回來會帶你的棗兒甜!(6)男孩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明確:(1)“個兒”并非指個子,隱含了永不褪色的親情,永遠割舍不了的鄉情。(2)老人內心呼喊兒子,因兒子沒有回應而傷心;老人年老,被兒子遺忘,透出一種深深的失落感。(3)“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不僅是對吃棗而言,也是對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隱含的是對既往歲月、對傳統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感情。(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現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5)“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它是現代生活的象征。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不可阻擋地席卷著一切,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6)走出去的人們,往往迷戀于外在世界,忘記了回家的路,但他們最終會回來的,喧囂之后是平靜,躁動之后是安寧。2劇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棗兒”象征著什么?示例:(1)“棗兒”象征著親情。老人思念兒子,男孩想念父親,“棗兒”凝聚著老人與男孩的對親人的情感。(2)“棗兒”象征著故鄉。棗樹生長在家鄉,老人和小孩在樹下盼望兒子和爸爸回來吃棗。在這樣的情境中,“吃棗”意味著回到故鄉,“棗兒”也就成了故鄉的象征。(3)“棗兒”是傳統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園的象征。它所牽涉的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系,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總結: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的象征,也是傳統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園的象征。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征手法,賦予了“棗兒”以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涵,使全劇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內蘊。3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請同學們結合全文各抒己見。明確:(1)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2)劇本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系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3)劇本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4)劇本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5)劇本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三、板書設計可取之處1.知識講解比較全面,注重對文中運用的象征手法進行探究,達到了深入把握文章主題的目的。2設置的問題開放靈活,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探討,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不足之處教學中過于偏重解讀內涵,而忽視了話劇的特點,如果能適當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或進行話劇表演,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