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7.2東南亞第1課時教案.doc
第二節東南亞一“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在地圖上找出東南亞的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區域范圍以及主要的國家,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2.運用圖表說出東南亞高溫多雨的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并通過讀圖發現其農作物的分布。過程與方法1.強化位置的重要性。2.強化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生活性地理情景的引入,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體會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樹立人類活動要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人地觀。【教學重點】1.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東南亞的熱帶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教學難點】1.理解“十字路口”的位置特點。2.理解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具準備】1.上網和查閱書刊了解東南亞的風土人情、國家等信息。2.教師收集整理相關的東南亞景觀圖片和氣候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情境導入1.物產介紹(1)天然橡膠:是由人工栽培的三葉橡膠樹分泌的乳汁,經凝固、加工而制得,具有很強的彈性和良好的絕緣性、可塑性、隔水隔氣、抗拉和耐磨等特點,廣泛運用于許多方面,如制造輪胎。(2)油棕:是一種四季開花結果及常年都有收成的農作物,它的果實榨出來的棕櫚油是植物油的一種,可代替大豆油、花生油、葵花油、椰油、牛油等,有“世界油王”之稱。(3)蕉麻:莖和葉子跟芭蕉樹相似,故名蕉麻。葉柄內有纖維,其纖維細長、堅韌、質輕,在海水中浸泡不易腐爛,是做魚網和船用纜繩的優質原料,還可編織席子和地毯及優質麻織衣料。你知道以上經濟作物哪個地區的產量最大嗎?分析東南亞的物產導入新課。2.圖片展示你知道以上哪些景觀是東南亞的嗎?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景觀?由氣候特點導入。3.創設情景近年來到“新馬泰”旅游是中國人出國旅游的一大熱點,那里有豐富的熱帶自然景觀,眾多美麗的沙灘和島嶼,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可同學們,你們知道“新馬泰”是指哪些地方?它們坐落在哪里嗎?(學生活動):位于東南亞地區。這里盛產世界聞名的香米,既然東南亞這么聞名,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去呀?(學生活動)今天老師就領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東南亞。講授新課1.位置(教師活動):我們想要到一個地方旅游最首要的問題是要知道什么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東南亞究竟在世界的什么地方?)也就是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學生活動):讀“東南亞在世界上的位置圖”回答東南亞在世界上的位置。(學生活動):東南亞位于亞洲的東南部,中國的南面。板書:1、東南亞位于亞洲的東南部。中國的南面(教師活動):海陸位置上,要求學生結合課后活動,在“東南亞地形圖”上找出亞洲、大洋洲、印度洋、太平洋。在圖上實際操作把大洲和大洋用線連起來,看看形成了什么字?(學生活動):觀察形成什么字?得出“十”字,它處于溝通亞洲與大洋洲、聯系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板書:一、十字路口的位置(教師活動):那么大洲大洋之間的交通航線是怎樣通過東南亞的呢?(屏幕展示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圖)回答問題。(學生活動):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聯接歐洲、印度洋沿岸港口與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淺灘暗礁不多,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有利于航運。所以說馬六甲海峽是這個十字路口的咽喉。板書:2、馬六甲海峽十字路口的咽喉師:出示地圖,這是日本通往南亞、西亞、非洲以及歐洲沿海各國的航線圖,通過看圖大家討論下面的問題。日本為什么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結合上節課和這節課的學習回答。(學生討論2分鐘,教師巡查并參與討論,小組代表發言)日本是一個地狹人稠、礦產貧乏的國家,是一個資源、原材料嚴重依靠進口、工業產品需要大量出口的國家。馬六甲海峽是日本與南亞、西亞、非洲乃至歐洲沿海各國貿易往來的最短海上航線的必經之地。尤其是日本與中東各國頻繁的石油貿易,更加充分地顯示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所以,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2.范圍及國家(教師活動):我們知道了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東南亞包括哪些組成部分呢?板書:范圍:(學生活動):學生觀察教材P22東南亞的地形圖總結主要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板書:主要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教師活動):知道了東南亞的范圍,那你知道在東南亞的范圍之內有多少國家嗎?都是哪些國家?在“東南亞的國家”圖中找出東南亞包括的國家。(以小組為單位,快速查找)(學生活動):(學生代表利用屏幕上的“東南亞的國家”圖,依次指出國家名稱。)出示活動題:看圖回答問題,同桌互相討論完成大屏幕的問題。在東南亞的十一個國家中,唯一的內陸國是老撾;與我國陸地相鄰的是緬甸、老撾、越南;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有“千島國”之稱。3.氣候(過渡):在座的同學有很多都和父母去旅游過,在旅游之前我們總要做一些準備,記不記得都拿什么了?(吃的穿的)那要想知道拿什么衣服得先知道什么?(當地的氣候情況)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東南亞的氣候情況。板書:二、氣候師:下面我們來看東南亞的緯度范圍,展示課件。引導學生說出東南亞因為緯度范圍決定它位于熱帶。板書:熱帶氣候師要求學生觀察教材P10“亞洲的氣候類型”和教材P22“東南亞的地形”圖,并出示以下小組合作交流的問題:東南亞主要有哪兩種氣候?它們在東南亞是如何分布的?學生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啟發引導,得出相關結論:中南半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馬來群島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 師繼續引導小組成員探究兩地氣候的特點,農民應該在何時播種何時收獲?學生小組交流討論,教師點撥、歸納、提升:中南半島屬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應該在雨季播種、在旱季收獲(拓展延伸:610月盛行西南季風,是雨季;11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是旱季);馬來群島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應該隨時播種,全年都有收獲。 師繼續出示探究問題: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對東南亞主要農作物的類型和分布又有什么影響呢?要求學生根據剛才的收獲和以前所學的知識,先自己進行推理,然后查閱教材上的“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圖驗證,小組成員間再進行合作交流。學生展示交流成果,教師點撥提升: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熱帶,主要是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這兩種氣候都具有全年高溫、降水豐沛的特征,有利于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1)水稻生長喜高溫多雨,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生產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東南亞氣候高溫多雨,耕地較少,人口稠密,這種自然和人文條件決定了水稻成為當地主要的糧食作物,并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國。(2)濕熱的氣候條件,也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重要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棕櫚油、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泰國: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世界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世界最大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世界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教師出示反饋練習:假設你去東南亞旅游,就會有這樣一個發現:東南亞人喜歡吃米飯,請問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帶著剛才的學習收獲,再次進行合作交流。教師點撥提升: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物產是影響居民食物結構的主要原因。拓展延伸:教師多媒體播放東南亞豐富的物產景觀圖片,培養學生感悟知識、熱愛自然的情感。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們的近鄰東南亞的位置特點、氣候與熱帶農業生產等相關知識。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東南亞“十字路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知道了東南亞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描述某地區地理位置特點以及分析該地區自然影響人文等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布置作業完成填充圖冊和同步學習【板書設計】一、十字路口的位置1.地理位置:亞洲的東南面、中國的南面2.馬六甲海峽十字路口的咽喉3.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4.國家:11個二、熱帶氣候與農業1.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2.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3.盛產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