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歷史復習方案第一部分中國古代史課時訓練05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試題0.docx
課時訓練(五)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一、選擇題1.2019臨沂下列哪一史實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A.隋文帝滅掉陳朝B.隋朝創立科舉制C.隋朝統一度量衡D.隋朝開通大運河2.2019湘西“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描述的是()A.趙州橋B.長城C.絲綢之路D.大運河3.古人這樣評價大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從中可以看出大運河的走向及直接作用是 ()A.東西走向鞏固了隋朝統治B.東西走向加強了民族融合C.南北走向便利了南北運輸D.南北走向促進了中外交流4.2019黃石與下列提示信息相關的制度是()A.禪讓制B.郡縣制C.科舉制D.行省制5.2019蘇州有學者認為,“它(科舉制)是唯一沒有被動搖過基礎的制度,是在權威一再崩潰和顛覆中唯一能維持全面而廣泛影響的制度”“中國競爭性文士考試制度是該國特有的制度,并持續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舉制 ()A.有利于選拔社會人才B.可以推動教育發展C.具有穩定性和延續性D.能夠防止政權覆滅6.2019泰安有位歷史老師是個對聯迷。他寫了許多有關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帝王對聯,下列哪一副對聯是描寫唐太宗的 ()A.開明君主吸隋訓,貞觀之治創唐榮B.武周政治得發展,無字之碑任后評C.調整政策呈開元,沉淫情色誤王國D.陳橋兵變成君主,黃袍加身顯威風7.2019內江621年,魏征歸順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計前嫌,委任他為諫議大夫,這說明唐太宗()A.輕徭薄賦B.簡法輕刑C.選賢任能D.恩威并施8.2019岳陽唐玄宗統治前期,社會穩定,經濟空前繁榮,國力強盛,唐朝逐漸進入全盛時期,史稱 ()A.“貞觀之治”B.“開元盛世”C.“文景之治” D.“康乾盛世”9.2019重慶A卷唐代出現了筒車。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輪,輪的四周斜裝若干小筒。筒車安置在水邊,立輪隨水流轉動,小筒不斷把水舀起,倒入田間。這說明筒車是()A.農業耕作工具B.便捷的交通工具C.農業灌溉工具D.實用的生活用具10.2019新疆唐朝時期,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 ()A.天可汗B.懷仁可汗C.云南王D.渤海郡王11.2019恩施盤點中國古代繁榮強盛的時代,唐朝當位列其中。唐朝之盛始于貞觀年間,開元時達到極盛。下列關于“開元盛世”的相關表述不準確的是 ()A.姚崇、宋璟、杜如晦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能干廉潔、辦事效率高B.全國各地興修水利,耕地面積擴大C.召集縣令進行考試,結果有40多人因不合格而被淘汰D.倡導節儉,抑制奢侈風氣12.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年代,唐詩風格多樣、題材廣泛,展示了廣闊的生活畫卷。下列詩句最能反映“開元盛世”景象的是 ()A.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B.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C.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13.2019郴州唐代有一位詩人,他的詩反映了動蕩時代人民的苦難,表現了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被稱為“詩史”,這位詩人是()A.屈原B.杜甫C.辛棄疾D.關漢卿14.2019廣東據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攜帶的嫁妝有釋迦佛像、360卷經典、大量珍寶、金鞍玉轡、綢帛、種子、60種營造與工技著作、100 多種醫方、4種醫學論著等。豐富的嫁妝種類折射出唐朝 ()A.對邊疆統治加強B.民族交融成為主流C.經濟文化的繁榮D.“開元盛世”成就輝煌15.2019福建下圖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證唐代()A.社會政治狀況B.科舉選才標準C.思想開放程度D.手工制作水平16.2019臨沂下圖中的歷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被日本人民譽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下列關于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順利東渡日本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他只潛心研究佛經而不過問其他領域A.B.C.D.17.2019南京唐太宗、高宗時,“各國或派使臣來朝見進貢,或送子弟到長安留學,以及民間的自由往來域外交通,非常發達”。材料陳述的是()A.諸子百家爭鳴B.大運河的開通C.中外交流頻繁D.都市生活繁華18.唐朝政局可用下圖表示,圖中“?”處應為()A.唐太宗統治前期B.唐太宗統治后期C.唐玄宗統治前期D.唐玄宗統治后期19.2019濱州唐朝從“小邑猶藏萬家室”到“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轉折點是()A.開鑿運河B.安史之亂C.黃巢起義D.靖康之變20.下列事件按發生的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唐朝滅亡唐朝打敗安史叛軍黃巢建立政權安史之亂爆發五代十國出現A.B.C.D.二、非選擇題21.2019荊門在中國封建社會,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地位,都十分重視培養和選拔人才,并逐步建立起一系列選官制度。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舉后直接授官,充分適應了君子賢人任官以“軌德立化”的思想。摘編自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材料二魏晉以來,實行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員大都從各地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材料三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答卷由八部分組成,稱為“八股文”。(1)根據材料一,指出漢武帝選官的主要標準是什么。(2)根據所學知識指出,為改變材料二中的弊端,隋朝創立了什么樣的選官制度?唐太宗又是怎樣完善這一制度的?這一制度的創立有什么意義?(3)根據材料三,指出明朝科舉考試發生了什么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對選官制度造成了什么樣的負面影響。(4)通過上述材料,指出自西漢到明朝選官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2.2019株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統治人物項目唐太宗唐玄宗政治勤于政事,虛心納諫,知人善任重用賢能,整頓吏治經濟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文化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注重文教,編修經典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變化,是當時社會危機難以克服的主要原因。開元初,他注意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天寶時則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任人唯賢,而是專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楊國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劍”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視的人,他都千方百計地將其除掉。面對各種社會問題,玄宗毫無改弦更張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華清宮去過冬。安祿山為了討好玄宗和楊貴妃,在得知玄宗要在華清宮新開浴池的時候,立即在范陽以白玉石制成魚龍鳧雁,還有石蓮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悅異常。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唐太宗和唐玄宗統治時期分別出現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據材料一,歸納唐朝能夠出現這兩個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2)根據材料二,比較唐玄宗在統治前期和統治后期的不同之處。(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玄宗后期統治帶來的嚴重后果。據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認識?2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對于我們國人而言,鑒真大師驚天地、泣鬼神的東渡成功,其貢獻遠不止大師在日本的成就,更多的是促進了中日文化的發展,更多的是留下了可貴的執著、無私奉獻精神。這是最可貴的、永不磨滅的精神財富。錢文忠(1)閱讀材料,說說為何鑒真大師在中國和日本都有著崇高的地位,并結合材料說說“東渡精神”的含義。材料二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一個民族胸襟開闊、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錢文忠(2)材料中的“偉大僧人”西行的目的地是哪兒?結合所學指出他“享譽佛國”的表現。24.2019黃岡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自古以來,我國同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盛唐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呈現一派高度繁榮景象,與少數民族和外國交流頻繁,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和藝術,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呈現出多元開放的時代特征,充滿著蓬勃向上的活力。材料二唐朝先進的經濟、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當時的中外交流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澤被東西,中國同亞、非、歐頻繁往來,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音樂舞蹈相繼傳入中原地區,并日益流行,出現了“胡風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帶回大量佛經,根據他的口述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天竺等地區的寶貴資料;鑒真東渡對日本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概括盛唐氣象的重要表現和唐文化的特點。(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舉出一個典型事例,說明盛唐時期中華文明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3)盛唐文化影響深遠。在我們今天的文化生活中有哪些唐文化的痕跡?【參考答案】1.A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589年,隋文帝滅掉了南方的陳朝,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繼秦漢之后,中國又一次實現了統一。2.D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北通涿郡”“南運江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描述的是大運河。隋煬帝時,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北抵涿郡,南達余杭,全長2 700多千米。故選D。3.C解析 依據題干內容并結合所學可知,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便利了南北運輸,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4.C解析 依據圖片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文帝時期,為了更好地選拔人才,實行考試的方式,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誕生。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標準,故選C。5.C解析 依據題干信息“唯一沒有被動搖過基礎的制度”“持續了一千多年”可知,此內容反映了科舉制具有穩定性和延續性,故選C。6.A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虛心納諫,重用賢能,吸取隋亡教訓,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開明君主吸隋訓,貞觀之治創唐榮”是描寫唐太宗的,故選A。7.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唐太宗器重曾經是敵對陣營的人才,看重的是對方的才能,這說明他用人選賢任能,故選C。8.B解析 依據所學,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B項符合題意。9.C解析 筒車是唐朝時期發明的灌溉工具。故選C。10.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故選B。11.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杜如晦是唐太宗貞觀時期著名的宰相,其特點是敢于決斷。12.D解析 “開元”是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空前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詩句中最能反映“開元盛世”景象的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13.B解析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寫照,被稱為“詩史”。14.C解析 分析題干可知,文成公主的嫁妝涉及宗教、手工業、醫藥學、農業等,反映了唐朝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發達。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的經濟進步和文化發展,增進了漢藏兩族之間的友好關系,故選C。15.D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唐朝手工業發達,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其中唐三彩造型美觀,釉色絢麗,是世界工藝的珍品,所以圖片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證唐代手工制作水平,故選D。16.C解析 本題考查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相關史實。根據所學可知,圖片中的人物是鑒真,鑒真東渡日本并不順利,他除了研究佛經,還研究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等其他領域,故選C。17.C解析 據題干信息可知,各國紛紛派使者來唐朝貢、留學、經貿、交通等,體現了唐代前期中外交流頻繁的盛況。故選C。18.C解析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空前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后期,貪圖享受,不理政事,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從此由盛轉衰。19.B解析 唐朝時發生的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故選B。20.D解析 據所學可知,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朝派軍平定了叛亂;唐朝后期爆發了黃巢起義,給唐朝以致命打擊;907年,唐朝滅亡;唐朝滅亡后,出現了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局面。故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21.(1)標準:品行(或:孝廉、品德)。(2)制度:科舉制。措施:增加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意義:是中國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答對一點即可)(3)變化:實行八股取士。影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被錄取的人都是皇帝旨意的順從者。(答出一點即可)(4)由推舉轉變為考試選拔。22.(1)“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視經濟發展、完善科舉制。(2)前期:節儉、反對浪費;任人唯賢;勵精圖治。后期:驕奢淫逸,揮霍無度;任人唯親;沉迷酒色、不理朝政。(3)后果: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認識:要大力發展經濟,關注民生;要重視人才的培養與任用;對各級官吏要加強監督。23.(1)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經,并主持修建唐招提寺,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東渡精神”的含義是無私奉獻、不畏艱難、持之以恒的精神。(2)天竺。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24.(1)盛唐氣象:穩定的政治;繁榮的經濟;密切的民族交往;開放的社會風氣;頻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據亦可)文化特點:多元開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澤被東西。(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據亦可)(2)從“胡風盛行”、玄奘西行、鑒真東渡中任舉出一個即可。(3)(在今天的文化生活中,盛唐文化的痕跡到處可見)例如,許多詩歌愛好者喜好唐詩、創作有盛唐風格的古詩;許多書法繪畫愛好者臨摹唐代書畫家的作品;一些文藝工作者表演唐朝時期的樂舞;唐朝時期留下的許多名勝古跡,成為今天旅游生活中的重要項目;唐朝時期的服飾影響至今,如唐裝成為今天備受人們喜愛的服飾之一。(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據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