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世界的居民3.4世界的聚落教案.doc
世界的聚落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措施。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過程與方法以典型事例的列舉感受傳統聚落是早先人類遺留給我們的重要文化遺產。培養聯系實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生分析城市的好處與不足,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教學重點: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教學難點:重要世界文化遺產分布。教學方法:分組合作式、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時安排:一課時教材分析本節內容“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是前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為我們研究人類的文明史,以及人類與環境間的關系,人地協調發展等有著重大的價值。故本節的重點是“聚落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導入新課 正因為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聚落建筑風格各異,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4講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展示 各類文化遺產的圖片,教師邊介紹邊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然后請學生考慮圖片反映的內容有什么共性?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總結: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它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制度、民俗風情、經濟科技等到的發展水平以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等。教師提問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寫“XXX到此一游”,這種做法對嗎?(不對)為什么?(學生討論)小結: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經濟、科研價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在于:為我們研究人類各個時期的文化精神、社會制度、民族風情等有著重大的意義。特別為我們人類如何去協調人地關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寶貴的資料!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課堂板書設計,概括本節知識要點:3.世界重要文化遺產、及其保護課堂鞏固1 鄉村聚落類型及其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 )A.農村放牧 B.牧場伐木 C.漁村捕魚 D 林場種植2.關于鄉村與城市聚落景觀差異的描述,正確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觀改變小、建筑密而高 B 鄉村道路縱橫交錯,網線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多 D鄉村人們工作節奏快、文化生活豐富3影響聚落形成與發民的主要因素有( ) 地形 資源 土壤 水源 氣候 植被 地質 交通板書設計三、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1 什么是世界文化遺產2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課后反思:教學后記 教師支持材料課前準備: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教師提出具體要求,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接著學生按小組合作分析、解決問題。課前準備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與鄉村的不同景觀圖片,分析城市與鄉村有何差別;(2)搜集民居建筑圖片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復習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識,了解人口密集地區的地形。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人類可以說是喜歡群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村的景觀。)承轉 城市與鄉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講述新課:一 講述“聚落的形態”,按以下步驟: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承轉 我們看了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們有何差別呢?1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村景觀圖片:引導、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處?啟發 教師可先啟發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況、商店、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說明城市與鄉村景觀方面的差別。討論 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村的差別;并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臺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小結 教師展示城市與鄉村差別表格:房屋道路教育條件信息流通快慢物質娛樂生活城市密集、高密、交通方便好快豐富多樣鄉村分散、矮稀疏、不方便差慢較貧乏2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村的差別。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村是人口規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但我們也把它歸為鄉村聚落。鄉村的周圍有農田分布,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從事非農業產業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并對周圍的地區的發展起著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你我就身在其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哪位同學起來說一說你認為城市存在著哪些問題呢?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業困難等方面來進行討論。小結 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越來越大,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我們更加要加強城市的綠化,管理與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環境來。過渡 前面我們了解了聚落的形態,主要包括城市與鄉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的,城市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鄉村發展成為城鎮、進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3教師展示動畫:課本P52由村莊演變為城市的過程,討論城市發展過程。簡要分析城市發展條件。教師提問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勻,從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識,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況。那么,結合人口的分布情況,分析討論: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啟發 世界人口密集區域分布在哪些區域?為什么?那些地區的地形如何?氣候如何呢?如:我們冀州的地形如何?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知識,討論。小結: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氣候、交通等條件影響。氣候溫和、水源豐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區易形成聚落。承轉 由于環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風格不同。為什么呢?討論 把學生分成3組,展示課前搜集的“東南亞的高腳屋”、“北非的平頂屋”、“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的冰屋”的圖片,討論不同建筑風格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小結 各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展示下表,要求學生歸納各組的意見。民居建筑風格當地氣候特點東南亞的高腳屋(下部空、防浸、)(高溫多雨)北非的平頂屋(墻厚,少窗、防日曬、保溫)(干旱、氣溫日夜變化大)因紐特人的冰屋(低矮、無窗、保溫好)(嚴寒)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當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等。本節內容主要運用了分組合作式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通過學生小組分工合作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的能運用自己學到的地理知識去解析身邊的事物,真正做知識的“學以致用”。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有所提高。在如下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是真正有效的:當學生感覺到別人在關心他們;對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很好奇;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任務完成后得到適當的反饋;看到了成功的機會;對正在學習的東西感興趣并覺得富有挑戰性;感覺到他們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要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就必須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這樣才能最好使新課程標準得以實際上的實施。4
- 關 鍵 詞:
- 湘教版七 年級 地理 上冊 第三 世界 居民 3.4 聚落 教案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