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歷史第三單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第11課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課件1.ppt
第11課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一、新經濟政策二、蘇聯的工業化三、農業集體化四、蘇聯模式11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就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或指實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國家,西方則稱之為“共產主義國家”。中國馬列主義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中的“社會主義”通常指“科學社會主義”。同學們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多少個社會主義國家嗎?目前世界上有5個社會主義國家分別是中國、越南、朝鮮、古巴、老撾。蘇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哪一個?一、新經濟政策列寧為什么要以新經濟政策代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維埃俄國,滿目瘡痍,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列寧調查后認為,只有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才能恢復和發展生產。活動探究一閱讀材料,分小組討論、分析問題。材料一美國人哈默被稱為“紅色資本家”。1921年,他到蘇俄訪問,看到了蘇聯的饑荒,也看到了其蘊藏的巨大寶藏。他用易貨貿易的方式為俄國購買了100萬美元的小麥,列寧特地接見了他,并授予他在蘇俄開采石棉的特許權。材料二1921年,蘇俄頒布了新經濟政策,農民向國家交納糧食稅,納稅后剩余的所有糧食和飼料,農民可以自由處理。(1)材料一中美國人哈默在蘇聯開采石棉的計劃能否得到實現?為什么?(2)有人說,對于蘇俄農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陰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陽光燦爛,這里對“陽光燦爛”最準確的解釋是什么?結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新經濟政策的特征。列寧執政時期,哈默開采石棉的計劃是可以實現的。因為當時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規定: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這有利于蘇俄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到斯大林執政時期,哈默開采石棉的計劃有可能因停止實行新經濟政策而終止。農民納稅后可以自由處理剩余的所有糧食和飼料。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有哪些?(1)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2)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3)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新經濟政策有什么特征?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允許自由買賣,利用市場、大力發展商品生產。新經濟政策實施產生什么影響?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二、蘇聯的工業化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它是在什么時候成立的?1922年年底。圖一蘇聯國旗圖二蘇聯國徽列寧是什么時候逝世的?1924年1月斯大林,蘇聯政治家、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總理)、蘇聯大元帥,是蘇聯執政時間最長(19241953年)的最高領導人,對二十世紀的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他曾協助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列寧逝世后,他擔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后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在任期間,他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但同時也導致了烏克蘭大饑荒和哈薩克大饑荒。斯大林斯大林在哪一年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哪一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1926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活動探究二讀下圖,分組討論問題。圖一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生產的第一批履帶拖拉機圖二各國工業總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比例(1)結合圖一和所學知識,回答:蘇聯工業化建設的重點是什么?(2)根據圖二,回答:蘇聯工業化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就(以工業總產值衡量)?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蘇聯工業化建設的重點是發展重工業。成就: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原因: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成就圖一庫茲涅茨克鋼鐵聯合企業一期工程(1932年)圖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在第聶伯河上修建的水電站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有什么意義?綜合國力顯著増強;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評價蘇聯的工業化呢?(1)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間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三、農業集體化蘇聯進行農業集體化運動的原因是什么?農業集體化運動是何時開始的?國家采取了什么措施?原因: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措施:消滅富農運動、政府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組建拖拉機站等。圖一農業集體化時期的宣傳畫圖二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圖三集體農莊莊員在田間用餐農業集體化運動給蘇聯帶來什么影響?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四、蘇聯模式活動探究三閱讀材料,分小組探究問題。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1)鄧小平說“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指的是什么?(2)鄧小平說“蘇聯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什么模式?試簡單分析它的利、弊?(3)這一模式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何啟示?新經濟政策模式:蘇聯模式。利:蘇聯工業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為后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重視工業、輕視農業,造成工農業發展比例嚴重失調,農業發展滯后,對后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工農業各部門要均衡發展,制定經濟政策一定要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蘇聯模式形成的標志是什么?1936年,蘇聯公布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也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如何評價蘇聯模式?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課堂小結本課主要講述列寧對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斯大林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斯大林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主要體現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板書設計一、新經濟政策1.背景: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2.措施:(1)農業(2)商業(3)工業(4)分配原則3.影響: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二、蘇聯的工業化1.蘇聯的成立:1922年年底2.兩個五年計劃3.工業化取得的成就三、農業集體化1.背景2.過程四、蘇聯模式1.形成標志2.評價
- 關 鍵 詞:
- 人教版 九年級 下冊 歷史 第三 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后 初期 世界 11 蘇聯 社會主義建設 課件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