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2課時太陽鐘 教案.doc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第2課時 太陽鐘【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度會慢慢的變化,日晷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計時器。過程與方法:觀察太陽光影在一定時間內長短和方向的變化;討論太陽光影是怎么用來記錄一天的時間的;學習使用簡易日晷計時。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古人探索時間的過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識。【教學重點】理解太陽鐘計時的原理。【教學難點】制作使用太陽鐘計時。【教學準備】關于日晷計時的資料、立竿、制作太陽鐘的套材(小組)。【教學過程】 一、引入:1、如今,我們只需要看一看鐘表就能知道現在幾點了。可過去的人們并沒有我們今天使用的鐘表,在時鐘發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來計量時間的呢?(學生充分交流)2、揭題:太陽鐘。(板書課題)二、用太陽來計時:1、關于古人利用太陽計時的資料交流。如:一天是怎么確定的?(古人用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就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如:古時候一天分為幾小時?是怎樣劃分的?閱讀課本P52資料等等。 三、用光影來計時:1、師:古代的人還常常用光影來計時。他們是怎樣做的呢?2、引導思考:在太陽下,將一根木棒豎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會有一個木棒的影子。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的方向、長短會花生變化嗎?3、組織觀察活動。(課前老師畫一次影子,課中和學生再去畫一次,使用太陽鐘時還可以畫一次。)4、如有錄像片段,可適當代替上面的觀察光影的活動。5、討論: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陽的光影來計時的?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圖,解釋怎樣計時。7、師結合日晷面介紹“時辰”資料。8、師提供太陽鐘套材,小組合作組裝。9、師介紹使用方法,學生嘗試計時。四、延伸:1、為什么古人選用太陽來記錄一天時間的流逝呢? 2、太陽鐘在實際使用中會有哪些弊端?板書設計:太陽鐘資料: 日晷“天”“時辰”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