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專版2020中考歷史復習方案專題九探究題專題提分訓練.docx
專題(九)探究題專題提分訓練題型特點河北中考非選擇題歷史部分第二題多以第27題出現,2018年和2019年均為探究類試題且分值均為12分,其中2018年側重考查事件的“成因”,2019年側重對重大事件所獲“經驗”的考查。試題的基本特點是:三段材料、兩個設問(分值分配一般為2,10),側重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歸納和運用”能力。需要說明的是,本題第(2)問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方法解讀相對于第26題,本題的難度增加,第(1)問同樣考查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第(2)問往往考查“學生對史實的理解和運用”,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分值較高,需要學生綜合相關知識,有條理、有層次地作答;特別提示,在回答“原因”“條件”時,應結合“經濟”“政治”“思想”“軍事”“思想”“領導者”和“政策”“社會發展”等歷史基本要素綜合分析;最后,在組織答案時要注意分點闡述(表述)。針對演練1.原創題探究問題。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被一種激情燃燒著,人們看到了中國的近鄰蘇聯,在計劃經濟的模式下迅速成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很快建起了一座座工廠。人們也都希望新中國能迅速成長起來,因此計劃經濟模式似乎是一劑能夠解決發展問題的猛藥。材料二第一個五年計劃編制、實施情況項目主要內容第一次編制1951年,由于當時資料不全,對全國基本經濟狀況的了解不夠,朝鮮戰爭正在進行,戰局尚不明朗,特別是未能征得蘇聯的意見和援助,只能是粗略的綱要第二次編制由中財委1952年8月編制的五年計劃輪廓草案,在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基本完成的情況下,斯大林對草案提出了建議,同意進行幫助第三次編制1953年,中央領導同志就編制計劃中若干應注意的問題作了重要指示,成為基本編制“一五”計劃的指導方針和原則,由于蘇聯的援助項目還沒有最后確定下來,仍未能拿出一個完整的草案第四次編制此次編制吸收了蘇聯的建議,對第一個五年計劃輪廓草案作了重大修改,這些建議立足蘇聯的經驗,但基本符合中國實際材料三毛澤東就提出: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基礎不是農業生產,而是機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和中國工業化建設提供了條件。黨的領導者們經過慎重思考認為,要使國家落后的經濟狀況在短期內迅速得到改觀,必須集中財力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1)材料一認為,20世紀50年代“計劃經濟模式是一劑能夠解決發展問題的猛藥”,其依據是什么?(2)據材料二,總結第一個五年計劃編制的特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探究其成因。(提示:需答對4個成因)2.原創題探究問題。材料一19世紀末,科學最重要的特征是它比任何時代都能證明科學對生產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有機化學理論的創立,使得19世紀建立了以煤焦油的利用為核心的有機化工,無機化學的發展使化學基礎工業出現了蓬勃的生機,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大大推動了電力技術的發展,電氣化的到來使整個工業和人類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材料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由于19世紀70年代以后發電機、電動機相繼發明,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出現,電氣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內燃機的出現及19世紀90年代以后的廣泛應用,為汽車和飛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動了石油工業的發展。化學工業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工業部門,從19世紀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炭中提煉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學產品,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無煙火藥也相繼發明并投入了生產和使用。原有的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機器制造以及交通運輸、電訊等部門的技術革新加速進行。材料三科學理論的發展推動了技術的發展,技術的發展又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因此,這一時期它們之間的作用順序是科學、技術、生產依次推進發展的關系。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多數發明與技術進步已經不是主要依靠能工巧匠的實踐經驗了,而是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科學與技術的很好的結合,也導致了技術成果應用到生產實踐的時間也大大的減短。(1)材料一認為,“19世紀末,科學最重要的特征是它比任何時代都能證明科學對生產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依據是什么?(2)據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其成因。(提示:需答對4個成因)3.原創題探究問題。材料一推動軍事改革,建立強大的軍隊,開疆拓土是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其他改革都是為實現這一目標服務的。陸軍建設需要槍炮,海軍建設需要艦船,打敗瑞典、開創俄國千年霸業,俄國需要強大的軍事工業,因此,俄國的經濟變革是從建立強大的軍事工業開始的,正是這些改革奠定了俄國軍事工業幾百年來一枝獨秀的第一排樁基。材料二彼得一世對俄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包括制度、經濟、文化、軍事各個領域,而且是將俄國帶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彼得一世的影響要大于伊麗莎白一世、路易十四一類的帝王,而與明治天皇、威廉一世(德皇)等具有開創性、變革性影響的帝王相比,彼得一世的個人作用更為明顯。材料三彼得一世重要活動大事年表(部分)時間主要活動1696年彼得在奪取亞速要塞后,立即策劃進而奪取刻赤海峽,以打通進入黑海之路1697年為了鞏固和擴大反土耳其同盟,派出大使團到歐洲活動1697年1698年化名為彼得米哈伊洛夫,參加俄國的“大使團”,先后到普魯士、荷蘭、英國、奧地利等國進行考察,重點學習炮兵和建造軍艦等軍事技術1699年開始彼得乘機與丹麥、波蘭結成反瑞典的“北方同盟”,把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從黑海轉移到波羅的海;開始建立正規軍1709年正規陸軍達27萬多人1700年1721年同瑞典進行了長達21年的戰爭,且多次親臨前線指揮作戰,最終瑞典喪失了幾乎全部在17世紀得到的海外領地,也不再是一個大國;而俄羅斯得到了波羅的海周圍的領地,成為了東歐最強大的國家(1)根據材料一指出,彼得大帝一世改革的具體目標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是什么?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探究其原因。【參考答案】1.(1)中國近鄰蘇聯在計劃經濟的模式下迅速成長。(2)特點:邊編制邊落實邊修訂。原因:新中國剛剛建立,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國情和國家經濟狀況的了解不夠全面;抗美援朝戰爭正在進行中;蘇聯方面的幫助;對蘇聯經濟建設的認識;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決策與部署;等等。2.(1)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產生了化學工業、電力技術和電氣化工業,使人類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言之有理即可)(2)特點:涉及范圍廣、成就顯著。成因:科學理論的發展;科學家個人的作用;資本主義制度的普遍建立和政府的重視;社會的需要;等等。3.(1)優先發展軍事工業。(2)個人作用。彼得一世改革是在個人對俄國國情準確認識的基礎上作出的;他曾化裝到西歐國家全方位學習先進科技;在同外國作戰中,彼得一世的個人決策十分關鍵;為與當時歐洲其他強國競爭而組建了強大的正規軍;在外交方面善于采取靈活的策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