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17屈原 教案.docx
17屈原(節選)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賞析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象征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3學習屈原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有這樣一個人,他身材魁梧,飽經風霜的臉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帶,佩陸離長劍,戴切云高冠,著雪白羅服。瑟瑟秋風下,踱步遠方,似行吟澤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簡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我國現當代無產階級文學家、歷史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古文字學家。作品有詩集女神,歷史劇屈原等。背景資料:屈原寫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半壁河山淪于敵手,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悍然發動“皖南事變”。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歷史劇屈原,以批判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斗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屈原,戰國時楚國人。出身貴族,曾做過左徒、三閭大夫。楚懷王時,主張聯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于漢北,于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楚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讒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汨羅江而死。其忌日成為后人紀念他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重要作品有離騷九章天問等,對后代文學影響極大。目標導學二:把握本文寫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故事大意,將本文的寫作思路梳理完整。明確:第一部分: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激憤和對光明的禮贊與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2閱讀課文中的舞臺說明,談談其作用。明確:舞臺說明為舞臺上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做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鋪墊。我們可以看到舞臺上的屈原是一個堅持真理的愛國者,是一個受到奸佞殘酷迫害的形象。目標導學三:把握本文寫作特色1文中作者將很多的事物賦予了其他的含義。請同學們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義?這又是一種什么手法?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談談戲劇的創作主旨。明確:風、雷、電:象征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征人民群眾。無形的長劍:象征堅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象征寄托靈魂的一方凈土。這是象征手法。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2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請品讀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辭方法,并賞析其表達效果。(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2)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3)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里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明確:(1)運用了呼告、反復的修辭手法,強烈地表現了屈原對風的熱切期盼和對黑暗勢力的痛恨。(2)運用了呼告、比喻、反復的修辭手法,熱切地贊美“電”這種自然界的偉力,表現出屈原急切想要沖破黑暗的決心。(3)運用了呼告、反復的修辭手法,呼喚著在黑暗中咆哮著、閃耀著偉大的自然力來毀滅這黑暗的社會,表達了必須徹底毀滅黑暗社會的決心,體現了屈原與黑暗勢力決斗到底的浩然正氣。3屈原的獨白激情澎湃,氣象雄渾,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明確:要點:(1)內心獨白想象奇特,聯想豐富,氣勢宏偉,表現了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2)運用象征的寫作手法,將作者難以言表的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3)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復、呼告、反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感情色彩。(4)多用短句,語氣急促,表達了激烈的情感。目標導學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4作品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屈原形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明確:屈原是一個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著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的形象。作者歌頌了屈原堅持爭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風亮節,歌頌他為捍衛真理與正義剛正不阿、奮不顧身的意志。三、板書設計呼喚與歌頌風、雷、電怒斥與憤懣土偶木梗屈原: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浩然正氣,英勇無畏可取之處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品味、欣賞文章語言,感受、領悟人物的內心情感。既培養、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教會了學生邊讀邊思、讀后再思、思后再讀的學習方法。不足之處教學中只側重于對文章內容的把握,沒有突出本文的戲劇特征,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