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歷史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6課冷戰學案.docx
第16課冷戰學習目標1.了解冷戰政策及其相關措施。2.了解德國的分裂、北約和華約對峙的史實。3.認識到美國、蘇聯兩國的爭霸,不僅影響了世界和平,而且影響到世界的局勢。學習過程一、自主預習、自我檢測(一)冷戰的發生1.冷戰的含義: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2.開始標志:1947年3月,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3.經濟措施: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二)德國的分裂1.分區占領柏林:德國法西斯政權垮臺以后,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及其首都柏林。2.“”:1948年6月,蘇聯切斷西占區與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美、英立即對蘇占區實行反封鎖。3.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的成立(1)聯邦德國的成立: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又稱“聯邦德國”或“西德”。(2)民主德國的成立:1949年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又稱“民主德國”或“東德”。(3)影響: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三)北約與華約對峙1.北約的成立: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成立了“”,簡稱“北約”。2.華約的成立: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簡稱“華約”。3.影響: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形成。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如何正確看待冷戰?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蘇兩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兩國戰時關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識形態對立和國家利益相悖,使美蘇兩國在戰后初期國際環境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對抗,導致冷戰的出現“杜魯門主義”演說是冷戰的宣言,緊接著美國政府又提出馬歇爾計劃。摘編自張小明冷戰及其遺產材料二如表:北約和華約建立組織成立時間性質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為遏制蘇聯,由美國策劃成立的軍事政治集團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由蘇聯控制,與北約相抗衡的軍事政治集團北師大版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九下)材料三核武器有巨大的殺傷力,成為美蘇軍備競賽中的重中之重到20世紀70年代初,美蘇戰略核力量大體形成均勢、競賽的結果,使得雙方都擁有多次毀滅對方的能力美蘇盡管爭奪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兩國之間并沒有發生戰爭。摘自岳麓書社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根據材料一,指出美蘇兩國關系發生的變化。(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北約和華約的建立使冷戰在歐洲的對抗有了什么新發展?這標志著什么的形成?(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蘇兩國“沒有發生戰爭”的原因。長期的軍備競賽給美蘇兩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三、課堂練習1.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政府公開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為非常強大而且具有穩定的自立經濟的民主國家”。其意圖主要是()A.鏟除軍國主義B.穩定日本政局C.鞏固兩極格局D.遏制共產主義2.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落下了帷幕,但人們所希望的真正和平并未降臨。美國、蘇聯這兩個戰時的盟友很快就變成了“冷戰”的對手。“冷戰”開始的標志是()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北約組織的建立D.蘇聯的解體3.觀察下圖,對其中“善意”的實質理解正確的是()控制西歐國家體現無私奉獻提升歐元地位遏制蘇聯力量A.B.C.D.4.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德國和歐洲的分裂。對此描述,最準確的理解是()A.歐洲被削弱的結果B.大國強權政治的結果C.蘇聯作用的結果D.美國作用的結果5.下列國際會議中,由美國完全主導的是()A.簽訂凡爾賽條約的會議B.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的會議C.決定成立聯合國的會議D.簽署北大西洋公約的會議四、達標檢測1.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現任總統特朗普又提出“印太戰略”,其實質都是新形勢下圍堵、遏制中國發展的霸權主義戰略。七十年前,美國也曾對蘇聯實行類似的政策,它是()A.門羅主義B.門戶開放政策C.綏靖政策D.冷戰政策2.“美國不會在歐洲試圖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恢復、蘇聯尋求擴大其實力并在世界各地擴大影響力時袖手旁觀、毫無作為。”為此,美國在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羅斯福新政B.馬歇爾計劃C.成立北約D.成立華約3.下圖是1950年蘇聯漫畫聯合國的和聲,圖中拉手風琴的“人”喻指的是()A.美國B.英國C.日本D.蘇聯4.下列圖片反映了同一個主題。對此概括最恰當的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的成立A.歐洲一體化B.冷戰政策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D.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個主要階段階段時間概況第一階段1939年至1942年末先是德國人、后是日本人獲得勝利和擴張第二階段1942年末至1943年同盟國開始反攻第三階段1944年至1945年同盟國于1945年取得最后勝利摘編自阿德勒等的世界文明史(下冊)材料二杜魯門宣稱“美國在世界上處于領導地位”“不論在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冷戰結束后,沃爾弗斯稱“單極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險是美國的行動太少因為這一系統是圍繞美國建立起來的,這就要求美國進行約束和管理”。摘編自威廉沃爾弗斯穩定的單極世界材料三讓不同制度的國家互相敞開大門,以此增進彼此間的尊重與了解。彼此相信一種制度會吸收另一種制度的長處,在相互的合作與和平中共存。也許我們每個國家,在持有適當的自衛能力的同時能夠與其他國家簽訂互不侵略與互不顛覆的公約,重建世界秩序,在其中的每個國家都會保持主權獨立。摘編自威爾杜蘭特、阿里爾杜蘭特歷史的教訓(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推動戰爭由第一階段向第二、三階段轉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歸納杜魯門和沃爾弗斯的共同主張。此類主張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哪些威脅?(3)據材料三,作者認為不同制度的國家間應該如何相處?參考答案一、自主預習、自我檢測(一)2.杜魯門主義3.馬歇爾計劃(二)2.柏林危機3.(1)德意志聯邦共和國(2)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三)1.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華沙條約組織3.兩極格局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不同,美、蘇從戰時盟友關系轉變為戰后的敵對關系。美國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實力大增,妄圖稱霸世界。杜魯門主義的出臺、馬歇爾計劃的提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成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組成了“經互會”和華沙條約組織,至此,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我們要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2.(1)由戰時同盟關系到戰后敵對關系。(2)新發展:形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對立陣營。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3)因素:戰略核力量的均勢,使任何一方都不敢先挑起戰爭;世界人民的反戰等。影響:大規模的擴充軍備,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使蘇聯經濟負擔沉重,面臨停滯局面。三、課堂練習1.D2.A3.A4.B5.D四、達標檢測1.D2.B3.A4.B5.(1)原因:中國軍民堅持抗戰;美國參戰;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答對2點即可)(2)共同主張:美國干預世界事務;推行霸權主義。威脅:冷戰;局部戰爭;地區沖突;核戰爭。(答對3點即可)(3)增進相互尊重與了解;相互合作,和平共處;簽訂和平公約;保持國家主權獨立。(答對3點即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