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9.2巴西教案.doc
第二節巴西【教學目標】1.運用圖文資料,說出巴西種族、文化的特殊現象。2.通過對比分析巴西過去和現在的經濟結構差異,了解巴西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3.結合圖文資料,歸納巴西自然環境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4.運用地圖,分析巴西工業結構、分布及影響因素。5.歸納亞馬孫熱帶雨林的效益、遭受破壞的原因、影響和保護措施,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教學重點】1.巴西工農業特征。2.熱帶雨林的生態效益、遭到破壞的影響。【教學難點】1.自然環境對巴西工農業的影響。2.熱帶雨林的保護措施。【教學方法】讀圖歸納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具準備】圖片、視頻、多媒體課件等。【教學過程】情境導入1.巴西足球你看過巴西足球比賽嗎?這個球隊曾五次奪得過足球世界杯冠軍。什么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足球王國”?2.瘋狂的狂歡節看狂歡節視頻。講授新課(一)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1.看狂歡節視頻,回答以下問題:(1)參加狂歡節的人群中,你發現了哪些人種?(2)你發現了狂歡節中的印第安人的文化元素了嗎?誰發現了指出來。(3)參加狂歡的人群中,人們跳的是什么舞?學生根據所看視頻,搶答這些問題。2.說一說,巴西還有哪些文化現象?根據自己的了解說一說。(承轉)透過狂歡節,我們發現巴西的人種和文化存在某些聯系,那么巴西人種有什么特點呢?1.讀卞卡一家圖,卞卡一家的人種有什么特點?2.讀巴西人種構成統計圖,說一說各人種的比例。想一想,巴西的人種對其文化有什么影響?總結:不同的人種通婚,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巴西特有的文化現象,如狂歡節、桑巴舞和足球。(承轉)不同地區的氣溫可能有很大差異,如何表示這種差異?(二)發展中的工農業1.看巴西的地形和主要農產品分布圖,解決以下問題:(1)巴西有哪兩大地形區?最大的河流是什么?(2)巴西高原的海拔大約多少米?總結:巴西的地形以平原和低緩的高原為主,有利于農業發展。2.出示南美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巴西主要有哪幾種氣候?3.總結歸納巴西發展農業的條件1.讀20世紀以前巴西幾種重要農礦產品的開發歷程圖,回答以下問題:(1)巴西不同時期種植的農產品有什么共同特點?這與自然環境有什么聯系?(2)20世紀以前,巴西的經濟特點是什么?與我們學過的哪個地區相似?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模式有什么缺點?學生分組交流這些問題,教師總結。20世紀前種植的甘蔗、咖啡、天然橡膠,都是熱帶農產品,與當地濕熱的氣候有關。但各個時期都屬于以初級農礦產品為主的經濟,經濟不穩定。(承轉)20世紀后,巴西開始的工業化進程,現在的巴西工農業有哪些發展呢?1.讀巴西主要農產品分布圖,說出巴西主要的農產品。2.讀巴西的礦產和工業圖,巴西的工業集中分布在哪里?3.運用巴西的礦產和工業圖、巴西的地形和主要農產品分布圖,任意選擇三個城市,指出其工業部分和附近的原材料。思考:影響巴西工業部門的因素是什么?4.討論:巴西的工農業主要分布在哪個地形區?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據城市推測,巴西人口分布有什么特點?可以用哪類地圖驗證?學生分組討論。 總結:巴西工農業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特別是東南部沿海地區。這里地處高原,氣候比亞馬孫平原溫涼,有利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另外,這里開發歷史悠久,地處沿海,對外聯系方便。(三)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教學環節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編劇演出評價活動通過編劇過程,熟悉熱帶雨林的生態及經濟價值,破壞的原因和危害第一,分工角色,分別扮演環保人士、政府官員、印第安人酋長、農場主、工礦企業主。第二,研究劇本:熟悉熱帶雨林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及熱帶雨林破壞的原因。第三,各方闡述自己做法的理由通過表演,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也了解保護熱帶雨林的復雜性活動1.環保人士上場,介紹熱帶雨林的生態效益。2.印第安人上場,說明自己需要糧食。3.工礦企業主上場,說明這里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要求開發。4.政府官員上場,一方面希望增加財政收入,另一方面擔心未來的發展。5.各方激烈爭論,最后找到既能保護熱帶雨林,又能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培養學生合理開發資源,可持續發展觀念觀眾評戲:1.評價演員的表演,評出最佳演員。2.就熱帶雨林的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提出自己的看法課堂總結展示板書設計,總結新課。作業布置歸納巴西工業、城市、人口集中在東南部沿海地區的主要原因。【板書設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