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歷史復習方案第一部分中國古代史課時訓練06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試題0.docx
課時訓練(六)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一、選擇題1.2019武威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這樣評價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還一個,盛世繁華,文煌武烈。”他評價的是()A.秦王嬴政B.漢高祖劉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趙匡胤2.2019濟寧“朕選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這一政治理念實施后產生的影響是 ()造成重武輕文的局面使得軍隊戰斗力增強士人更加受到尊重提高了官僚集團的整體素質A.B.C.D.3.下列有關宋朝重文輕武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A.武將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揮軍隊作戰B.擴大科舉考試的名額C.中央派文臣擔任地方的知州D.中央機構的要職由文人出任4.2019青島中國通史中記載:“提倡文人政治,嚴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糾唐末五代武人亂國的弊病。”該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點是 ()A.藩鎮割據B.宦官專權C.武將專權D.重文輕武5.2019益陽獨具時代特色的歷史詞匯在風云流轉的時空中,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個坐標。下表所列詞匯中,“重文輕武、交子”對應的朝代是 ()時期詞匯秦朝半兩錢、小篆重文輕武、交子清朝軍機處、京劇A.唐朝B.北宋C.元朝D.明朝6.2019連云港下面方框內的對話討論的是 ()甲:堂堂一個中原王朝,在沒有戰敗的情況下與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妥協議和,不僅稱兄道弟,還給“歲幣”,這難道不是一種恥辱?乙:客觀上說,這次議和取得了通過戰爭沒有取得的結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雙方之間再無大規模戰事,禮尚往來、榷場貿易、互通有無,不也造福百姓?A.宋夏議和B.宋遼議和C.宋金議和D.遼金議和7.穿越時空隧道,假如你回到了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下列各項中,你可以看到的有 ()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瓦子里有人在說書有志青年習武以抗擊遼軍老百姓吃的是占城稻大米飯A.B.C.D.8.2019北京右圖是北京通州遼代墓葬出土的醬釉馬鐙壺。該壺用北宋定窯技術燒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雙孔,便于穿繩攜帶。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A.遼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B.契丹族與漢族的文化交融C.宋代都市生活的豐富多彩D.蒙古的崛起與元朝的統一9.2019泰安“蘇湖熟,天下足”“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反映的經濟現象是 ()A.南宋都城臨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B.出現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C.江南經濟繁榮,出現了玉米、花生等經濟作物D.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10.2019廣東下表所示賦糧比例信息說明 ()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賦糧南、北方所占比例單位總計北方數南方數南方所占比例(%)貫、石、匹、兩10 018 1534 414 8415 603 31255.93A.黃河流域戰亂頻繁B.南方經濟地位重要C.文化重心開始南移D.北民南遷速度加快11.2019蘇州宋代城市商業繁榮,在“通曉不絕”的夜市和“終日居此,不覺抵暮”的瓦子(文娛場所)里,隨處可見流連忘返的市民身影。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A.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B.市已遍布城內各處C.文娛場所多由官府經營D.坊與市已沒有區別12.2019濟寧下列有關隋朝和元朝相同之處的表述,正確的是()都完成了全國的統一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權都進行了制度創新A.B.C.D.13.2019東營“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A.臺灣府B.宣政院C.澎湖巡檢司D.臺灣省14.元代開始實行的行省制度,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從而使行省長官失去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這一舉措()A.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促進了邊疆經濟發展C.改變了南北經濟格局D.抑制了民族交融趨向15.2019福建北宋東京,“酒店多點燈燭沽賣,粥飯點心亦間或有賣洗面水,直至天明”。據此可知,當時()A.鄉村文化繁榮B.夜市已經出現C.海外貿易活躍D.交子開始使用16.如下表是古代中國幾個不同時期的文學成就概覽。表中處所反映的歷史時期是()時期作者人數作品數量經典語句2 200多近5萬首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1 330多近2萬首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200多1 600多種劇目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關漢卿)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7.2019青島某校開展以“古代輝煌燦爛的科技文化”為主題的手抄報展示活動,某班的手抄報內容是:畢昇與活字印刷術、關漢卿與竇娥冤。與此科技文化成果對應的歷史時期是()A.秦漢時期B.隋唐時期C.宋元時期D.明清時期18.“在這種解放性的發明的刺激下,中國文學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滾滾而來古代的經典有成百種的版本、成千種的注釋從來沒有人能夠像宋朝的學者這樣支配文化。”材料中“解放性的發明”是指()A.指南針B.造紙術C.火藥D.印刷術19.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在東洋近代史中說:“中國宋代實現了社會經濟的躍進因而宋代是十足的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能夠證明他這一說法的史實有()紙幣的流通城市的興盛指南針的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的發明A.B.C.D.20.2019福建詩句“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賒(遙遠)。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反映了()A.陸上絲路貿易B.玄奘西行天竺C.鑒真東渡日本D.鄭和七下西洋二、非選擇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太祖)一日召見趙普問曰:“自唐季(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靈涂地,其故何哉?吾欲息兵定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語未畢,上曰:“卿勿復言,吾已喻矣!”(1)根據材料指出,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在材料中找出趙普給宋太祖提出的解決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太祖的具體做法以及這些措施達到了何種效果。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005年,遼宋議和,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1)材料中的遼是由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2)根據材料指出,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有哪些?(3)你認為應該怎樣評價澶淵之盟?(4)下列四幅兩宋與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圖中,哪一幅是錯誤的?請說明理由。錯誤:(填字母),理由: 。23.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蘇湖熟,天下足。”宋代諺語“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宋史(1)材料一中的圖片分別反映了兩宋時期經濟領域哪一方面的發展?除圖片外,請各舉一例加以說明。(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這種現象最終在哪個朝代完成?依據下面表格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種經濟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項目朝代南方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北方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西漢19.8%80.2%唐代43.2%56.8%北宋62.9%37.1%(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這對我們今天發展經濟有何啟示。24.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元朝中央機構示意圖(如圖一)材料二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而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材料三元宣政院印(如圖二)材料四澎湖島分二十有六,巨細相同至元間,立巡檢司,以周歲額辦鹽課。(元)汪大淵島夷志略(1)材料一反映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概述這一制度推行的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與漢唐相比,元朝版圖有何變化?(3)材料三中的“宣政院”是中央機構還是地方機構?它直接統轄哪一地方行政區域?這有何歷史意義?(4)根據材料四指出,元朝時在澎湖島設置了什么機構?這一機構的職責是什么?其設置有何意義?【參考答案】1.D解析 根據“陳橋驛站披旒冕”“杯酒之間銷兵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之后,趙匡胤積極加強中央集權,采取“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統兵大將的兵權。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2.C解析 題干反映了宋太祖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這后來造成重文輕武的局面,故不符合題意。宋太祖重文輕武的政治理念雖然有利于防止武將擁兵自重,但是不利于軍隊戰斗力的增強,故不符合題意。宋太祖重文輕武的政治理念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故符合題意。宋太祖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有利于提高官僚集團的整體素質,故符合題意。符合題意,故選C。3.A解析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這嚴重束縛了統軍的指揮權。故選A。4.D解析 依據題干材料中的信息“提倡文人政治,嚴禁武人干政”分析可知,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點是重文輕武。5.B解析 重文輕武是宋代的基本國策;北宋時期,四川地區使用紙幣稱為“交子”。6.B解析 依據題干圖片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004年秋,遼與宋發生大戰,后雙方議和: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宋遼議和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25年的戰爭,此后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態,故選B。7.C解析 與南宋并立的是金政權,南宋建立時遼已經滅亡,不符合史實。符合題意。故選C。8.B解析 遼政權是契丹族建立的,遼代墓葬出土的醬釉馬鐙壺用北宋定窯技術燒制,說明了契丹族與漢族的文化交融。9.D解析 “蘇湖熟,天下足”“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反映的經濟現象是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國家的賦稅收入主要依靠南方。故選D。10.B解析 依據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表格所示賦糧比例信息說明南方經濟地位重要。南方賦糧收入高于北方,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經濟重心南移(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到北宋時期,南方經濟已經顯出超過北方的強勁勢頭,而南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已成為定局,故選B。11.A解析 依據題干信息“通曉不絕的夜市”和“終日居此,不覺抵暮的瓦子”可知,此內容反映了宋代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出現了夜市和早市,故選A。12.D解析 隋朝和元朝都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前者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者結束了兩宋以來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故符合題意。隋朝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故不符合題意。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權,但是隋朝不是,故不符合題意。隋朝和元朝都進行了制度的創新,如前者創建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后者創建了行省制度,故符合題意。符合題意。故選D。13.C解析 元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14.A解析 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行省制度使行省長官失去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聯系所學可知,元朝通過實行行省制度,防止了地方割據,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從而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15.B解析 材料反映了當時夜市已經出現。宋代商業的繁榮超過了前代,城市中的店鋪不斷增加,經商的時間也不再受限制,出現了夜市,故選B。16.B解析 依據題干“古代中國幾個不同時期的文學成就概覽”中“蘇軾”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表中處所反映的歷史時期是宋朝,故選B。17.C解析 北宋工匠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關漢卿是元朝著名的雜劇作家,其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與此科技文化成果對應的歷史時期是宋元時期。 故選C。18.D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在這種解放性的發明的刺激下,古代的經典有成百種的版本”可判斷出印刷技術的發明使流通中的經典文學的版本大幅度增多;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宋工匠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節省印刷費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對人類的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故選D。19.A解析 依據課本所學可知,宋代時,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應用最終完成,古代科技發展達到頂峰,正確;隋唐時期,我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20.A解析 依據詩句中“波斯”“流沙”“東國”等關鍵詞判斷可知,其反映的是陸上絲路貿易。故選A。21.(1)原因:藩鎮太重,君弱臣強。(2)措施: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具體做法:削奪其權:在中央削弱相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并實行三年一換制度;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制其錢谷: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收其精兵: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軍隊將領定期換防。效果: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22.(1)契丹。(2)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3)應辯證看待,如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但是,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從長遠看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4)C.理由:南宋在遼滅亡后才建立,南宋和遼不可能并立。23.(1)農業、手工業、商業。農業:引進占城稻;南方農民培育優良品種,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棉花種植區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南方普遍種植茶葉。手工業: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海南島有先進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較多;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造船業領先世界,配有指南針。商業:大都市開封和杭州;經商時間不受限制,出現早市、夜市、草市等;海外貿易發達。(農業、手工業、商業方面各舉一例即可)(2)經濟重心南移。南宋。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社會相對安定;北方人南遷,為南方地區帶來大量勞動力,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等等。(3)政治穩定是前提,統治者重視是重要因素;要重視人才,注重科技,同時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24.(1)行省制度。鞏固了元朝對全國的統治,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2)元朝的版圖超越漢朝和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3)中央機構。西藏。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4)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