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歷史第三單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第11課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學案.docx
第11課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學習目標1.了解新經濟政策、蘇聯的成立。2.了解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蘇聯模式等基礎知識3.認識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開創性、艱巨性、曲折性、復雜性。學習過程一、自主預習、自我檢測(一)新經濟政策1.背景:1920年年底,蘇維埃俄國國內戰爭逐漸平息。但是,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列寧在調查后認為,只有改變政策,才能恢復和發展生產。2.開始時間:年春。3.主要內容:以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4.作用: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穩步發展。(二)蘇聯的工業化1.蘇聯的成立:年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2.列寧逝世:年1月。3.提出設想: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的設想。4.工業化建設: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5.兩個五年計劃(1)時間:19281937年。(2)成就: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變成了強大的。6.蘇聯工業化的評價:蘇聯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下完成的。(三)農業集體化1.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2.手段:手段。3.開始時間:20世紀年代初。4.過程:蘇聯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同時,政府也從多方面支持的建設。(四)蘇聯模式1.背景:和的實現,使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公布了。3.評價(1)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2)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比較列寧與斯大林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特點。項目列寧斯大林政策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向放棄,實行社會主義和農業工業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制定和實施兩個,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以征收代替余糧征集制把個體小農經濟改造為大規模的集體農莊影響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使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特點在堅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生產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允許局部的恢復資本主義,尤其在農業和貿易方面對列寧來說,新經濟政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后退一步是為了前進兩步”。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開始實行由國家計劃委員會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計劃中的第一個。在農業方面雖然蘇聯政府成功地消滅了幾乎所有的私人農場,但集體化農業的產量卻被證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這里應該強調指出的一點是,蘇聯經濟的發展是在不顧蘇聯公民的愿望、使他們受損的情況下取得的;蘇聯公民被迫為將來而努力工作,忍受現在的貧困當時消費品不僅匱乏而且昂貴并且質量低劣盡管蘇聯取得了五年計劃的成就,但蘇聯社會在大多數西方人看來,似乎并不是一個值得仿效的社會主義樂園。不過另一方面,大多數西方人也都要承認,沒有在五年計劃下的工業的增長,蘇聯就不可能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敗希特勒作出那么大的貢獻。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鄧小平南方談話(1992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經濟政策“新”在何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蘇聯工業化的特點,并分析為什么大多數西方人認為蘇聯不值得仿效。(3)有學者認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屬于新版的蘇俄新經濟政策。請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看法。三、課堂練習1.“從本國國情出發,允許農民在市場上出售他們的農產品,私人可以經營小商店和小工廠,這一做法鞏固了工農聯盟,也是對具有蘇俄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有益探索。”材料反映了蘇俄實行的()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新經濟政策C.農業集體化政策D.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2.“1920年蘇聯糧食產量只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一半,工業產值只有戰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經濟形勢嚴峻。工人中出現悲觀失望情緒,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發了工人罷工和抗議游行,農民對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反蘇維埃暴動不斷發生。1921年蘇俄政府實施新經濟政策。”依據材料判斷蘇俄實施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加快發展市場經濟B.維護和鞏固蘇維埃政權C.實現國家的工業化D.粉碎國內外敵人的進攻3.1933年1月,斯大林在報告中指出:1932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與1928年相比,其水平增加到219%。對此分析錯誤的是()A.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B.計劃經濟體制發揮積極作用C.政府重點發展重工業D.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4.19281937年,蘇聯實施了兩個五年計劃,興建了6 000多個大企業,其主要目的是()A.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B.建立“斯大林模式”C.擺脫經濟大危機的影響D.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5.如果列寧格勒生產的一粒紐扣售價1盧布,那么700千米外的莫斯科的價格也是1盧布,萬里之外的海參崴仍然是1盧布。這反映出蘇聯當時()A.實行計劃經濟B.經濟比例失調C.產品質量低劣D.資源消耗嚴重四、達標檢測1.“19211922經濟年度的糧食稅額為2.4億普特,比原定的余糧收集額4.23億普特低了很多。”這一變化,有助于()A.結束沙皇統治B.恢復國民經濟C.實現農業集體化D.防止生產過剩2.據斯大林在糧食戰線上一文中統計,20世紀上半葉,蘇聯某年度國家收購糧食達4.34億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蘇聯計劃在東部地區建立一批工廠,經討論決定,部分工廠由外國公司負責建設,并允許私人企業參與。這反映出當時蘇聯()A.工業化缺少基本的技術基礎,嚴重依賴外資B.農業集體化步伐大大加快C.余糧收集力度巨大,為工業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D.踐行了新經濟政策的某些做法3.1929年10月,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危機很快波及世界各國。但在危機期間,有一個國家卻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這個國家是()A.蘇聯B.德國C.日本D.英國4.19281937年,蘇聯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這主要體現出()A.聯共(布)十五大的正確決策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C.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D.有利的國際環境5.分析圖表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歷史的重要能力。據下表可以推斷,蘇俄(聯)這一時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19211929年世界主要國家工業總產值增長表國家蘇聯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年均增長率24.3%17%9.4%7.1%4.3%3%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B.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C.蘇聯模式、赫魯曉夫改革D.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列寧對黨內的同志說:“我們在奪取政權后就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實驗作出判斷。”材料二從1917年十月革命開始,這個占世界陸地總面積近五分之一的國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歐美國家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路程。蘇聯的一枝獨秀和它所采取的“計劃”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20世紀30年代,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美國的一名記者從蘇聯回國后告訴國人:“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一時之間,“計劃”成為最時髦的名詞。(1)材料一中,列寧說“我們必須根據實驗作出判斷”,蘇維埃政府進行了怎樣的實驗來發展社會主義?取得了怎樣的成效?(2)根據材料二,“計劃”與蘇聯的工業化道路之間是一種怎樣的聯系?這種“計劃”方式的采用,與蘇聯的哪一位國家領導人有關?(3)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實踐,說說你對列寧的“實驗”和蘇聯的“計劃”經濟的看法。參考答案一、自主預習、自我檢測(一)1.戰時共產主義2.19213.征收糧食稅4.國民經濟(二)1.19222.19243.國家工業化4.19265.(2)農業國工業國6.指令性計劃(三)2.行政3.304.集體農莊(四)1.工業化農業集體化2.新憲法3.(2)體制障礙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列寧:新經濟政策糧食稅;斯大林:新經濟政策工業化集體化五年計劃2.(1)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和發展經濟,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由此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2)特點:政府主導;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強調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原因:片面發展重工業,使農業、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不符合西方的價值觀。(3)示例一:贊同此觀點。蘇俄新經濟政策和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都是利用商品、市場和貨幣的關系來發展社會經濟,突出了市場的作用;同時都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示例二:不同意此觀點。列寧認為市場經濟、貨幣、商品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東西,即使采用也是形勢所迫的暫時性退卻。鄧小平則明確指出計劃和市場只是經濟手段,并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把改革開放作為長期國策。示例三:認為此觀點是片面的,理由綜合示例一、二。三、課堂練習1.B2.B3.D4.D5.A四、達標檢測1.B2.D3.A4.C5.B6.(1)蘇維埃政府在1921年實施了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2)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斯大林。(3)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比較適合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而蘇聯模式在短時間內可能會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從長遠來看,其弊端很大,反而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