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歷史復習方案第二部分中國現代史第14課時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課時提分訓練.docx
第14課時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課時提分訓練一、選擇題1.2013河北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薄斑@些東西”指()A.大慶油田 B.秈型雜交水稻 C.“兩彈一星” D.“863計劃”2.“我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于原子彈的知識獻給祖國。”這是鄧稼先歸國時的一段話,這段話反映出的歷史信息有()當時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后歸國科學家鄧稼先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鄧稼先是在“雙百”方針的感召下回國的 中國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A. B. C. D.3.2019煙臺“這次成功的試驗,標志著我國國防現代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對美帝國主義核壟斷、核訛詐的政策是一個有力的打擊,對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材料中的“這次成功的試驗”()A.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 B.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C.是“863計劃”的重要成果之一 D.得益于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4.2019德州2019年1月21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搭載的三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A.長征一號 B.東方紅一號 C.神舟一號 D.神舟五號5. “兩彈一星”研制成功,對當時中國最重要的現實意義是()A. 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 B. 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實力C. 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D. 中國的科技水平世界領先6.張愛玲曾說:“歷史能供給卡通數不盡的偉大美麗的故事?!比绻o卡通現代中國輝煌的科學提供素材,可以選取的是()載人登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 秈型雜交水稻東方紅一號衛星 A. B. C. D.7.下圖中的人物()A.參與研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 B.參與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C.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D.參與研究我國第一艘核潛艇8.以“抗瘧神藥”拯救千萬人生命,自己卻安守清貧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在中華科技史上書寫下又一段傳奇。材料中的“她”指的是()A.錢學森 B.鄧稼先 C.屠呦呦 D.焦裕祿9.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指出:“慧眼”衛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量子計算機研制成功,海水稻進行測產,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我為中國人民迸發出來的創造偉力喝彩!”可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成就是由于()A.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B.改革開放奠定堅實的基礎C.中國人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增強 D.決策者的作用10.下列圖片反映了我國社會生活的重大變化。這一變化出現的根本原因是()A.國外先進文明傳入的影響B.中美關系不斷改善C.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迅速發展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11.近年來,我國的交通干線不斷向內陸和邊疆地區延伸,運網不斷擴大,運輸能力也逐步提高,整體發展迅速,為人們的長途旅行提供了便利。長途旅行可以選擇的交通工具有()輪船地鐵鐵路飛機A. B. C. D.12.2019黃石1978年,我國很少有家庭擁有家用汽車和摩托車;2007年,我國城鎮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達到60.6輛,農村每百戶擁有摩托車達到48.52輛。我國城市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從1986年的2.5臺增長到2007年的10.2臺。這主要反映出我國()A.城市建設發展 B.思維方式改變 C.傳統觀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13.從最早的以物易物、以錢易物,到后來的集市擺攤再到超級購物中心。時至今日,人們只躺在家里舒服的床上,吃著零食,只需要打開手機就可以盡情地瀏覽全世界所有的商品,足不出戶就能買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材料中所示的史實應該納入的學習主題是()A.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B.社會生活的變遷C.走向世界的中國 D.中國近代化歷程二、非選擇題14.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材料一20 世紀中期,高新科學技術成果往往最先應用于軍事領域。國防現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影響它的國際地位。材料二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由此跨入有核國家行列。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64年6月,我國成功發射第一枚中近程運載火箭。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導彈核武器的試驗,核彈頭遠距離精準命中目標,成功爆炸。我國從此擁有了導彈和原子彈“兩彈結合”的戰略核導彈。1970 年 4 月 24 日,長征一號航天運載火箭順利將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軌道。1975年 11 月 26 日,我國又成功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并在三天后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我國在空間技術領域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行列。材料三改革開放以來,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技術不斷取得新成果,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 2001 年,我國已累計種植雜交水稻 30 多億畝,增產糧食 40 億噸。在信息時代,一個國家的計算機技術至關重要,自 20 世紀70 年代后期,我國在這一領域奮起直追,1978 年開始巨型計算機的研制工作,經過五年攻關,1983 年,中國第一臺運算速度每秒億次的巨型計算機“銀河-1”型機誕生。1997 年,每秒 130 運算億次的“銀河-3”巨型計算機研制成功,我國在這一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2003 年,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五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我國的航空航天科技步入發達國家行列。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將為自身帶來上千億元的經濟效益,成為帶動高新技術及相關領域發展的強大動力。(1)據材料一,指出高新科學技術成果往往最先應用于軍事領域的原因。(2)據材料二、材料三,歸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主要歷程。(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科技事業發展對當今中國的重大影響。15.2019衡陽改編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等民生問題與經濟的發展程度息息相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13年的一則日記(部分):“大清宣統五年,正月初三。自變亂以來,一切新黨竟襲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陰歷為陽歷,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國之夷蠶食鯨吞,日甚一日來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無一頂戴之人,間有洋帽之人,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1)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會習俗的哪些變化?材料二中國城鎮居民擁有電器統計(臺/百戶)項目1985年1990年1995年1998年2000年影碟機16.0237.53電冰箱6.5842.3366.2276.0880.13洗衣機48.2978.4188.9790.5792.52彩電17.2159.0489.79105.43116.58(2)依據材料二,說出1985年后中國城鎮居民擁有電器數量(臺/百戶)呈現什么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主要原因。材料三“中國夢”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之夢。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從而明確了“中國夢”的具體內涵,即努力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由此,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成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成為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政治宣言,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摘自學理論上)2014年第01期(3)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你認為應如何實現人民幸福?16.2019河北探究問題。材料一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東方巨響”震驚了世界,這一成就集中代表我國科學技術當時所能達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材料二原子能工業是在蘇聯單方面終止合同、撤走專家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展起來的。在核原料生產方面,中國科技人員和工人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先后建成了衡陽鈾水冶廠和蘭州氣體擴散廠,解決了濃縮鈾的核心制造工藝,確保了原子彈的試驗成功。當中國工人階級和科學技術人員創造出這一偉大業績的時候,他們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極端困難。自然災害和嚴重的經濟困難,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下降到最低點;為在1965年以前償還蘇聯14億新盧布以上的債務,所有中國人都勒緊褲帶;西方大國對中國的經濟封鎖、戰爭威脅和軍事壓力,不但基本斷絕了國家最需要的先進設備和技術交換,而且也促使我國必須做好應對外敵的準備。中國人民就是在這種惡劣環境下,默默地創造著奇跡。以上材料均摘編自中國共產黨歷史(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東方巨響”與原子彈的首次使用相距多少年?“東方巨響”在當時對我國的國際地位有什么影響?(2)綜合上述材料,探究我國從“東方巨響”中得到的經驗。17.2019河南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前夕,舊中國只修筑了鐵路2.1萬多千米;到2017年底,中國鐵路營運里程達到12.7萬千米,高鐵營運里程達到2.5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的66.3%。以前,全國鐵路平均時速不到40千米;如今,時速350千米的“復興號”高鐵動車組越來越多,從北京到上海大約1 300千米的距離,最快只要4個多小時。材料三2006年7月,青藏鐵路的開通,標志著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結束。有人用了一個比喻:“青藏鐵路就像有力的手臂,讓中央拉緊西藏”。2006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區生產總值達290.05億元,同比增長13.4%,是10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青藏鐵路拉動著西部跟上整個國家發展的步伐。(1)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鐵路交通有何巨大發展? (2)據材料三并結合我國鐵路交通的發展,概括青藏鐵路通車帶來的影響。(3)綜上所述,請你談談交通發展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緟⒖即鸢浮?.C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從材料中“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慶油田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但其屬于經濟建設成就;秈型雜交水稻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兩彈一星”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其成就的取得,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極大提高中國國際地位,完全符合題意;“863計劃”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和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故答案選C。2.D解析 可以從“不生產尼龍襪子”反映出來??梢詮摹耙荒X袋關于原子彈的知識”反映出來。鄧稼先1950年回到祖國,“雙百”方針提出于1956年,不正確,不符合史實。不正確,這一史實發生在1964年,而材料中鄧稼先剛回國。3.A解析 從材料中“對美帝國主義核壟斷、核訛詐的政策是一個有力的打擊”的信息可知,這和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有關;再結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影響即可獲取問題的答案,故答案A。4.B5.B解析 從材料中“兩彈一星”屬于國防尖端成就,必然會對中國國防實力的提升產生直接影響,從而不難推斷出其對中國最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于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實力,為此答案選項B。6.B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歷史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目前為止中國依然未能實現載人登月,可以排除;為此正確答案選B。7.C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故答案選C。8.C解析 從材料中“抗瘧神藥”的信息并結合四個選項中的人物可知,只有屠呦呦符合題意,因此答案選C。9.C解析 材料中“我為中國人民迸發出來的創造偉力喝彩”的信息說明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上述成就和中國人民的努力有關。為此答案選C。10.C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現階段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和改革開放密切相關。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而經濟的迅速發展必然會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為此答案選C。11.D12.D解析 材料中交通工具數量的不斷上升說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此答案選D。13.B14.(1)能夠提高本國的國際地位。(2)20世紀60年代,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先后爆炸成功,戰略核導彈在國防尖端武器方面成就顯著;20世紀70年代,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在空間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先進國家行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農業領域、計算機技術領域和載人航空航天領域成就顯著。(3)使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使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15.(1)改陰歷為陽歷,服色亦效洋式。(2)逐年增加,速度放緩。主要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科技不斷進步,電器事業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3)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僅要大力創造物質財富,而且要大力創造精神財富;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16.(1)19年。影響: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2)社會主義建設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克服一切困難;要善于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增強其主人翁意識;等等。17.(1)火車制造的科技含量增加;火車的行駛速度大大提升;鐵路營運里程迅速增長。(言之成理即可)(2)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帶動了西部的開發和發展;促進了西藏經濟快速增長;填補了西藏鐵路交通的空白。(言之成理即可)(3)縮短時空距離;方便人們的出行;加強區域間的經濟聯系。(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