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達標檢測試卷.doc
第八單元達標檢測試卷(時間:4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1考古發掘的遺址實物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我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下列關于北京人說法不正確的是(C)A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B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約20萬年以前C使用天然火燒烤食物、照明、防寒,并會鉆木取火D在體質特征上,頭部仍然像猿,但手腳分工明顯2根據生產工具的變化,考古學家把史前社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出現的標志是(C)A勞動效率得到提高B人類社會演進速度加快C磨制石器工具的出現D陶器生活用具的出現3【2019山東煙臺中考】1958年在半坡遺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館。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狀況的是(B)A.干欄式房屋B.半地穴式房屋C.出土的稻谷D.銅鼎4央視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傳承中華美食文化,引發廣泛關注。右圖是我國遠古時期的陶制炊具,它距今約有(B)A170萬年B6 0007 000年C4 000多年D2 000多年5【2019湖北恩施中考】袁隆平在出席三亞國際海水稻論壇時,提出以海水稻一顆種子,帶動中國農業全產業鏈走出國門,服務于一帶一路國家。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是(C)A元謀人B北京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6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是我國古代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農耕文明的特點有(A)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普遍使用打制石器ABCD7早期文明區域均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它們的共同點有(A)地處大河流域以農業經濟為主地處亞非洲誕生了世界性的宗教ABCD8蘇美爾人用削尖的蘆葦棒把字刻在濕潤的泥板上,干燥后文字筆畫形似楔子。這種文字起源于(D)A尼羅河流域B印度河流域C黃河流域D兩河流域9古代埃及人曾經寫下這樣的詩篇:“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出來,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尼羅河與埃及文明的關系是(A)A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帶來了理想的天然肥料,有利于埃及農業的發展B尼羅河的泛濫毀滅了埃及文明C尼羅河在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D尼羅河的泛濫淹死了許多人10下列哪一項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與其他三項不同(D)A古代埃及文明B古代兩河流域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D古代希臘文明11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殼黑陶杯出土于黃河流域,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C)A黃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經超過了現代B黃河流域的農業水平已經非常高C黃河流域的文明程度相對比較高D黃河流域的文明程度要比長江流域高出很多12浙江紹興出土的絲織品殘片和黃河上游出土的繩紋、蠶紋陶器,證明當時人們已懂得(A)A紡織、養蠶B紡織、造船C紡織、打井D養蠶、造車13距今約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代表當時生產力最高水平的生產工具是(B)14下面圖片說明了黃帝時期已經出現了文字的萌芽和原始音樂。文字的發明者是(B)A黃帝B黃帝的下屬官員C炎帝D炎帝的下屬官員15【2019廣西桂林中考】炎帝是中國神話傳說中遠古時代的神奇人物,相傳他教會人們種植五谷、改進農具。我們也稱他為(B)A伏羲氏B神農氏C有巢氏D軒轅氏16下列關于“禪讓制”的說法,正確的是(C)A依靠武力征服產生首領的制度B前任首領指定產生首領的制度C部落聯盟會議推選首領的制度D民主選舉產生首領的制度17中國歷史上的新石器時代大體結束,中華文明正式開始的標志是(A)A夏朝的建立B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的產生C陶器的出現D村落的出現18中國古代干支紀年法一直沿用至今,許多歷史事件命名都與干支紀年有關,如甲午中日戰爭、辛亥革命等。下列事件命名與干支紀年有關的是(B)A鴉片戰爭B戊戌變法C洋務運動D五四運動19【2019浙江寧波中考】歷經六百年歲月變遷,紫禁城歷久彌新。如今其負責人表示要“把一個壯麗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紫禁城值得傳承下去的理由有(B)氣勢恢弘的歷史建筑 瑰麗璀璨的文物國寶明清兩代的政治制度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ABCD20小胡同學假期和同學一起去北京旅游。他們參觀了故宮博物院,看到了許多明清時期的物品和照片,還通過導游的講解,了解了很多關于故宮的故事。小胡還買了一本介紹故宮趣聞佚事的書。關于小胡同學此次參觀中接觸到的資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D)A照片屬于文獻資料B物品屬于文物C介紹趣聞佚事的書不可信D導游的講解是原始資料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1965年,在云南元謀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考古學家發現了兩顆人類牙齒化石,粗糙的石器七件,人工痕跡清楚,還發現大量炭屑和兩小塊燒骨。材料二1929年,在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主持下,于12月2日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后來又發現了五個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還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動物化石和灰燼。材料三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發現三個頭骨,還有大量動物化石、炭屑、石器、骨器(包括骨針)和用穿孔石子、獸牙、貝殼等做成的裝飾品等。(1)請分別說出材料二、三所介紹的兩個遠古人類的名稱以及其各自的生活年代。(6分)材料二:北京人,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材料三: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2)根據史實進行推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請觀察下列史實和推論:史實:粗糙的石器七件,人工痕跡清楚。推論:元謀人已經會制造打制石器。請你按照這一思路,結合三則材料的內容完成三組相關史實和推論。(6分)史實:__發現大量炭屑和兩小塊燒骨__;推論:__說明元謀人已經懂得用火了。__史實:__還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動物化石和灰燼__;推論:__說明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的石器,主要生存方式是狩獵,并懂得用火。__史實:__骨器(包括骨針)和用穿孔石子、獸牙、貝殼等做成的裝飾品__;推論:__說明山頂洞人已經懂得愛美了,并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符合題意即可)__(3)通過上述史實與推論,你認為作為一名考古學家,應該具有哪些素質?(2分)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做到論從史出。(言之有理即可)22古為今用: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人類發展的追求之一。根據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學習。(16分)圖1圖2圖3圖4材料一距今約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經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時候人們已經懂得種植水稻、粟和蔬菜,飼養家畜和家禽,有穩定的食物來源,人們再也不必像過去那樣四處奔波,開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材料二黃河流域一帶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數帶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臺階的窄長門斗,室內中央均設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材料三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兩層,特點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間,上層住人,下層喂養牲畜和堆放雜物。(1)根據材料一回答,當時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分別生活著哪一原始居民?他們使用的陶器如圖2、圖3所示,請對號入座,寫出陶器所屬類別。(4分)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半坡居民;陶器類別:彩陶。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河姆渡居民;陶器類別:黑陶。(2)材料一中水稻和粟分別是由我國哪一原始居民種植的?(4分)水稻:河姆渡居民;粟:半坡居民。(3)從材料二及所學可知,黃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樣式的?圖片幾反映了該住房的結構特點?(2分)半地穴式房屋。圖4。(4)從材料三及所學可知,長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樣式的?圖片幾反映了該住房的結構特點?(2分)干欄式房屋。圖1。(5)由材料可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結構明顯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分)所處自然地理環境不同。(6)結合材料一,說一說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有哪些?(2分)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磨制工具、聚落出現(定居生活)。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材料二在我國,有關新石器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有:浙江紹興出土的絲織品殘片,半坡遺址中出土的紡輪,黃河上游地區出土的繩紋、蠶紋陶器;陜西寶雞出土的船形彩陶壺;半坡出土的陶塤和河南舞陽出土的骨笛;河南湯陰和洛陽等地,都發現了距今數千年的水井遺跡。(1)結合材料一,說說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有哪些?(3分)黃帝開始建造宮殿,發明車船,制作衣裳,教人們打井,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他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技術。(2)材料二中的考古發現有沒有印證黃帝傳說中的內容?這些文物印證了傳說中的哪些內容?(4分)有。這些文物說明當時人們會紡織、養蠶、打井、以船為交通工具,當時還出現了原始音樂。(3)考古發掘和古代傳說對我們了解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什么意義?(3分)考古發掘和古代傳說相互印證,都是很重要的歷史資料,可以從不同側面揭示歷史事實,幫助我們了解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發展與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