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歷史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8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學案.docx
第18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學習目標1.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與曲折,掌握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蘇聯解體等內容。2.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東歐各國的困難局面、東歐劇變的情況等內容。3.認識到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曲折的。學習過程一、自主預習、自我檢測(一)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歐、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現一些社會主義國家。2.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年,蘇聯同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3.蘇聯對東歐國家的影響:蘇共加強了對東歐各國共產黨的控制,按照對這些國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4.中蘇關系:1949年,成立后不久,蘇聯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1950年,中蘇締結了。(二)蘇聯的發展與改革1.赫魯曉夫:年開始,在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在上進行了一些改革。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2.勃列日涅夫:年開始執政。在經濟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體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改革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三)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1.戈爾巴喬夫改革(1)時間:1985年起。(2)主要內容實施的方案。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3)影響:經濟改革總體效果仍然不佳。政治體制改革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2.東歐劇變(1)原因20世紀60年代以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上都出現嚴重問題。各國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戰略。20世紀80年代末,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此后,東歐局勢劇烈動蕩。(2)實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3)表現: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從東歐劇變方面,談談蘇聯模式對東歐國家的影響。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大聲疾呼要對國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1986年,蘇共二十七大通過了經濟改革綱領,會后又頒布了一系列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法令,由于經濟改革阻力太大,成效低下,戈爾巴喬夫又倉促轉向政治體制改革。1990年3月,修改憲法,取消蘇共的法定領導地位,實行總統制和多黨制。在“政治多元化”和“公開性”的口號下,無政府狀態在全國迅速蔓延。罷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對黨紛紛成立,民族分離、國家分裂勢力迅速抬頭。摘自華東師大版和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材料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風云急劇變幻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摘自華東師大版和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1)從材料一可以看出,20世紀80年代蘇聯改革的結果怎樣?(2)導致蘇聯改革出現上述結果的客觀歷史因素是什么?(3)對比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中國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三、課堂練習1.蘇聯成立的與“馬歇爾計劃”相對抗的組織是()A.互經會B.“經互會”C.東歐聯盟D.社會主義經濟同盟2.赫魯曉夫改革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的先河。赫魯曉夫改革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共同之處是()A.把農業作為改革的突破口B.大規模開墾荒地C.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D.取得了實質性突破3.赫魯曉夫說:“一些部長坐鎮在莫斯科,而他們的下屬企業卻遠在薩哈林島,要從莫斯科來管理這些企業是很困難的。”為此,蘇聯采取的改革措施是()A.大力推廣玉米種植B.重點發展重工業C.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D.擴大企業自主管理權4.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的時間是()A.1989年B.1991年C.1992年D.1997年5.戈爾巴喬夫啟動政治改革后,蘇聯政治體制急劇變化,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隨之加強,最終導致()A.兩極格局形成B.德國分裂C.蘇聯解體D.蘇俄建立四、達標檢測1.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確立同盟關系的條約是()A.中蘇友好同盟條約B.中蘇同盟互助條約C.中蘇友好條約D.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2.下列對東歐劇變的實質理解正確的是()A.各國執政黨紛紛喪失政權B.各國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C.各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D.各國政府推行的社會改革失敗3.下列有關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后發生的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蘇聯進行政治改革蘇聯進行經濟改革八一九事件蘇聯完全解體A.B.C.D.4.下圖是某同學在歷史課上做的筆記。由此判斷,該同學學習的是()1.20世紀80年代2.蘇聯放松了控制3.各國執政黨改變4.社會制度發生變化A.東歐劇變B.華約建立C.美蘇爭霸D.蘇聯解體5.“就在戈爾巴喬夫交出核按鈕的一瞬間,聚集在電視機前的人都知道這是那座聳立了69年的紅色帝國大廈在忽然間徹底倒塌了?!睂τ谔K聯解體這個重大歷史事件,能夠得出的結論有()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與各國實際相結合社會主義建設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社會主義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A.B.C.D.6.20世紀5080年代,蘇聯進行了多次改革,對舊的經濟模式進行修正,同時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方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鑒于許多重要農業部門的情況不佳,蘇共中央全會認為必須刻不容緩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農業部門、集體農莊、國營農場和地區提高到先進的水平,以保證整個社會主義農業的蓬勃發展。我們的任務是在最近兩三年內充分地滿足我國居民對各種食品的日益增長的需要,并保證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的原料供應。齊世榮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 第1分冊材料二表一:19531983年蘇聯與世界實際GDP平均增長率對比(%)表二:對應時期的領導人19531964年19641982年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為提高農民和農莊的生產積極性,赫魯曉夫采取了哪些措施?(2)從材料二表中的數據看,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的經濟狀況如何?這種狀況對此后蘇聯的經濟改革造成怎樣的影響?(3)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上臺后都實施了一系列經濟改革,綜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這些改革對蘇聯經濟的作用如何?主要原因是什么?參考答案一、自主預習、自我檢測(一)2.19493.蘇聯模式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二)1.1953經濟2.1964(三)1.(2)加速經濟改革多黨制2.(1)和平演變(2)社會制度(3)市場經濟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歐各國大都照搬蘇聯模式。這一模式曾經在戰后初期恢復和發展東歐各國的國民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后來這一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導致東歐各國出現經濟困難,有的國家進行了試圖擺脫蘇聯模式束縛的改革,因各種原因未能取得預期效果。東歐經濟狀況日益惡化,導致經濟、政治和社會矛盾日益加深,這成為東歐劇變最深刻的社會根源。2.(1)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和蘇共的垮臺。(不能只答“蘇聯解體”)(2)蘇聯模式的弊病。(3)原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重視國內的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抵制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價值觀。三、課堂練習1.B2.A3.D4.B5.C四、達標檢測1.D2.B3.D4.A5.D6.(1)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鼓勵發展家庭副業;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2)狀況: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實際GDP平均增長率為負增長,橫向比較低于世界水平,縱向比較也是蘇聯經濟史上的“低谷”,蘇聯經濟已經陷入危機邊緣。影響:蘇聯新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對經濟體制進行了根本性變革,但是當時的蘇聯各種社會矛盾已經積重難返,最終改革直接導致蘇聯解體。(意思符合題意即可)(3)作用:從1953年到1983年蘇聯與世界實際GDP平均增長對比來看,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時期內收到了一定效果,但長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敗的厄運。主要原因:他們的改革都沒有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蘇聯經濟存在的問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