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歷史復習方案第二部分中國近代史課時訓練12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試題.docx
課時訓練(十二)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一、選擇題1.2019宿遷19世紀末出現了“實業救國”熱潮,張謇以狀元身份回鄉辦廠,創辦了()A.大生紗廠B.江南制造總局C.漢陽鐵廠D.包頭鋼鐵公司2.2019安徽下圖是中國棉紡織業布機數(1912年1921年)和機制面粉業年產量(1913年1921年)柱狀圖。該圖反映了()A.列強加大對中國的商品傾銷B.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開始起步C.中國重工業獲得了初步發展D.民族工業獲得快速發展良機3.2019德州下圖漫畫反映了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透過漫畫,我們可以得出的歷史A.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B.辛亥革命后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C.內憂外患的危機嚴重阻礙著民族工業的正常發展D.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4.我國近代民族工業在曲折中艱難發展。下列關于近代民族工業說法正確的是()起步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集中在重工業部門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較快A.B.C.D.5.2019淮安某歷史學習小組搜集了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南通大生紗廠、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一組史料。據此判斷.他們探究的主題是中國近代()A.民主政治的進程B.新式教育的出現C.民族工業的發展D.社會生活的變化6.2019重慶A卷1946年,重慶經濟面臨崩潰。據不完全統計,停產或半停產的工廠達1 200家以上,大量工人失業,造成商業蕭條。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四大家族瘋狂搶奪物資美國大量傾銷商品一部分內遷工廠遷回原地國民政府將重慶定為中華民國的陪都A.B.C.D.7.2019聊城19世紀,西方的星期作息制傳入中國。參照傳統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漢語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詞。1907年,清廷明確規定在正式用語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禮拜”。上述現象主要表明()A.中西文化融合B.習慣完全西方化C.天文學發展迅速D.漢語詞匯豐富8.1932年出版的上海鱗爪中記載:“從民十六革命軍到達上海后,一般婦女因潮流所趨,群以剪去發髻為時髦,不論老的、少的、媸的、妍的,大半均剪除為快,留髻的不過少數而已。那時的景況,宛如民初男子剪發相同。”這說明影響社會生活變遷的因素是()A.經濟發展B.政治變革C.武力威脅D.學習西方9.1912年,孫中山在給上海中華國貨維持會的復函中說:“禮服所在必更,常聽民自便去辮之后,亟于易服,于是爭購呢絨,競從西制,致使外貨暢銷,內貨阻滯。”由此可見,辛亥革命()A.促進中國服飾近代化,沖擊傳統生活習俗B.傳播民主、科學觀念,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C.傳入西方思想觀念,中國服飾開始近代化D. 開始機器化生產服裝,加劇崇洋媚外現象10.2019婁底“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這首民歌反映了某個重大歷史事件引起的社會風俗的變化,這一事件是()A.洋務運動B.戊戌變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運動11.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報登載了一則某商行售賣“外國雜貨”的廣告:“新到什錦餅干、酸果、洋醋、呂宋煙、白蘭地、小面鏡子、東洋竹籃仔等”。這一現象反映了()A.自然經濟的迅速瓦解B.社會階級分化的加劇C.物質生活時尚的變化D.國人辦報事業的發展12.2019呼和浩特1862年清政府開設京師同文館后,新式學堂在各派別的主持下不斷建立。請判斷下列學堂建立的先后順序()北洋西學堂南洋公學福州船政學堂京師大學堂A.B.C.D.13.2019濰坊1905年5月,依然被稱為“老爺”的京師大學堂學生穿起了短袖衫,開始了首屆西式運動會。這反映了京師大學堂()A.是中國近代首所新式學校B.具有新舊交織的時代特點C.創辦于科舉制度廢除之后D.首創完備的新式教育體制14.2019云南1897年,中國人在上海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是()A.商務印書館B.中華書局C.開明書店D.生活書店15.190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因內容新穎而深受歡迎;以后又陸續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學教科書,除國文外,還包括修身、算術、農業等。這些教科書的出版()A.說明了科舉制度已經被廢除B.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C.揭開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D.適應了近代教育發展的需要16.近代教育和文化事業得到很大發展。下面不能反映這種變化的是()A.申報B.商務印書館C.京師大學堂D.孔廟17.2019濱州中國近代教育和文化事業得到很大發展。以下史實不能反映這種變化的是()A.英國商人美查在上海創辦申報B.落第舉人王長益到京師大學堂報名C.商務印書館出版最新教科書D.濱州杜氏家族一門十二進士18.2019鹽城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義勇軍進行曲赫然名列在盟軍勝利凱旋的曲目表中,其作者是()A.田漢B.冼星海C.聶耳D.徐悲鴻19.2019青島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下列文化藝術成就對應不正確的是()A.魯迅狂人日記B.聶耳義勇軍進行曲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黃河大合唱二、非選擇題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民族工業自19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以后,發展速度一直比較緩慢,到1895年,中國民族工業數量大致在170家左右,資本總額不足5 000萬元。然而,據不完全統計,1895年1898年新創辦的企業就有62家,資本總額達1 240多萬元,出現了一個興辦實業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始終保持發展,甚至出現了“短暫的春天”。材料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過程中,從分布到類型上都體現出“后天不足”的病征(中國的)資產階級雖然無力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最終的勝利,卻是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進步力量之一資產階級也成為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動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1)請你根據材料一,在下面的年代尺上標出象征著民族工業“出現”和“短暫的春天”對應的時間,并指出在1895年1898年我國出現興辦實業浪潮的思想因素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你如何理解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從分布到類型上都體現出后天不足的病征”?(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的資產階級是如何“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你認為一個國家工業的發展需要具備哪些前提?21.中國近代化是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的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實際上,它們只代表了非常膚淺的現代化嘗試,其活動范圍局限于火器、船艦、機器、通信、開礦和輕工業,而沒有開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學、藝術和文化的嘗試。摘編自中國的奮斗(1)材料一中的“現代化嘗試”是指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的進步性體現在哪些方面?材料二1913年-1920年華人投資近代工業情況時間工廠數創業資本工人1913年689家3.3億元27萬1920年1 759家5億元55萬(2)請認真分析材料二表格中的數據,說說該時期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什么變化,并指出該變化出現的內因和外因分別是什么。(3)根據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原因是什么?22.2019廣東近代以來,中國民族工業的產業分布及結構特征的變遷,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奮斗歷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見下表1895年-1913年民間資本廠礦企業地域分布總計上海武漢天津廣州杭州無錫其他廠礦數549832817161312380資本額(千元)120 28823 87917 2404 2195 7911 5521 42266 185摘編自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材料二抗戰前,中國數量有限的工廠,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變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廠礦遷入內地。從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時間,完成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工業大遷移。內遷廠礦區域分布,以四川為最多,占內遷總數的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陜西占5.90%,廣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這些內遷廠礦,為戰時大后方工業重建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摘編自吳景平、曹振威中華民國史材料三見下圖(1)根據材料一,歸納1895年至1913年民間廠礦企業分布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造成這種分布特點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工業大遷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義。(3)觀察材料三中的圖一和圖二,指出這一時期我國工業發展所呈現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我國經濟建設產生了什么影響。(4)綜上所述,你從我國工業發展歷程中能獲得哪些啟示?23.近代教育、新聞出版的發展,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88年3月4日,申報發表文章指出:“今取士以詩賦時文是驅天下之人才,囿其心思才力,而置之于無用之地者也。故今之所謂士者,實游民之一也。為士者愈多,則天下愈壞。”(1)材料一中的申報在何時何地創辦?它在中國新聞出版業中具有怎樣的地位?(2)上述材料批評了我國的哪一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制度存在哪些弊端?這一制度是在何時被廢除的?材料二京師大學堂校牌與舊址(3)材料二中的“大學堂”創辦于哪一運動期間?列舉這一運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清政府在洋務運動時期和甲午中日戰爭后又是如何改革教育的?(4)上述制度的廢除和“大學堂”的創辦說明了什么?【參考答案】1.A解析 馬關條約簽訂后,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清末狀元張謇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放棄高官厚祿,回鄉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故“實業救國”與大生紗廠有關。2.D解析 根據圖表,中國棉紡織業和面粉業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侵略,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機會,出現了“短暫的春天”。故選D。3.C解析 依據題干圖片信息“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內憂外患的危機嚴重阻礙著民族工業的正常發展,故選C。4.D解析 依據課本所學可知,因為洋務運動的興起,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地區分布也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上海、廣州、武漢、天津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而在廣大內陸地區卻非常薄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正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因為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說法錯誤,故選D。5.C解析 依據題干信息“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南通大生紗廠、上海福新面粉公司”可知,此內容反映的主題是民族工業的發展。故選C。6.A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的現象,出現材料中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四大家族瘋狂搶奪物資;美國大量傾銷商品;抗戰勝利后,一部分內遷工廠遷回原地。符合題意;國民政府將重慶定為中華民國的陪都與題意沒有關系,排除,故選A。7.A解析 本題考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根據題干可知,19世紀,西方的星期作息制傳入中國,“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詞在中國出現,這表明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故選A。8.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強令男子剪掉辮子,勸禁女子纏足;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因此,影響社會生活變遷的因素是政治變革。故選B。9.A解析 解題時依據題干材料中關鍵信息“亟于易服”“競從西制”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西式服裝受人青睞,這對中國傳統服飾帶來很大沖擊。10.C解析 民謠是一個時期社會風貌的反映。材料中的民謠內容主要是提倡新服、斷發、放足,實行文明禮儀等。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政策法規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因此這一歷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故C項正確。11.C解析 材料反映了近代隨著列強的入侵,大量外來的新式物品傳入中國,使中國的物質生活時尚發生變化。故選C。12.C解析 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先后創立了北洋西學堂、南洋公學;福州船政學堂創辦于洋務運動期間;京師大學堂創辦于1898年。 故選C。13.B解析 據題干材料可以看出,當時京師大學堂的學生一方面仍被稱為“老爺”,這是舊時代的稱呼,另一方面“穿起了短袖衫,開始了首屆西式運動會”,這是新時代的特點。故選B。14.A解析 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故選A。15.D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維新變法之后,清政府興辦新式學堂,新式教科書也應運而生,這些教科書的出版適應了近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故選D。16.D解析 近代出現的報紙申報,近代創辦的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近代創辦的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這些都反映了近代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變化。故選D。17.D解析 濱州杜氏家族一門十二進士反映的是自隋朝沿用至清朝末年廢除的科舉制度,不能反映教育和文化事業得到發展。18.C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義勇軍進行曲是由聶耳作曲、田漢作詞的抗日愛國歌曲。故選C。19.C解析 本題考查文化藝術成就。根據所學可知,茅盾的代表作是子夜,故選C。20.(1)思想因素:“實業救國”的思潮。(2)分布:近代民族工業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區,地區分布極不平衡;類型上:近代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3)推動近代化進程:經濟上,以張謇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大力興辦實業,對抵制外來經濟侵略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經濟基礎;政治上,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等先后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運動,推動了中國政治的民主化進程;思想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們先后傳播了變法的思想和民主、科學的思想,推動了思想的近代化。(任答一點,言之有理即可)前提:和平的環境;先進思想的指導;政策的支持;等等。21.(1)洋務運動。進步性: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科技、翻譯和軍事人才;等等。(2)我國民族工業在這一時期發展迅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內因: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政策法令。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3)特點:總體水平落后,力量弱小;行業發展不平衡,以輕工業為主;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22.(1)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區,尤其是長江流域。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這些城市較早被開放為通商口岸,自然經濟瓦解較早,交通便利。(2)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政府為保存經濟力量。為戰時大后方工業重建與發展奠定基礎,也促進了內地工業的發展。(3)沿海工業發展遠遠領先于內地,重工業發展迅速。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但造成了工業結構的相對不平衡。(4)沿海與內地工業要協調發展。23.(1)1872年。上海。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2)制度:科舉制度。弊端:考試內容不實用;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才智;錄取程序也不利于選拔才俊。時間:1905年。(3)戊戌變法期間。開辦新式學堂、創辦報刊。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創辦了新式學堂,如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創辦北洋西學堂,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4)中國的教育開始步入近代化。(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