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 期中測試卷1.doc
期中測試卷安徽專版九年級語文下(R版)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其中卷面書寫占5分)一、語文積累與綜合運用(35分)1默寫古詩文中的名句。(10分)(1)補寫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____________________,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秋思)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聲。(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_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定風波)持節云中,________________?(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夕陽西下,________________。(馬致遠天凈沙秋思)____________________,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2)根據提示寫出相應的名句。(4分)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詩句,展現了推己及人的“大愛”情懷。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9分)唉,春天老是這樣的,一開頭,習貫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細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面紗,卻又謙xn地為我們延來了長夏。清風在細葉間穿梭,跟著它一起穿梭的還有蝴蝶。啊,難道不快樂是合理的在春風這樣的旋律里?所有柔嫩的枝葉都被邀舞了,沙沙地響起一片搭虎綢和細紗相擦的衣裙聲。四月的音樂季呢!寬廣的音樂臺上,響著甜美邈遠的木簫,古典的七弦琴,以及清脆的小銀鈴,合奏著fn復而又和諧的曲調。(1)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的字注音。(3分)謙xn()邈遠()fn()復(2)文段中有錯別字的一個詞是“__________”,這個詞的正確寫法是“__________”。(2分)(3)根據語境,對于“延來”中“延”的解釋恰當的一項是()(2分)A延長B(時間)向后推遲C邀請(4)把文段中畫線的句子改為陳述句。(2分)3運用課外閱讀積累的知識,完成下面的填空題。(4分)(1)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安徽全椒人,________代(朝代名)著名的__________小說家。(2分)(2)儒林外史這部________(填“長篇”“中篇”“短篇”)諷刺小說,以寫實主義手法描繪了各類人士對于“__________”的不同表現,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范例。(2分)4目前,很多大中城市都設立了自己的“文明排隊日”,為此,某校九年級開展以“禮讓排隊,有序生活”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參與。(12分)(1)假如你是本次活動的主持人,請你擬寫一段開場白。(4分)(2)趙佳軒同學從網上搜集了下面兩則材料,請閱讀材料,就“有序排隊”提出兩點建議。(4分)材料一:在國外,為避免排長隊時發生混亂,管理者一般會用隔離桿將隊伍管理起來。有些管理者甚至會讓排隊者得知何時可以達到目的,如法國“蓬皮杜中心”用電腦自動計算,隨時顯示館內人數,這樣到位的管理措施會使排隊者了解自己大約還需要等待多久,心態變得平和。材料二:某報記者發現,有的時候市民雖然在等車時可以自覺排隊,但車一來就搶著上車,秩序又變得混亂。實際上,改掉長期形成的不良習慣,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日本人養成排隊習慣用了6年的時間。(3)下面是班長針對本次活動寫的一篇文章中的一部分,請你按要求幫他修改。(4分)【A】排隊看似是一種簡單的個人行為,卻表現著社會成員的價值認同。【B】很多公共場合都需要排隊,能否自覺排隊不僅反映出一個公民具有較高的素質,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的體現。排隊的時候互相謙讓,遵守秩序,人與人之間退后一小步,那么,我們的文明程度將前進一大步,我們的社會也將更加和諧。【A】處畫線句中有搭配不當的語病,應將“__________”改為“__________”。(2分)【B】處畫線句中有兩面對一面的語病,應刪去“________”。(2分)二、閱讀(5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分別回答問題。一(23分)想起那年讀書時谷煜真的,讀書,是件特別好玩的事情。十來歲,三年級,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覺,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學去串門。到了別人家里,是安靜的,不聲不響,微笑,直盯著土屋墻壁上的黑白報紙。那些報紙,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從哪里弄來的,貼在墻上,給土屋一點美觀,不至于到處露著暗灰的墻皮。有字,可讀,真好。看著看著,身子會趴下,因為,靠底下的一些字,實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報紙,往往更舊一些,泛著黃色,伴隨著一絲絲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溫潤,是隆重,閃著華麗的光,仿佛是琥珀。慢慢讀完一面墻,真暢快呀。當時,除了課本之外,再也找不到書可讀,偶然在同學家發現這樣的“報紙墻”,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這“串門”的雅好。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歡“讀字”,便有人告訴我,誰誰那里有小人書,可以借著看看。聽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頭,哪里認識人家呀?怎么辦?便央求媽媽去借,大人總會和人家說上話的吧。那時候的小人書,人人當寶貝的,自是不會輕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證,不會弄丟的,不會弄臟的,不會弄扯的,一定按時還終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囑里,在猶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書。抱著書,飛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頭一角,趕緊吃飯寫作業,然后,扎在燈下,一聲不吭,一頁頁,仔仔細細看過去。夜,深了,撫摸著小人書,戀戀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該物歸原主了。還有讓人歡喜的,是過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廢棄的書本卷成的,鞭炮在炸開的剎那,很多帶著字的碎片,仿佛一個個精靈,舞蹈著,紛紛而來。我笑著跑著去迎接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個個的“斷句”,或者幾個詞語,那種此起彼伏的文字閱讀,仿佛海邊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動而來,真好。當然,也會有大的收獲,就是包鞭炮的紙張是大一些的(有時放學路上也會撿到一張大大的報紙,然后一路開心),撿來,展開,撫平,偶爾會讀到一段故事,也許沒有開頭,也許沒有結尾,但有一些詞:萬水千山,碧波蕩漾,寂靜芬芳,花來衫里,影落池中它們,總像是春天拂過的風,暖暖的,通身清透。擁有淋漓暢快的讀書機會,是因為村里一戶人家,做起了廢品收購的買賣。他家的院子里,堆滿了瓶瓶罐罐,紙箱書本。沒有任何人邀請,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閑,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個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過了。也是在那個時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雜志,一本本很舊很破,幾乎還是繁體字的西游記反唐演義傳一路讀起來,磕磕絆絆地,但總算能讀過去。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書天地,滿心歡喜。看不完的時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說不行。誰會無緣無故相信一個不認識的小姑娘呢?怎么辦?偷唄。悄悄偷回家,連夜看,趕緊看。第二天去的時候,再悄悄把書放下,生怕人家發現找到家里來,那樣,肯定會是一頓暴揍的。也會有晚放的時候,是因為看到了喜歡的地方,要抄下來,就會晚一些送過去。還好,一直沒有發生血腥事件。慢慢地,條件好了,來到鄉里讀書,可讀的書多了起來。但是,卻因為愛熬夜,受到了媽媽的限制。為了防止媽媽批評我,我鉆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看,電池沒得太快,也不是長久之策,就和媽媽打游擊戰。那時候,沒有霧霾,夜晚總是清亮亮的,我就盼著每個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試了幾次之后,也就放棄了。月光下,窗臺邊,一股清涼氣,幾聲蟋蟀鳴的浪漫場景,卻是在少年的記憶里,飄飄欲仙。后來啊,讀書的種類,讀書的桌子,讀書的茶臺,讀書的座椅,讀書的場地慢慢豐富起來,讀書的每一個剎那,都仿佛是時光滋養的花枝,慢慢開出耀眼的花來。多年以后,到底還是因為這書,生出了一些靈性,鮮亮了人生。驀然回首,一路走來的讀書時光,在陽光麗日里,散發著溫暖、生動、可愛、親切。一紙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現著奪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來。這好玩的讀書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關乎經脈,關乎底氣,怎不值得終生記憶 (有刪改)5作者回憶了“那年讀書時”的哪些事?請簡要概括。(5分)6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語言富有表現力,任選一個角度加以賞析。(6分)7作者回味一路走來的讀書時光,寫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來”,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6分)8結合全文,寫出你對文末畫波浪線句子的理解。(6分)二(17分)閱讀是有重量的精神運動鐵凝如今,網絡閱讀成為人們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的閱讀行為也隨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眼睛在網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漸替代以往細嚼慢咽似的傳統閱讀。但我覺得,人們在獲得大面積爆炸性信息的同時,也會有某種難言的失重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閱讀其實是一種有重量的精神運動。20世紀70年代初,我還是一個少年,偷偷讀到一本書,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記得扉頁的題記是這樣兩句話:“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沒罷了;真正的英雄絕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這兩句話使我深深感動,讓我生出想要為這個世界做點什么的沖動。我初次領略到閱讀的重量,它給了我身心的沉穩和力氣。我的一位親人,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在從城市下放到鄉村勞動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讀了資本論和列寧全集。問他當時為什么讀這些書,他只說是因為喜歡。今天想來,類似的閱讀實在是一種無功利心的自發性之舉,因其自發性,所以也沒有預設的閱讀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閱讀收獲便格外寶貴和難忘。難忘的還有一種沉入心底的重量,這重量打擊你,既甜蜜又酣暢。閱讀的重量有時在于它的“重”,有時卻在于它的“輕”。這“輕”,不是輕浮,而是一種無用之用,是閱讀心境的解放。今天,我們的閱讀與過去相比已經有了諸多變化。市場上賣得好的書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實用的書:養生、美容、商戰、股票、英語書海已經“茫茫”。各取所需的閱讀看上去已不再承載精神的重負,而是直奔主題,要的是立竿見影。閱讀的功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更想強調的是,“無用”的閱讀,更多的是緩慢、綿密、恒久的滲透。這樣的閱讀不是生存甚至生計所必需的,但它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溫暖以及自身的價值。它的“無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這何嘗不是一種更高的閱讀境界呢?這種自然存在的閱讀狀態,或許更能體現人生的精神價值吧。(有改動)9第段中加點詞語“這樣說”具體指代文中哪一句話?(2分)10本文第段,列舉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的一位親人在下放農村時因喜歡而通讀資本論和列寧全集這兩個事例,證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中心論點。(5分)11第段畫線句子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12作者認為怎樣才能實現“有重量”的閱讀?請結合全文簡要回答。(只需答出兩點)(6分)三(15分)【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選自送東陽馬生序)【乙】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唯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選自歐陽永叔集,有刪改)【注釋】歐陽公:指歐陽修。太夫人:指歐陽修的母親。荻:多年生草本植物,與蘆葦相似。閭里:鄉里。13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5分)(1)余幼時即嗜學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弗之怠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歐陽公四歲而孤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或因而抄錄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翻譯下列句子。(4分)(1)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2)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15用原文語句填空。(2分)【甲】段文字中“余因得遍觀群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文字中歐陽公“晝夜忘寢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兩段文字中的人物幼年時的人生經歷相似,其中有哪兩個主要共同點?請簡要概括。(4分)三、寫作(55分)17“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是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的詩句。詩人告訴我們: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當越過坎坷,驀然回首時,你往往會發現,那些過去了的都已成為人生寶貴的財富,成為你“親切的懷戀”。同學們,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和感受吧?請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要求:題目自擬;緊扣材料主題,內容具體充實;有真情實感;文體不限(詩歌、戲劇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請不要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期中測試卷一、1.(1)塞下秋來風景異八百里分麾下炙也無風雨也無晴何日遣馮唐斷腸人在天涯忽如一夜春風來(2)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2(1)遜mio反(2)習貫習慣(3)C(4)啊,不快樂是不合理的在春風這樣的旋律里。3(1)清諷刺(2)長篇功名富貴4(1)示例:同學們,大家好!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凡事講究規矩,社會才能井然有序。日常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自覺排隊等候,不僅方便他人,更方便自己。“禮讓排隊,有序生活。”下面就讓我們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活動中來吧!(2)示例:釆取到位的管理措施;日積月累,培養良好的習慣。(3)表現體現能否(或:否)二、一5.去別人家讀“報紙墻”;借小人書讀;撿包鞭炮的紙讀;到收購廢品的人家的院子里讀;在被窩里打手電筒讀書,月光下讀書。6示例:一連串動詞,寫出了“我”得到書的喜悅心情,及對讀書強烈的渴求。7句中的“花”指的是書,生動地寫出了作者對“那年讀書時”的懷念和讀書時所產生的親切欣喜之情。8這是一個反問句,總結全文,點明主旨,呼應開頭,強化了作者對讀書往事的懷戀之情。二9.人們在獲得大面積爆炸性信息的同時,也會有某種難言的失重感。10“我”少年時偷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深受感動閱讀是有重量的精神運動11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對閱讀重量的“重”的論證,自然引出下文對閱讀“無用之用”的論述。12示例:采用細嚼慢咽的閱讀方式。選擇有精神內涵的閱讀內容。追求無功利心的閱讀境界。(答出兩點,意思對即可)三13.(1)愛好。(2)借。(3)懈怠,放松。(4)幼年喪父。(5)有時。14(1)抄寫完畢,跑著(趕快)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2)等到他稍稍長大些,家里沒有書可讀。15人多以書假余唯讀書是務16家境貧寒;刻苦讀書。點撥:本題考查比較閱讀,要求找出兩段文字中人物的兩個共同特點。由【甲】段“家貧”和【乙】段“家貧無資”可知,二人都“家境貧寒”;由兩段中有關二人“讀書”情形的描寫,可概括出二人“刻苦讀書”的特點。【乙參考譯文】歐陽修四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他的母親用荻在沙地上寫畫,用這種方法教他寫字。歐陽修經常誦讀古人的文章。等到他稍稍長大些,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到鄉里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趁機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歐陽修從小作的詩賦文章,下筆就已經有成人的水平。三、17.思路點撥:此題屬于材料作文題。要抓住材料中關鍵性的語句,如“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當越過坎坷,驀然回首時,你往往會發現,那些過去了的都已成為人生寶貴的財富”。也就是要求你寫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難。一個人,總有一定的目標,也許這一輩子都在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奔跑著。可是,奔跑的路并不平坦,有時,會讓你摔跤,摔得很疼,或許,還會受傷這就是挫折。逆境雖然讓人痛苦,但經受挫折、失敗,可以增加人生的“財富”,磨難同時也是磨煉。沒有挫折的人生,是看似幸運實則貧乏的人生。當挫折降臨時,關鍵是我們如何應對它。是正視,還是逃避?是勇敢地克服,還是膽怯地沉淪?不同的態度,不同的人生。文章該從此處切題,組織材料。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