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6《我參與我奉獻》第2課時課件.pptx
2020人教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6.我參與我奉獻第2課時說說你看到這些照片的感受。社區是我們的家,社區生活需要我們參與,社區的活動需要我們的奉獻。今天,我們繼續探究我參與、我奉獻的新知識。(一)維護社區生活還記得新型冠狀病毒防疫期間,大家都響應國家和政府的號召,蝸居家里不出門。這時,我們需要的很多必須品就是社區負責運送的。哪家有武漢回來的居民,社區都會密切關注。溫馨有活力的社區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美好社區需要我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主動承擔社區事務。2.鄰里公約(1)了解鄰里公約的內容某小區的居民們制訂了一個鄰里公約,其內容包括:見面主動微笑問好,鄰里有事主動相助停車時車頭朝外、車輪不壓線;清晨和夜晚,降低室內音量,室外集體活動不干擾鄰居的正常生活;預防陽臺滴水、墜物;使用牽引帶遛狗,自行清理寵物糞便遇到裝修要提前通知,照顧鄰居感受。討論:一位居民認為鄰里公約就是個“緊箍咒”,你認同他的說法嗎說說你的理由。鄰里公約只是將人們要在公共場所應遵守的道德規范和鄰里之間的友善相處明文提出,它是對人們平時的公共生活的指引和約束。認為鄰里公約是“緊箍咒”的人,本身就是個不遵守道德規范的人。農村社區農村社區不同于傳統行政村和現代城市社區,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上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農村居民是農村社區產生、存在的前提,是農村社區的建設者,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二)參與社區服務1.社區志愿服務分享(1)上節課的課后作業:為社區或村社服務一次,參加一次志愿者服務。(2)在小組內將自己參加志愿服務的過程和感受與組員交流。(3)請兩三名同學將自己的志愿服務經歷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匯報。(4)思考:你覺得你還可以參與哪些社區志愿服務?(5)師:孩子們都參加了志愿服務,真是好樣的!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我家所在的社區,環境宜人,居民們互相幫助。社區有許多老人,他們每天佩戴著“服務社區”的袖標清掃社區街道。他們總是說:“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出來掃掃地,還能熱熱身,為建設我們美麗的家園發揮余熱。”在我們社區,小朋友也是志愿者。一次,一個青年將吃完的香蕉皮隨手扔在地上,清潔工提醒他撿到垃圾箱里,但他就是不撿而且還辯解。這時,一個小朋友主動將他丟在地上的香蕉皮檢起并扔到垃圾箱里。青年看到小朋友的舉動后,慚愧地低下了頭。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美麗的社區需要我們的其同努力。小結:社區中的每個成員既是社區秩序的受益者,也是社區秩序的建設者。社區成員在情感上的相互支持,生活上的相互幫助,會讓社區生活更有品質、更有溫度。活動二:參與公益(一)志愿者1.說說什么是“志愿者”?志愿者是指在不為獲取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奉獻個人時間和精力,開展有益于社會或個人的活動的人。2.了解志愿者的事跡(1)先聽關于志愿者的故事:爸爸的“愛心車”我爸爸是名出租車司機,他每天早晨趁出車之便把我送到學校。高考前一天,爸爸對我說:“明天不能送你上學了,為了讓一些有困難的考生能及時到達考場,我和同行參與了一項義務載送考生去考場的公益活動。”他將一條鮮紅的絲帶系在車上,這是參與愛心公益活動的標志。1.說說你所了解的志愿者的故事。2.老師講解新型冠狀病毒防疫時,武漢志愿者付文杰的故事。國家有難人人有責!還記得在新中國初期,每一個大學生都將國放于心中,他們用年輕的力量扛起祖國的重擔,擔負起興國的擔當。今天面對新冠肺炎,無論是海外留學生還是國內大學生,他們都心系武漢,牽掛武漢,不斷地籌集物資口罩,馳援武漢一線。有一句話我們聽得比較多叫量力而行,沒錯我們都有自己的生活跟家庭,但是他的大愛跟責任已經讓人欽佩。武漢科技大學在讀研究生付文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賣掉自己的房車共計300萬物資,而他自己卻不幸也受到感染的感人故事。付文杰在一線,在武漢科技大學就讀,他也最清楚當地疫情的迫切性,他做出了常人不能及的決定,將自己的幾臺車跟一套房變賣,籌300萬物資。不過不幸的是,在武漢協和醫院的時候,付文杰的捐物理念是必須將自己的物資親手送到病人手上,而正是這次進入病房,吸入式的感染,讓這位年輕的小伙也被感染了。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公益事業是凝聚人心、增強正能量的事業。參與公益事業能為身處困境的人雪中送炭,也能為抵御突發災害匯聚幫扶力量。公益的力量參與公益活動,我們既可以為災區捐款,資助貧困學生,幫助困難家庭,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照顧孤寡老人,參加保護生態環境等志愿活動。我們所做的這些公益活動,究竟有沒有作用呢?小娟是一個出生在偏遠山區的女孩,特別渴望上學。由于家庭貧困,父母負擔不起她上學的日常費用。一位素不相識的叔叔了解到小娟的情況,便默默地開始了對她長達10年的資助。正是愛心叔叔的資助及他那些充滿溫暖的信件,讓這個將要失學的女孩重新獲得了希望。小娟在愛心叔叔的資助下,終于實現了“我要上大學”的夢想。她牢記“滴水之恩,當思涌泉相報”的古訓,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她說:“我是幸運的,從小學到大學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現在還有在為生存而掙扎的人,如果我們能伸出手給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幫助,那些瀕臨絕望的人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我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1.說一說:小娟的故事帶給我們什么啟示?2.下課后收集公益改變人、改變環境的事例。慈善要用“心”的故事1993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決定將由該臺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因家炳星”。田家炳爺爺是香港著名的企業家。1982年,他在香港創辦了“田家炳基金會”,實踐“取諸社會,用于社會”的信念。田爺爺雖然十分富有,但平時吃的是粗茶淡飯,出門常坐公交車。2001年,香港經濟陷入極度低潮,田氏企業資金周轉有困難。為保證公益捐款,他毅然賣掉了價值超過億元、居住了37年的花園洋房,將售房所得的5600萬港幣全部捐出。他和夫人就租住在120平方米的普通公寓內。他的子女們都非常支持父親的公益行為。自1982年以來,田家炳基金會捐資超過10億元,受惠的大學有93所,以“田家炳”命名的中學有166所,小學41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20所,鄉村學校圍書室1700多間他說:“做善事不一定要有錢,最重要的是真心實意。你不要考慮自己做的是大善還是小善,小善積累下來就變成大善。做慈善要用心來衡量,有心的慈善才有價值。”你如何理解田家炳爺爺所說的“有心的慈善”慈善要用“心”,有的人打著慈善的名,卻做著利己的事;有的人只顧為自己掙慈善的名,卻沒有用心了解,沒有把慈善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課后拓展:收集公益改變人、改變環境的事例。服務社會不分大事小事,只要是友愛的公益行動,再小的力量也會因為積累而變得強大。因為生活中的小小善舉最終可以匯聚成社會生活中的濃濃大愛。一、填空。1.溫馨有活力的社區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美好社區需要我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主動(承擔)社區事務。2.社區中的每個成員既是社區秩序的(受益者),也是社區秩序的(建設者)。社區成員在情感上的(相互支持),生活上的(相互幫助),會讓社區生活更有品質、更有溫度。3.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公益事業)是凝聚人心、增強正能量的事業。參與公益事業能為身處困境的人(雪中送炭),也能為抵御突發災害匯聚(幫扶力量)。4.參與公益活動,我們既可以為災區(捐款),資助(貧困學生),幫助(困難家庭),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照顧孤寡老人,參加保護(生態環境)等志愿活動。5.當每個人微小的(公益力量)積小成大時,就能有效幫助(需要救助)的個人和群體。6.服務社會不分大事小事,只要是(友愛)的公益行動,再小的力量也會因為(積累)而變得強大。因為生活中的(小小善舉)最終可以匯聚成社會生活中的(濃濃大愛)。二、判斷。1.我們作為社區的一員,要主動承擔社區事務。()2.慈善不分大小,小善積累下來就會變成大善。()3.小小慈善根本改變不了那些貧困人們的生活狀況,所以如果是做小慈善還不如不做。(X)4.社區成員在情感上要相互支持,生活上要相互幫助。()5.扶老奶奶過馬路是獻愛心,為抗擊疫情捐贈物資同樣是獻愛心。()6.一位居民認為鄰里公約就是個“緊箍咒”(X)三、簡答題。我們可以做哪些公益活動?答:我們既可以為災區捐款,資助貧困學生,幫助困難家庭,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照顧孤寡老人,參加保護生態環境等公益活動
- 關 鍵 詞:
- 我參與我奉獻 部編版五 年級 下冊 道德 法治 參與 奉獻 課時 課件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