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二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共28頁).doc
第1課 磁鐵能吸引什么【科學教學目標】1.磁鐵能吸引鐵制的物體,這種性質叫磁性。2.用實驗方法研究磁鐵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3.用磁鐵識別物體是不是鐵材料制作的。【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實驗,認識到磁鐵具有吸引鐵制品的性質。難點:知道并理解用磁鐵可以辨別出不易辨認的鐵制品。【器材準備】磁鐵、銅鑰匙、鐵鑰匙、鐵釘、回形針、鋁片、木片、塑料片、彈珠、紙片、布條。【教學過程】一、魔術導入,激發興趣1、小魔術:出示一個乒乓球,一張紙。問:誰能讓乒乓球定在紙上?教師演示。2、提出問題:乒乓球怎么會粘在紙上呢?揭題、板書:磁鐵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一)活動一: 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 1)師:磁鐵為什么叫它吸鐵石?它只會吸鐵嗎?生:因為它會吸鐵,好像別的都吸不住的。生:不一定,好像別的也能吸。(引發學生沖突。)(2)師:要研究清楚這個問題,我們要怎么做?生:做個實驗就清楚了。師:你們說得對,科學研究不能光憑感覺,得用事實說話!那就請大家親自動手,來檢驗一下,老師在工具盤里給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請大家用這些材料做實驗,并把實驗的情況和發現記錄在練習冊的表格里。(3)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去。(4)學生匯報實驗結果。得出磁鐵主要能吸引鐵一類的物體。教師補課題:有磁性。(二)活動二: 磁鐵能隔著物體吸鐵嗎?1、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了磁鐵能吸引鐵材料制成的物體,那么,如果老師用這些物體將磁鐵和鐵隔開,磁鐵還能吸住鐵嗎?( 教師出示:木片、紙片、塑料片、鋁片、布片。)2、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去。3、學生充分匯報。4、根據剛才的匯報,你們發現了什么結論? 教師板書:磁鐵隔著一些物體能吸住鐵。5、這里的“一些物體”指一的是不是鐵材料制成的物體。因為磁鐵隔著鐵質物體吸鐵,情況比較復雜,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研究到的。當然如果你們現在感興趣的話,可以回家做一做實驗,然后把實驗結果告訴給老師,好嗎?(三)活動三: 哪些物體是鐵做的?1、小朋友們,你們看:我這里有一堆硬幣,可哪個硬幣是鐵制成的呢?你們有什么辦法幫助老師呢?(出示硬幣,學生猜測。)2、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辨別鐵制成的物體嗎?學生指出:可以用磁鐵來檢驗,因為磁鐵能吸住鐵。哪種硬幣里含有鐵的成分呢?為什么有的硬幣能被磁鐵吸住?而有的硬幣又不能被磁鐵吸住呢?想進一步了解硬幣嗎?(出示小資料:硬幣的成分,學生認真閱讀。)(四)活動小結【板書設計】磁鐵能吸引什么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鐵類物質)磁鐵能隔著物體吸鐵嗎?(可以,但對該物體性質有要求)哪些物體是鐵做的?(鐮刀、削筆刀、鋤頭)第2課 磁鐵怎樣吸引物體【科學教學目標】1、通過探討使小車用運動起來的方法,復習拉力、推力的知識,認識磁鐵的磁力作用。2、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到,磁鐵有隔空、隔物吸鐵的性質,并利用磁鐵的這一特性玩一玩“蝴蝶飛”游戲。3、了解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運用科學的興趣和愛好。【教學重難點】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磁鐵的磁力作用及磁鐵隔空隔物吸鐵的特性。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磁鐵的磁力作用,知道磁鐵能隔空、隔物吸鐵。【器材準備】小車、各種形狀的磁鐵、實驗記錄單、紙片、布片、餐巾紙、剪刀、回形針、細線等物品。【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同學們,上一課我們學習了磁鐵能吸引什么,請大家來說一說磁鐵能吸引哪些東西?這些東西具有什么共同特點?2、教師引導:正如大家剛才說的,磁鐵能吸引鐵和鎳,那么同學們知道磁鐵是怎樣吸引鐵和鎳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將來探究第二課。3、揭示課題:2、磁鐵怎樣吸引物體二、探究如何讓小車動起來1、教師出示一輛簡易的小車,小車由四個輪子和鐵片組成。引導:同學們,這是一輛小車,你們能讓這輛小車動起來嗎?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探討使這輛小車動起來的方法。預設:可以拉。在小車上系一根細繩,用手拉動小車,可以使小車運動起來。3、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并小結:要使這輛小車動起來,我們可以借助拉力或推力,用手拉動小車或推動小車,都可以使小車運動起來。不過,現在老師要求同學們在不接觸小車的情況下讓小車動起來。下面同小組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交流,再驗證一下自己的方法管不管用。4、教師巡視,相機了解學生想出了哪些使小車運動起來的方法。5、全班交流并展示學生們想出來的方法,看看這些方法效果怎樣。6、教師引導:同學們,剛才大家想了各種辦法,在不接觸小車的情況下,讓小車動起來。大家想的辦法有的效果不是太好,如用嘴吹,利用風力使小車運動起來。有的效果比較好,如只用一塊磁鐵就使小車運動起來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試驗一下,如何用磁鐵使小車運動起來。三、實驗探究:不接觸小車,如何讓小車運動起來?1、實驗材料:一輛小車、一塊條形磁鐵。2、實驗方法:把小車平放在桌面上,手拿一塊條形磁鐵,把條形磁鐵的一端,對著小車慢慢靠近,利用磁力使小車移動。然后再換磁鐵的另一端試試。3、實驗要領:在實驗中要把握好條形磁鐵靠近小車的位置和手拿磁鐵移動的速度,不要忽快忽慢。這個實驗可以多做幾次,效果會更好。4、學生實驗之后說一說本小組的實驗情況,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不接觸小車,也能使小車運動起來。5、教師再次引導:同學們,剛剛我們拿的是條形磁鐵做實驗,那么其它形狀的磁鐵,是不是也能做出同樣的效果呢?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選一種形狀的磁鐵,再來做一做實驗,看看效果怎么樣?6、學生做完實驗之后,交流試驗情況,教師引導:看來不論用什么形狀的磁鐵,都能不用靠近小車使小車運動起來。實驗做完了,請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磁鐵不用靠近小車,就能使小車運動起來?7、全班交流討論,教師相機作出小結:磁鐵不用接觸小車就使小車運動起來,利用的是磁力。因為磁鐵有磁力,磁力可以吸引鐵,小車就是用鐵片制作而成的,所以磁鐵不用接觸小車,就可以使小車運動起來。8、教師引導:下面我們繼續來試一試,在小車和磁鐵中間隔著一些物體,磁鐵還能讓小車動起來嗎?教師出示一些物品,如紙張、塑料片、布片、餐巾紙等較薄的物品。9、學生進行小組實驗,邊實驗邊觀察實驗的現象,完成實驗記錄單。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實驗的情況,并相機加以提示。全班交流實驗結果,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磁鐵隔著這些物品,為什么還能在不接觸小車的情況下,使小車運動起來?10、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剛剛我們說到了磁鐵有磁力,只要在磁力的范圍之內,磁鐵都可以在不接觸小車的情況下,使小車運動起來。雖然小車和磁鐵之間隔著其他東西,但是并不影響磁鐵磁力的作用。四、課堂拓展1、教師引導: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磁鐵吸引物體靠的是磁力,磁鐵還能夠隔空、隔物吸鐵。了解了磁鐵的這一特性,下面我們來玩一玩“蝴蝶飛”的游戲。2、出示材料:剪刀、紙片、回形針、細線、磁鐵。3、介紹制作方法:先把紙片剪成蝴蝶形狀,再在中間夾上回形針,然后用細線系上,一個漂亮的小紙蝴蝶就完成了。4、 玩法:同桌合作玩這個小游戲,一人抓住細線,另一人拿著磁鐵去吸引紙蝴蝶,并不停的移動小磁鐵,這只蝴蝶就會飛起來了。五、板書設計磁鐵怎樣吸引物體磁鐵利用磁力吸引物體第3課 磁鐵的兩極【科學教學目標】1、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2、兩個磁極接近,有時相互排斥,有時相互吸引。磁極間的作用是相互的。3、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問題作出假設性解釋。4、通過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教學重難點】重點:鼓勵學生設計不同的實驗方案,研究磁性強弱的問題,從某方面對不同的實驗方法做出比較和評價,體會同一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指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要注意收集數據,利用數據驗證磁鐵的兩個磁極磁力最強。難點:通過活動,認識到磁極間有吸引和排斥兩種不同的作用:這種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鐵的兩個磁極不完全相同,磁極不同,作用不同。【器材準備】小組準備:小鋼珠、大條形磁鐵、回形針,沒有標識的磁鐵。教師準備:蹄形、環形等不同形狀的磁鐵,若干紙條(在黑板上直觀記錄條形磁鐵相互作用的實驗現象時使用)。【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1、(實物出示)看,這是什么?(小鋼珠和條形磁鐵)如果把小鋼珠放在條形磁鐵的中間,一松手,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猜測。2、我們來試試吧!教師演示(多做幾次)看到了什么?(小鋼珠在磁鐵上總向兩邊滾)3、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學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釋。二、磁鐵什么地方的磁力大: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說的那樣,同一塊磁鐵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樣強呢?那我們猜條形磁鐵哪些部位磁性最強?2、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樣用科學的實驗數據或現象來證明我們的觀點呢?要比較磁鐵的各部分磁性誰更強,可以怎么比?3、學生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4、交流匯報實驗方案。(1)、如果要測磁鐵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針數,該怎么做?磁鐵是放在桌上好呢還是掛起來?可以在條形磁鐵的哪些部位放回形針?為節約時間我們可以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點,板書條形磁鐵,并選擇五個點,回形針怎么放?我們可以一個接一個放(演示)現在放了幾個?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來了,算吸起幾個?注意一定要輕輕的放上去,細心一些。要不要記下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針數,記在哪里?在記錄紙上就有這種實驗方法的記錄處,我們來看一下,分別在磁鐵的A、B、C、D、E處下面的括號中記錄下來?(2)、這是比磁鐵各部分吸的回形針數,是一種比較好的比磁性強弱的辦法,還有其它不同的辦法嗎?(3)、能不能比磁鐵各部分吸同一個回形針所需要的距離呢?怎樣量磁鐵各部位吸起同一個回形針需要的距離?用什么材料做的尺來量比較好一些?旁邊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鐵?把回形針放在尺的起始點放回形針,沿著尺慢慢的接近回形針,當吸住回形針時,觀察磁鐵離起始點的距離,就是這個部位吸回形針的距離。(4)、如果用小鋼珠實驗,怎么來做?小鋼珠先放哪里?旁邊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鐵?觀察什么?怎么記錄實驗的結果呢?可以用箭頭畫出鐵珠的運動軌跡。5、剛才小朋友們想出了許多好辦法。但課堂上時間畢竟有限,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我們先選擇第一種方法進行,好嗎?學生實驗,教師巡視。6、各小組實驗數據匯總。7、我們一起來觀察分析一下,從我們的匯總數據里,我們可以發現些什么信息?8、小結。我們把兩端磁性最強的地方,叫做磁極。(板書磁極)想想一塊磁鐵磁極有幾個?3、 磁極兩極的研究:1、 我們已經知道磁鐵能吸鐵,如果用一個磁鐵的磁極去吸引另一個磁鐵的磁極,吸引力會更大吧?2、 用兩只手握住兩塊沒有標識的磁鐵,將他們的磁極相互接近,出現什么情況?我們的手有什么感覺?3、 為什么有的吸在一起,有的會推開呢?這樣的情況會出現幾種?4、 我們能準確的說出,兩塊磁鐵相互接近時是哪兩個磁極相互吸引,哪兩個相互排斥?5、 學生討論交流,老師適時引導。【板書設計】磁鐵的兩極磁鐵兩端磁性較強的地方叫磁極兩塊磁鐵可能相互吸引可能相互排斥第4課 磁極與方向【科學教學目標】1、磁鐵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極叫南極,用“S”表示;指北的磁極叫北極,用“N”表示。 2、磁鐵的同極相互排斥,異極相互吸引。 過程與方法: 有計劃地做實驗,分類整理實驗證據找出規律。 3、培養有計劃、有步驟進行實驗的嚴謹態度,感受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教學重難點】重點:能有計劃地做實驗,分類整理實驗證據找出規律。難點:知道磁鐵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極叫南極,用“S”表示;指北的磁極叫北極,用“N”表示。【器材準備】小組準備:磁鐵,懸掛磁鐵的支架或磁鐵座。【教學過程】一、回顧引入:1.上節課我們把兩塊磁鐵的磁極標記為A、B、C、D來研究磁極的相互作用,結果全班出現了不同的結果。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對磁極的的認識還不夠深入,未能把本是相同的磁極標上相同的字母。)2.磁鐵的兩個磁極還有什么不同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繼續研究吧! 3.研究之前,老師想考考小朋友們:誰能正確指出我們教室的東、南、西、北方? 二、磁極與方向: 1.我們研究磁鐵,老師怎么忽然讓我們認方向了啊?小朋友們心里一定非常納悶吧?不著急,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禮物,出示(把一塊條形磁鐵橫著懸掛起來或放在磁鐵座上,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轉動。)(注意讓懸掛的磁鐵遠離鐵制物體。) 2.可不要小看它哦,仔細觀察磁鐵靜止下來的位置吧,發現了什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3.我們再讓它轉動一下。注意觀察磁鐵靜止下來的位置,變化了嗎? 4.小朋友們一定很想自己動手做一做吧?好,下面小組實驗,邊實驗邊注意觀察磁鐵靜止下來的位置,反復多做幾次。5.匯報交流。6.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知道磁鐵能指南北方向,指南指北的磁極總是固定不變的。于是人們把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指南的磁極叫南極。“北方”的英文是North,“南方”的英文是“South,所以國際上通行磁鐵指北的一極叫N極,指南的一極叫S極。 7.運用。上節課,我們用字母A、B、C、D給磁鐵的磁極做標記,現在還需要這樣嗎?可以怎么修改呢?(用“南”“北”或“S”“N”做標記)學生動手自己找出上節課使用的沒有標識的磁鐵的南北極并添加新標記。 【板書設計】磁極與方向指北的磁極叫北極(用”N”表示)指南的磁極叫南極( 用“S”表示)第5課 做一個指南針【科學教學目標】1、鋼針經過磁鐵摩擦后可以變成磁針,并能做成指南針。 2、用磁鐵摩擦鋼針的方法做磁針;判斷自制磁針的南北極;合作設計制作指南針。3、培養動手制作的興趣,激發創造精神。【教學重難點】重點:用磁鐵摩擦鋼針的方法做磁針,發現能讓磁針水平旋轉的方法。難點:判斷自制磁針的南北極。【器材準備】強力磁鐵、鋼針、泡沫、線、剪子、水槽(制作指南針的材料)盒式指南針(判斷指南針的磁極)【教學過程】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1.指南針的作用很多,用途很廣。你想擁有一枚指南針嗎?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一枚指南針?2以前都是買來的,但是今天老師打算讓我們要自己來做一枚指南針,想不想?(板書:制作一個指南針)3.你認為作指南針必須滿足哪些條件?為什么?(支架、坐標、一枚小磁針)4.你認為在這些材料中,哪個材料最難找到了?(磁針)二、引導思考,學做磁針1.你認為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一枚小磁針?2.探索小鋼針被磁化的方法,可以讓學生看課本P78的內容。3.看書后交流制作磁針的注意點:a.不能來回摩擦,要沿一個方向摩擦;b.重復做20-30次;c.小心操作,別讓鋼針扎手。4.分發磁鐵和鋼針,生磁化鋼針。5.交流測試鋼針,你的鋼針帶磁了嗎?用什么方法可以去判斷?(去接近小鐵針)6.但是你能分辨你的小鋼針南北極嗎?用什么方法可以鑒別?(用指南針去接近或者直接指示方向判別,但不能用磁鐵去接近分辨,因為磁鐵的磁性太強)7.給自己的小鋼針做上南北極的記號。(可作記號,也可默記)三、繼續探索,安裝磁針1.找能讓磁針水平旋轉的方法。(讓學生設想,小組討論后陳述理由)2.闡述自己的方法,交流點評。(總結歸納有:支撐、懸掛、水浮式)3.教師出示材料:泡沫、線,剪子、小水槽,學生課內制作。四、交流展示,互評指南針1.展示小組制作的指南針,相互點評并改進指南針。2.我們的指南針能否準確地指示方向?試一次能表明制作成功嗎?我們需要反復的實驗,才能提高準確性。3.自制的指南針辨認方向。五、拓展延伸 繼續創作指南針1.朋友們的指南針已經制作成功,你們可以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針去測定一下周圍物體的方位,使自己能夠更加熟練的使用。2.那么除了這種方法外,大家想一想還有別的方法可以制作指南針嗎?試一試當發明家的感覺,繼續設計的新的指南針,可以把樣式畫下來,更希望它做出來。第6課 磁極間的相互作用【科學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磁鐵都有兩極,相互接近時具有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性質。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3.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實驗研究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性質。難點:通過實驗研究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性質。【器材準備】磁鐵性質實驗盒,紅、藍標簽,鐵架臺,水槽【教學過程】一、導入:1.上次我們學了指南針一課,你明白了什么?由磁鐵做成吸鐵。2.投影:現在兩個指南針放在一起,你發現了什么問題?3.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呢?你認為是什么原因?4.剛才我們像科學家進行了討論、預測,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用實驗來證明。首先,我們知道指南針用什么做成的?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揭題)二、新授:1.今天老師給你們提供了兩輛小車,兩塊條形磁鐵,你們盡情地玩耍吧!但玩的時候有一個要求,觀察一下相互接觸的磁極分別是什么極?有什么現象發生?并及時記錄在書上P40的表格中。2.學生動手實驗,師巡視。3.匯報:你們是怎么做實驗的?你發現了什么?(結合匯報,投影所填表格,師演示實驗。)4.討論:你發現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有兩種:要么互相吸引,要么互相離開。師給你一個詞:相斥(ch排斥),但什么時候離開,什么時候吸引呢?你從剛才的實驗中發現了什么規律?5.小結,并研究:指南針不指南的原因是什么?指導填課后的填空題。三、鞏固:1.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對磁鐵的性質又了解了多少?2.現在老師遇到了一個新問題:這根磁鐵上未標明南、北極,誰能想辦法來幫助老師呢?比比誰的方法多,還要告訴老師為什么這樣做就能知道它的磁極的呢?不然,老師還不太相信哦!先小組討論一下。3.交流:水浮法。懸吊法。用已知的條形磁鐵去做實驗。4.學生試驗后貼上紅藍標簽。那蹄形磁鐵又該怎么去做呢?四、練習:1.下面老師和小朋友們做個猜謎游戲,不準用手拆開小車上的貨物,只準使用磁鐵,你能猜出這輛小車中裝的是什么貨物嗎?2.學生上臺演示,并說出猜測的理由。3.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明白了什么?4.磁鐵多么有趣呀!你還想對它多了解些嗎?那課后再多去研究研究,讀讀課外書籍吧!【板書設計】磁極間的相互作用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第7課 磁鐵和我們的生活【科學教學目標】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2、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方面。3、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磁鐵的知識。4、通過了解磁鐵的用途,體會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教學重難點】重點:交流、整理關于磁鐵的知識。難點:知道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應用于許多方面。【器材準備】各種各樣的磁鐵、塑料小車、課件等。【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1、寶刀傳說。(課件圖片出示)古代的俠客不光武功高強,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從青銅兵器到鐵制兵器,越來越結實,但是也有了一類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樣的刀,看上去沒什么特別的,卻說是“寶刀”。原來,其他的兵器不敢輕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會被它吸住,力氣小的人往往會讓兵器脫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鐵制的暗器還沒傷到人,只要用寶刀在面前揮舞幾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難怪被俠客們稱為“寶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嗎?2、聽完了寶刀的傳說,我想小朋友們的心里一定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吧?呵呵!不著急,再看看老師的遙控小車吧!3、演示遙控小車:把一塊磁鐵用紙包上放在塑料小車上,把一根條形磁鐵包裝成指揮棒狀,手拿“指揮棒”靠近小車,吸引或排斥著小車前進和倒退。小車怎么會聽我的指揮?4、怪事還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奧秘嗎?學生猜測、交流、討論。二、我們對磁鐵的了解:1、在我們周圍,很多物體上也都使用了磁鐵。我們知道磁鐵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2、請以小組為單位,在記錄紙(我們知道的磁鐵)上畫出或者寫出對磁鐵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樣把小組知道的有關磁鐵的事情介紹給全班小朋友。一會兒我們開個小小交流會,比一比哪個小組知道的多,介紹的好。3、小小交流會:我們知道的磁鐵。(1)、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匯報以“磁鐵”為中心用網狀圖形式記錄在黑板上。(2)、評比得出最佳表現組。三、利用網狀圖,整理磁鐵知識:1、形狀(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課件圖片出示)(2)、這么多不同形狀的磁鐵,怎么進行交流介紹呢?為了方便,人們就根據形狀給磁鐵取名了。你能給這些磁鐵取個名字嗎?(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給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統一到通用稱呼上來:蹄形、條形、環形磁鐵等。)(3)、為什么磁鐵要做成這么多的形狀?2、用途(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鐵?(2)、磁鐵在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學生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圖片出示,或補充介紹或幫助學生打開思路。)3、性質(1)、我們知道磁鐵有一些特殊的性質,是怎么知道的呢?(2)、我們能把這些性質記錄下來嗎?學生在記錄紙(我們所了解的磁鐵性質)上寫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鐵的性質。(3)、交流匯報。1、觀察我們的身體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我們的身體基本結構分為頭、頸、軀干和四肢,身體外形具有左右對稱的特點。身體內部還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結構,如骨骼、肌肉、心臟等。科學探究目標:能夠觀察并描述身體的外部結構。能夠用摸、聽等方法,探知身體內部的情況。科學態度目標:能夠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開展觀察活動,以證實自己的觀察結果。能夠如實描述自己的觀察結果。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能夠發現人們身體結構相似,但相貌等方面總會有些不同。 教學重點能夠觀察和描述身體的外部結構。知道人的身體基本結構分為頭、頸、軀干和四肢,身體外形具有左右對稱的特點。 教學難點 能夠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開展觀察活動,以證實自己的觀察結果。 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白紙、彩筆、人體結構圖、不同地區兒童的照片。教師準備:課件、小視頻、班級記錄表。教學過程:一、聚焦1.看圖認動物。2.談話:同學們在一年級時,就認識了很多動物,通過觀察了解了它們的身體結構。你對自己的身體結構有哪些認識呢?(課前布置學生完成活動手冊上的信息采集,此處學生便可根據活動手冊進行說明了)今天,我們就來觀察我們的身體。(板書課題) 二、探索(一)觀察身體的外部結構活動一 畫一畫1.明確活動要求。(1)每組選擇一名同學,躺在大白紙上。(2)每組再選擇一名同學用彩筆沿著這名同學的身體外部把輪廓畫出來,然后再把身體輪廓剪下來,其他人輔助操作。(3)筆的墨跡不要碰到同學的身體和衣服。(4)安全使用剪刀,不要傷到自己或他人。3.小結:人的身體結構分為頭、頸、軀干和四肢。活動二 折一折1.把輪廓沿中間對折,你發現了什么?3.談話:把輪廓沿中間對折,左右兩個部分會重合在一起,這個現象說明,我們的身體具有左右對稱性,比如,我們的左手和右手是對稱的。你還能說說我們的身體哪些地方是對稱的嗎?4.小結:不同的人有很多不同之處,但外部結構基本是相同的,包括了頭、頸、軀干、四肢四部分。同時,人體還具有左右對稱性。(二)觀察身體的內部結構活動三 摸一摸,聽一聽1.明確活動要求。(1)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身體,會有什么感覺?感覺皮膚下面有什么?在輪廓圖上標出摸的位置。(2)兩個同學一組,互相聽一聽對方的腹部和背部,哪里有聲音?可能是什么器官發出的聲音?在輪廓圖上標出它的位置。3.教師板書記錄。要求:匯報時注意要用“我用什么方法,感覺到什么,聽到哪里有什么聲音,它可能是什么器官。”這樣的句式。三、拓展出示人體的骨骼示意圖、肌肉示意圖和內部器官分布圖。(出示圖片) 四、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到人的身體外部結構是相同的,都包括頭、頸、軀干、四肢四部分。同時,人體還具有左右對稱性。我們還發現身體內部還包括很多結構,具體內容我們將在以后慢慢學習。第二單元 我們自己1、觀察我們的身體2通過感官來發現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眼、耳、鼻、舌、皮膚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周圍的事物及其變化等。每個感覺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科學探究目標:能夠采用實驗的方式,研究感覺器官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能夠清楚地描述自己的觀察、實驗發現的事實和自己想象的內容。科學態度目標:能如實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想法。愿意在合作中承擔自己的工作,并積極參與研究活動。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殘障人士因為感覺器官功能障礙所造成的生活困擾。理解他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綜合運用其他感覺器官的意義。知道技術發明為殘障人士改善生活提供了幫助。教學重點眼、耳、鼻、舌、皮膚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周圍的事物及其變化等。 教學難點 每個感覺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 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石頭、豆包、裝有4050熱水的杯子、音箱、盲道圖片等。 教師準備:學生材料(1套),班級記錄單,紙箱,板栗。教學過程:一、聚焦1.上節課我們觀察了我們的身體,了解了我們的身體結構,認識了我們身體中的很多器官。那我來考考大家,耳朵是用來干什么的?眼睛了?鼻子了?舌頭了?(不能隨便的聞和嘗)皮膚了?2.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感覺器官。感覺器官非常重要,通過感覺器官我們能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 二、探索(一)認識感官及其作用活動一 我說你猜1.出示一個暗箱(箱子里裝有板栗),讓學生猜一猜箱子里裝了什么物體。要求:(1)一名同學閉上眼睛,用其他感覺器官感受箱子中的物體,并描述物體的特點。(2)其他同學根據這個同學的描述,猜測箱子中的物體。3.討論:說一說,你剛才用了哪些感覺器官?這些感覺器官的作用是什么?注意:用手摸一摸,感覺物體是硬的。教師要告訴學生這種感覺不是手感覺到的,而是手上的皮膚感覺到的,皮膚是觸覺。4.提問:你知道人還有哪些感覺器官嗎? 5.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人的感覺器官及其作用。6.提問:你有什么辦法能夠迅速識別出箱子中的物體?預設:用眼睛看。追問:眼睛能幫我們看到哪些信息?7.小結:每種感覺器官都有自己能收集到的信息,但也有收集不到的信息。(二)綜合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準確活動二 看一看,說一說1.談話:看來,眼睛能夠收集比較多的信息,下面我們來看看老師為大家準備的物品(出示石頭、豆包、裝熱水的杯子、音箱),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要求:(1)每人選取一個物品作為觀察對象。(2)最后兩列暫時先不填寫。2.學生匯報時,教師及時出示相關的科學詞匯。活動三 驗證自己的想法3.小結:每種感官都有自己的功能,每種感官都有無法獲得的信息,綜合運用多種感官能更加全面地認識事物。三、拓展活動四 不一樣的道路1.出示盲道圖片。3.提問:你還知道哪些科技產品?它們對殘障人士有哪些幫助? 四、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到每種感官都有自己的功能,每種感官也都有無法獲得的信息,只有綜合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才能對事物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利用感覺器官來認識世界。2通過感官來發現物品眼睛看到的通過看想到的用五種感官感受到的想到的和事實是否一樣3觀察與比較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感覺器官觀察到的信息,可以通過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我們認識周圍的事物特征及其變化。科學探究目標:能夠用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的特征和變化。能夠使用準確的詞語進行描述。科學態度目標:如實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想法。 愿意在合作中承擔自己的工作,并積極參與研究活動。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能夠創造性地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觀察認識事物。教學重點能夠利用感覺器官進行事物之間不同之處的比較,探索事物的本質特征。教學難點通過實驗體會同時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可以更精準、更全面地進行比較。 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真水果和仿真水果若干、紙箱(每組1個)。教師準備:課件、班級記錄單(上一課的和本節課要用的)、毛絨玩具(1個)、鑰匙(1串)、自來水(1杯)、眼罩(1個)、飲用水(3個半瓶,瓶蓋上用紅、黃、藍彩筆做記號或用不同顏色的瓶蓋)。教學過程:一、聚焦1.同學們,上一課我們一起通過感官發現了很多物體的特征(出示上一課的班級記錄表)。2.今天,我們將繼續利用身體的感官,在觀察與比較的過程中發現事物更多的“秘密”(特征)。(板書課題:觀察與比較)3.利用感覺器官進行比較,我們能夠發現很多事物的不同之處。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研究。二、探索1.比較屏幕上的兩幅圖,找出5個不同點,找齊之后請舉手示意老師。2.根據聽到的聲音判斷是什么物品被扔進了桶里,并說明理由。一名學生戴上眼罩,另一名學生選擇一個物品投入桶內。(如果選擇水,請在桶內放一個小一點的用來接水的器皿)3.(教師背對學生)往3瓶飲用水中分別滴入不同量的醋,請各個小組依次到前面按照科學的觀察方法進行觀察與比較,然后按照滴入醋的量的多少排序。完成后將三瓶溶液按順序擺放在實物展臺上,并把用到的感官圖片擺在瓶子的后面。4.把仿真水果挑出來,有哪些方法?教師可以為每組學生準備5種水果,其中只有1種是仿真的,比如1個真蘋果、1個仿真蘋果、1串葡萄、1個芒果、1個橘子。把這些全部放入一個封閉的紙箱中。操作規則:(1)請在小組內交流,商量出挑選的方法,并明確你們需要用到的感覺器官。討論結束后組長舉手示意。(2)每個小組選出一人代表全組進行匯報,并由這名同學按照“通過討論,我們小組決定用挑出仿真水果”的句式來匯報。(3)等老師發布“開始”的口令后,組長才能將箱子打開,比賽正式開始。(4)挑選出來以后,組長舉手示意。小組所有成員都要反思開始的設計方案與實際實驗的時候有哪些不同。三、研討1.運用感覺器官,我們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比較?2.同時運用多種感覺器官進行比較,有什么好處? 四、小結 你在本節課有哪些收獲?請用以下句式反思一下。1.我在本節課學會了 。2.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知道了 。3.我還想知道 。4.我在本節課 做得不好,下次一定 。 3觀察與比較看顏色、形狀、大小、高矮、粗細等聽聲音(悅耳、噪聲等)聞氣味(香、臭、怪味等)嘗味道(酸、甜、苦、辣、咸等)摸溫度(冷的、熱的、溫的)、粗糙程度(光滑、粗糙)4測試反應快慢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知道身體對外界刺激具有反應能力,并且反應的速度有快慢差別。知道反應速度可以通過多次訓練以及眼手的默契配合得以提高。科學探究目標:主要利用眼睛、手這兩種器官的默契配合逐步提高反應速度。通過對比表格中的數據,分析得出影響反應速度快慢的因素。科學態度目標:能夠積極投入到研究活動中,保持好奇心和興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數據處理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可以為研究問題提供方便。教學重點知道身體對外界刺激具有反應能力,并且反應的速度有快慢差別。 教學難點通過對比表格中的數據,分析得出影響反應速度快慢的因素。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標記110號的彩色磁貼(至少5組)、白色卡紙條(上面有刻度但沒有數字,兩人1條)、黑色油性筆(每組1支)、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班級記錄單、課件、小視頻等。教學過程:一、聚焦1.邀請一名學生和自己一起玩翻拍手游戲。2.介紹活動規則:兩人一組,每人拍對方5次,記下自己勝利的次數。3.談話:通過這個游戲,我們發現每個人在游戲過程中反應的速度有快有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測試反應快慢。(板書:測試反應快慢)二、探索談話:為了測試反應快慢,我們要玩一個“抓尺子”的闖關游戲。第一關,看誰抓到的次數多。(一)初步體驗反應速度有快慢1.教師與學生配合示范操作,并明確規則。教師手臂伸直,一手捏住“尺子”(長白卡紙做的)的上端。學生伸出一只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做準備捏合狀。教師使“尺子”末端垂直于學生伸出手的正上方,學生的手不能接觸“尺子”,也不能高于“尺子”下端。待學生準備好后教師輕輕松開“尺子”,如果學生迅速將“尺子”抓住,即為成功,就可以在記錄單上畫“”。(二)做一個有數字的“反應速度尺”1.思考:為了更準確地判斷反應速度的快慢,我們要在剛才的“反應速度尺”上標記一些數字。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標呢?首先,確定抓到數字大的反應快還是抓到數字小的反應快,這一問題可以通過討論得到解決,只要捏“反應速度尺”的同學統一捏小數字的一端即可。其次,通過上一個活動的經驗發現,還要規定“反應速度尺”的下端與抓尺子的手的距離,這樣才能進行全班比較,并體現公平原則。(三)比一比,看誰抓得準,得分高1.示范記錄得分的方法,然后兩人一組玩游戲,并把分數記錄下來。比一比,誰的得分多。2.挑選幾名全部抓住的學生的數據,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得分記錄從標記110號的彩色磁貼中,找到相應數字貼紙貼在班級記錄單上。3.提問:仔細觀察班級記錄單,你有什么發現?(顏色和總分)三、研討1.你玩“抓尺子”的游戲用到了哪些感覺器官?3.小結:看看我們的班級記錄單,你就會有發現,每個人的反應速度是有快慢之分的,但通過眼、手的相互配合,經過多次訓練,抓到“尺子”的次數越來越多,得分越來越多,這是因為身體的反應速度是可以被訓練的。 四、拓展提升談話: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反應速度慢,可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麻煩。但大家都不必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