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節海陸變遷教案.doc
第四節 海陸變遷一、 教學目標:1、 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并能列舉海陸變遷的實例。2、 掌握“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3、 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震、火山和山脈、山系的形成原因。4、 在圖中正確填注六大板塊和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的名稱。5、 通過火山、地震帶的學習,培養防震抗災、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二、 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掌握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2、教學難點: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震、火山和山脈山系的形成原因。三、 教學方法:講授法、多媒體演示法、小組討論法、提問法四、 教具: 多媒體、教鞭五、 課時安排:一課時六、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在世界地圖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講授新課:根據問題,學生自主學習。1、導致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2、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者是誰?其主要內容和依據是什么?3、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地球表層有哪六大板塊?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是哪兩個?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兩大山系是哪兩個?學:略師:先做簡單的歸納,再次開始細講。一、 海陸變遷的原因1、海陸變遷成語的來源2、海陸變遷的原因,PPT展示三張圖片講解(喜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海海底發現人類活動的古河道,荷蘭圍海造陸)。3、海陸變遷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二、 大陸漂移學說提出者-魏格納。學生觀察世界地圖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結論(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圖),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學生小組討論,找出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論據。生:略師:對學生的證據進行總結(結合PPT圖片展示講解)(1)、輪廓的吻合性(2)、動物的相似性(3)、底層的相似性從魏格納故事大陸漂移學說提出,我們得到的啟示。認真觀察,大膽質疑,關于創新,勇于實踐。三、 板塊的運動板塊運動的主要內容(1)展示六大板塊,再次展示六大板塊讓學生填出名稱生:略(2)板塊的邊沿和板塊內部的區別:邊活內穩(3)板塊與板塊的運動方向:相對擠壓碰撞,易形成山脈、山系等,在世界地形圖中劃出(補充:阿爾卑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相反張裂,易形成裂谷、海溝等(PPT展示東非大裂谷的擴張和紅海的拉伸)(4)交界地殼活躍易出現地震和火山,兩大火山地震帶(結合PPT講解)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師:地震出現:海洋、陸地在陸地,地震課摧毀房屋,公路等等,傳授給學生防震抗災、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知識。在海底發生地震會引發海嘯,危害沿海地區。PPT圖片展示地震(海洋、陸地)和火山圖總結:一、 海陸變遷的原因1、海平面的升降2、地殼的變動3、人類活動二、魏格納的故事大陸漂移學說三、板塊的運動1、六大板塊張裂運動2、板塊運動擠壓運動3 、兩大火山、地震帶和兩大山系七、鞏固練習:1、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 ,除此之外 也可以引起海陸的變 遷,如:填海造陸。2、德國科學家 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3、世界兩大主要的地震帶分別是:八、板書設計:第二節 海陸變遷一、海陸變遷的原因二、大陸漂移學說三、板塊的運動九、教學反思整堂課下來,能完成課標要求,完成教學目標,重難點突出,知識點之間銜接度可以,學生能掌握本節課的學生的參與性還可以。但是也存很多的不足,在各位聽課老師的點評,知道自己口誤的地方,教學方法不足的地方,例如:荷蘭圍海造陸,使之陸地面積增大,我說成了“使之國土面積增大”講到板塊運動方向的知識點時,有口誤現象,給學生宣傳防震知識較少,在教學中缺乏師生互動,不能靈活變動;學生學習活動中探究性學習時間安排偏少;對合作學習的本質-3361建模小組的學習掌握不夠,只簡單停留在課堂分組討論上。但經過我的教學實踐及反思認為:要想上好一堂課,就必須把課還給學生,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動畫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二、 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景觀圖,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應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范圍及其邊界,然后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三、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 (1)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用圖,并盡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2)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系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就能充分地發展自我,不斷的成長。以上是我的一些認識,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