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19 棗兒 說課稿.doc
棗兒說課稿高素萍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棗兒。一、說教材棗兒是一個話劇小品,它是新時期戲劇百花園中一朵盛開的小花。全劇運用象征手法,圍繞“棗兒”展開情節,描寫了老人和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反映了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全劇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讀這個話劇小品,重在領悟其中蘊含的象征意義,體會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題。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依據我對教材的解讀,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為本課擬定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知識目標 1了解劇情,了解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 2了解現代戲劇藝術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標 1,熟悉劇情,領悟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節、語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義,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了解我國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存狀況,正確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封閉,走出傳統,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教學重點 1把握劇中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 2體會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學難點 領悟劇本所蘊含的象征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三、說教法、學法1、教法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學過程主要是啟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因此,根據本課的學習目標,從學生實際出發,我采用“點撥法”、“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進行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點撥方法,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圍繞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合作。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的情感。2、學法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依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本班的學情,我引導學生運用“自主討論法”、“讀寫結合法”進行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四、說教學過程我把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這樣六個板塊:1導語設計2、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把握劇情3、引讀提高,理解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4、深層探究,突破難點5、延伸拓展,深化認識6、課堂小結7、布置作業我認為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本課學習的內容。一、 導語設計 現實社會中,人們邁步奔小康,在農村不少家庭,主要勞動力涌入城市生活,為城市建設做出貢獻。同時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現象,留守家園的 和孩子,在無盡的思念中生活。他們怎樣寄托這種思念呢?讓我們一同做進戲劇小品棗兒。【魏書生老師曾說:“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人們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過來。”實踐證明,這樣以提問的形式導入新課,能啟發學生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會收到很不錯的效果。】二、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把握劇情 1學生自薦朗讀課文,一人讀老人,一人讀男孩。其余同學點評。 提示:男孩的語言應讀出純真、活潑、稚嫩、可愛的情調來;老人的語言應讀得親切一些,讀出長者的風范,讀出較強的人生滄桑感和濃濃的鄉土氣息。 2選一位同學概括劇情。 明確: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流露出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 三、引讀提高,理解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揣摩劇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體顯示: 關于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哪些事情?如何認識老人的心態? 2老人對男孩的態度如何? 3如何評價老人這個形象? 關于男孩 4請談談你對劇中男孩這一形象的認識。關于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你對劇中未出場的這兩個人物怎么看? 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關于棗兒6棗兒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7關于棗兒的童謠在劇本首尾出現兩次,這樣寫,有什么特殊的表達效果? 學生分組討論。小組長記錄發言要點,并代表小組全班交流,其余小組成員可補充,也可點評。 活動成果展示: 關于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棗兒小時候的事:兒子“棗兒”一名的來歷,兒子只顧摘棗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棗兒小時候一有尿就尿到棗樹下。回憶了自己小時候偷棗而長出小棗樹的事、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嚇跑鬼子、鬧災荒時靠棗兒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談話中“沉思”“心事重重”“閃著淚花”,流露出老人對兒子的思念,對以往歲月的懷念,對故土的熱愛之情,有一種濃濃的失落感。 2老人請男孩吃棗,老人讓男孩騎跨在自己肩上摘棗,老人給男孩講故事,老人與男孩拉勾發誓,老人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這些都表現了老人對男孩的疼愛,表現出了一種不是祖孫而如同祖孫般的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也折射出他對兒子的親情。 3劇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輩的農民形象:他一生勞作,不離鄉土,如今老邁,兒子離鄉外出,他繼續留守家園。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義的老一代的長者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關愛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愛尚年幼的新一代;作為過來人,他懷舊而又傳統,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關于男孩 4劇中的男孩想把棗子留給父親吃,喜歡吃巧克力盼望父親帶巧克力回來,他躡手躡腳撿棗子,把棗子藏在紅肚兜上的衣袋里,溫順地挽扶老人,認真聽老人講故事,和老人拉勾發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 關于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闖蕩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而定居于城里,拋棄了舊家而另成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關于棗兒 6全劇以“棗兒”為標題,并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老人的經歷、情感乃至命運,都與“棗兒”有著不解之緣;男孩對父親的思念。也與“棗兒”相牽連。“棗兒”是全劇情節發展的線索,是人物對白的話題。 7這首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以這首童謠開頭,隱含了全劇與“棗兒”有關、與親情有關的特定內容,并將人們帶入具有民族傳統風情、充滿鄉土氣息的特定情境。結尾用這首童謠,但情境有所變化,由幕后換為前臺,由哼唱變成呼喊。由沒人回應轉為“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的聲音”,既與開頭相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四、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臺詞中加橫線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體顯示: (1)老人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 男孩嘻,爺爺,我說棗兒個兒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兒子就叫“棗兒” (2)老人(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還不跟你一樣?臉皮兒像這青棗,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過去了快吃棗兒吧。(從匾子里挑了顆熟透曬干的棗兒)你吃這顆。 男孩(拿起熟棗兒放進嘴里)還是皺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誰要啊。 (3)老人聽好,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4)男孩棗兒叔叔啥時候回來?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見老人沉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會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見老人不語)爺爺,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 男孩來呢,你的棗兒甜! (6)男孩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學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1)并非指個子,隱含了永不褪色的親情,永遠割舍不了的鄉情。 (2)老人內心呼喊兒子,因兒子沒有回應而傷心;老人年老,被兒子遺忘,透出一種深深的失落感。 (3)不僅是對吃棗而言,也不是對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隱含的是對既往歲月、對傳統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現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它是現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們,往往迷戀于外在世界,忘記了回家的路,但他們最終會回來的,喧囂之后是平靜,躁動之后是安寧。 (6)道德、倫理、親情是每個人必須有的,但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不可阻擋地席卷著一切,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身影的離去愈映出心靈的堅守,時空的超越反鑄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們總有回歸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棗兒的象征意義,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師提問:劇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棗兒”象征著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自由發言。 生1:棗兒象征著親情。老人思念兒子,男孩想念父親,棗兒凝聚著老人與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棗兒象征著故鄉。老人喜歡懷舊,表現了老人對故土的摯愛;兒子久出未歸,離開故土追尋心中的夢。 生3:棗兒是傳統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園的象征。棗兒代表親情、故鄉,更代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生活方式,它所牽涉的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系,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著嚴重的考驗。 教師總結: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的象征,也傳統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園的象征。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征手法,賦予了“棗兒”以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涵,使全劇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內蘊。請大家談談對作品主題的認識。 生1: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 生2:劇本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系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 生3:劇本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 生4:劇本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迫尋。 生5: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教師總結:優秀的劇本,其主題思想往往是多義的,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讓讀者的想象盡情飛揚。 五、延伸拓展,深化認識 提示:聯系現實生活,關注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小孩孤獨的現象,了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為他們做點什么? 學生暢談見聞、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關心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兒童。【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因素,開發學生潛在的智能,培養其再創造的能力。這即是我設計本題的依據和目的。】六、課堂小結 棗兒是香甜的棗兒,也是苦澀的棗兒。那一聲聲蒼涼的、稚嫩的呼喊發自內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噴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種給予,一種天賜是爹娘賜予兒孫賴以生存的精神維系和生命依托,正是這呼喊健全著他們神經。仁滿著他們的羽翼,使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又是一座需要護理和更新的家園,我們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鄉的奇異的甜果果時,會品出那甜果果中兒孫小時的尿香味;兒孫回鄉品嘗爹娘留給自己的棗兒時,仍會由衷地贊嘆“還是家鄉的棗兒好吃”。 【我認為這樣的結束語,既引導學生總結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又對學生進行了德育熏陶,可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七、布置作業 1劇中,爺爺要求男孩“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來”;后來爺爺見男孩不高興了,又說“快吃快吃,幾顆棗兒一起吃,使勁吃”,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2自選角度,針對棗兒寫一篇戲劇短評。【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作業的設計把課堂向生活延伸,豐富學識的語言材料。再次對學生進行德育熏陶,從而真正、徹底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五、說板書設計: 棗兒孫鴻 老人:老一輩農民、親情、愛心 男孩:新生一代 好奇 懂事 棗兒:象征親情、故鄉、傳統生活、精神家園 【我認為板書是一節課所講內容的精髓,本課的板書,雖只是簡單的幾個詞,卻非常全面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所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