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23出師表 說課稿.doc
出師表說課稿吳玲玉一、說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要說的:是由家喻戶曉的諸葛亮寫的出師表,該課出現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的第六單元,該單元的課文大部分選自歷史著作,學習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長歷史知識,還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氣、節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勵。出師表是一篇情辭意切、感人肺腑,讓人贊不絕口的文章。作者通過表文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劉氏父子的忠貞,三條建議,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敘述生平及出師北伐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決心,更是慷慨深沉,動人心魄,真正為蜀漢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本課設計了四課時,我上的是第二課時。(二)教學目標根據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以及本課的實況和學生的實際特制定以下總目標:知識與能力:1.積累詞語,豐富文言詞匯。2.了解奏表的特點,了解諸葛亮的治國主張3.積累名言警句,背誦課文。過程與方法:1.反復朗讀課文、疏通文句、培養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2.學習本文融情于議論、敘事,以情動人的寫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和愿望。2.領會諸葛亮對“蜀國”的忠誠,從而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立志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我上的第二課時的目標是:(1)繼續積累文言字詞句。(2)在第一課時翻譯全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層次脈絡。(3)重點學習文章第一段。(三)教學重點1.背誦全文。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寫作手法。(四)教學難點1.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2.如何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忠”。第二課時的重難點是:背誦第一段;理清第一段的表述思路,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之一,即廣開言路。二、說教法(一)班情分析九年級四班是典型的“活躍分子”,具有這樣的特點: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氛圍很濃,可謂是“好一派熱鬧的景象”,這只是外在的表象。實則90的學生懶病很重,只有10的學生對課前預習、資料搜集、熟讀課文等活動用心。(二)學情分析九四班學生:1.近50語文基礎較差,主要表現在:拼音胡亂寫,錯別字較多,字跡潦草難辨,作文語意零亂等。2.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3.從小學到初中,閱讀量較小、閱讀面不廣,因此語文素養較低。如問起課外知識時,只有很少的幾名學生能回答得上,大部分學生一臉茫然。(三)學法指導1朗讀法:【設計說明】本文情辭懇切,動人肺腑,引導學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句中的語言停頓,讀出層次感,讀出情感。古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尤其象這樣文質兼美的文章,讀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2合作討論法:【設計說明】關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將學生自主解決與小組合作探究、教師點撥強調相結合,生生互動,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培養協作的精神。3交流探究法:【設計說明】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發現問題,查找答案,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從探究中找出樂趣。4.點撥歸納法:【設計說明】全班學生交流環節,出現模糊不清或爭論不休時,教師予以適當的點撥或強調,最后明確歸納較為較為合理的結論。5“傳授接受”法與以上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設計說明】“傳授接受”法是傳統的教學法,較適合文言文學習較難這一實際。但一堂課往往是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這樣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6教具準備:三國形勢圖,音響及mp3朗讀資料,小黑板。7課時安排:4課時。本節課進行的是第二課時,學法指導主要是:合作討論法、交流探究法、點撥歸納法;利用小黑板這一傳統教具,做一次小小的課前復習檢測活動。三、說學法1.用字典、詞典及資料疏通自學障礙。2.朗讀與默讀相融合,多種讀書方式相結合。3.借助經驗和文下注解完成課文的翻譯,然后與同學、老師交流疑難。4.獨自完成對文本的內容、層次、寫作特點等內容的分析和總結,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討論,最后師生合作統一結果。5.把隆中對和出師表對比學習。四、說教學過程1第一課時用詩人陸游書憤中的一句詩“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和杜甫的蜀相一首詩導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本文的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彪炳千古,奧秘何在?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出師表吧!2利用工具書及資料,掃除障礙,自讀課文。3聽mp3朗讀資料,聽準字音和停頓;再聽范讀,教師強調多音字和重難點字的讀音。4.師生共讀課文,明確要點、重點。5綜合學習: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點撥歸納。6課堂抽查與課后檢查相結合,督促學生完成背誦全文這一重點;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7比較學習,拓展延伸。結合隆中對再次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超凡智慧;交流學習的收獲、感受,寫一篇讀書心得于日記練筆中,主題不限。本節課的主要教學過程是:第一,由朗讀全文和檢查文言字詞引入新課學習。第二,翻譯和文言字詞的復習鞏固,已達到繼續積累文言字詞的目標。第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梳理文章層次脈絡。第四,學習課文第一段,明確內容。五、說板書設計段 三條建議敘述形勢:不利條件(思危)有利條件(希望仍存)目的(“光”“恢弘”)建議:廣開言路規勸(“不宜之路也”)段 追憶往事出師表 段 明確責任段 表文結束語六、說教后反思1.雖然在當天早自習和課前進行了多次朗讀,但在課中還是需要朗讀的,比如在劃分層次時或學習第一段時,再次朗讀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但只是讓學生速讀和默讀了。2.我平時上課是這樣做的:學生知道的不再講,學生說到的不再說,學生會寫的不再寫。所以,對學案中“概括段落大意”這一項,我只是口頭一說、與同學們的一對比而已,沒有詳細板書。不過,課后想想也有不妥,沒有照顧基礎差的學生。3.沒有做到當堂達標,六個問題中剩下一個沒有解決,只能留在下一節課完成。4.就整堂課而言,較好地貫徹了“初中語文30+10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有效的事,教師充分發揮在課堂教學系統中的控制、引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課堂的主人是學生這一新課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