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教案.docx
第二單元單元初步感知授課提要課時5草船借箭課文寫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設計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群的性格特點。26景陽岡課文記敘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內開懷暢飲后,趁著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機敏的英雄性格。27*猴王出世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18*紅樓春趣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寶玉、黛玉等在大觀園里放風箏的故事。1口語交際:怎么表演課本劇自編課本劇,并表演展示交流成果。1習作:寫讀后感首先讀懂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或者感興趣的段落,再聯系實際來寫,側重寫“感”,最后總結或者寫出美好的祝愿。2語文園地交流平臺: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聯系上下文猜測語句的意思。語句段運用:能猜出詞語的大致意思;能了解名著中某些詞語的意思;根據句子能猜出本單元課文中的人物。日積月累:朗讀、背誦唐代詩人王維的古詩鳥鳴澗。1快樂讀書吧引導學生了解耳熟能詳的名著故事,并能用自己掌握的方法閱讀更多的名著故事。1教法與學法這一單元的訓練點是初步學習閱讀名著的方法,學習精讀課文的時候,引導學生自學交流。學習略讀課文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領悟閱讀方法,品味精彩語言。然后進一步拓展,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授課方法探究5草船借箭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去讀、去思考,將課文內容進行優化組合。6景陽岡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體會人物的形象。特別是抓住武松打虎的動作,體會武松豪放倔強、勇敢機智的英雄性格。7*猴王出世讓學生了解石猴是如何出世的,如何成王的,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8*紅樓春趣首先簡單介紹紅樓夢,理清紅樓夢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再小組交流,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學過程典案5草 船 借 箭【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會認9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會寫12個詞語。2.理解課文內容,明白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3.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學習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過程與方法:通讀課文,小組討論,了解故事情節,對文中的詞句進行分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驚嘆諸葛亮的才智過人、神機妙算,感受諸葛亮以大局為重的優秀品質。【教學重點】通過對故事情節的了解,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獲得閱讀名著的樂趣。【教學難點】感受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和神機妙算,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2.感悟周瑜的心胸狹窄、險惡用心。【教學過程】一、播放歌曲,情景導入。1.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長江邊,曾經有無數的英雄豪杰演繹了無數神奇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個故事。板書課題:草船借箭。2.這篇課文選自三國演義,你熟悉這部書中的哪些人物?哪些故事?3.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國著名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讀讀21頁的“閱讀鏈接”。設計意圖: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利用形象思維初步感知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另外,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讓學生對課文背景有大致的了解。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1.自由朗讀全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序號。2.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掃清字詞障礙。(提醒注意:“擂、丞、寨”的讀音;“忌、遮”的字形)交流自己在學習中的疑問或感受。3.過渡:諸葛亮神機妙算,周瑜自嘆不如,他們的對話暗藏玄機,“草船借箭”將乾坤扭轉。下面讓我們一起快速地默讀課文,弄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借箭原因(第12自然段)借箭的準備(第35自然段)借箭的經過(第69自然段)借箭的結果(第10自然段)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與探究交流,理清課文的脈絡。同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三、精讀課文,理解借箭原因。1.通過剛才的閱讀,我們知道周瑜妒忌諸葛亮,想要陷害他。周瑜是怎樣逼迫諸葛亮一步一步地接受造箭的任務的?諸葛亮又是怎樣接下任務的?讀讀第一部分。2.(1)周瑜以“公事”為由,步步緊逼,把造箭的任務交給諸葛亮。周瑜開始以“公事”為由,要諸葛亮“不要推卻”,接著又以“十天”為期來刁難他,最后當諸葛亮承諾三天造好時,又逼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以便抓到字據口實,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當他以為諸葛亮“中計”時,便顯得很“高興”。(2)面對周瑜的陰謀,諸葛亮為什么不當面揭穿他,反而主動立下軍令狀?以諸葛亮的謀略,識破周瑜的用意自然不在話下,但是他并沒有揭穿周瑜。當時正處于孫劉聯合抗曹的非常時期,在這個背景下,諸葛亮之所以沒揭穿周瑜的陰謀,是怕傷了和氣,孫劉聯合戰線會破裂,導致出現被曹軍各個擊破的危險。(3)那么諸葛亮為什么主動立下軍令狀呢?提示:周瑜非常工于心計。諸葛亮主動請任,其目的是將計就計,不露聲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覺得自己很高明,連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這樣一來,他必然特別得意,就會放松警惕,從而使諸葛亮掌握主動權。3.分角色朗讀。要充分考慮到人物的心理活動,以達到更準確地理解文章內容,了解人物特點的目的。設計意圖:分角色朗讀人物的對話,引導學生讀懂對話,并了解人物內心。4.說說周瑜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四、教師總結。面對周瑜,諸葛亮立下軍令狀,那么他是如何借到箭的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板書設計】5草 船 借 箭借箭原因(第12自然段)借箭的準備(第35自然段)借箭的經過(第69自然段)借箭的結果(第10自然段)第二課時【課時目標】學習“草船借箭”的過程,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諸葛亮極具智慧,通過上節課的閱讀,我們就有所體會。俗話說:“跟智者握手可以增長才干。”這節課我們要通過對“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深入分析,來感受一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很快走進這節課的學習。二、探究課文,感悟諸葛亮的“神”和“妙”。1.默讀第69自然段,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里?請同學們默讀句子,把你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畫下來,說說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處。2.學生交流討論,圍繞“神機妙算”總結出以下幾點。(1)知天時。(板書:知天時)過渡:諸葛亮曾擔保三天保管造成十萬支箭,可是第一天沒有動靜,第二天仍不見動靜,直到(引讀)第三天四更時候老師:他為什么選在這一天出發?(板書:大霧漫天)出示:因為這天大霧彌漫,江上的人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所以。(學生根據句式,進行練習)小結:顯然,大霧彌漫這一天氣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也是諸葛亮選擇在第三天四更出發的原因。諸葛亮是在什么時候決定出發時間的?(三天前立軍令狀的時候)這都要歸功于他對天氣變化的了解。(2)曉地理。(板書:曉地理)看看諸葛亮是怎么指揮軍士們利用草船找準借箭的位置的。“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一字排開,便于統一行動,避免失散,又不留空當,使受箭面積增大)諸葛亮船頭、船尾掉轉,逼近曹軍水寨受箭,為什么?(兩面受箭,既可多受箭,又可保持平衡)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諸葛亮這邊船輕水急,已經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板書:船輕水急)讀課文的閱讀鏈接:找出課文對應的段落,感受語言的特點(第710自然段)。文言文短小精悍,但內容更詳細。(3)識人心。(板書:識人心)諸葛亮知道魯肅忠厚老實。(板書:忠厚老實)向魯肅借二十條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多名軍士。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魯肅不會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和借箭準備。曹操:生性多疑。(板書:生性多疑)讀文中諸葛亮和曹操的話,看看你發現了什么。“諸葛亮笑著說:霧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曹操得知江上的動靜后,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必有埋伏,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可見諸葛亮對曹操的性格分析得很透徹,預料準確)3.回顧全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課文中的這些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還想了解哪些關于他們的故事?(學生自由說課前他們搜集的故事,或教師補充一些關于他們的故事)設計意圖:這是課文的精彩部分,圍繞“神機妙算”,引導學生歸納出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并且在研究性閱讀中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1.那么,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1)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2)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3)周瑜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和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不如諸葛亮。2.同學們,三國演義中所刻畫的人物都有著非常鮮明的個性,大家在課下可以多閱讀這方面的書籍,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名著)設計意圖:名著的學習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內,更要將學生引向課外的名著世界中,從而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領略其寫作方法,通過人物語言感受其內心等。【板書設計】5草 船 借 箭周瑜:嫉賢妒能,心胸狹窄諸葛亮知天文:大霧漫天懂地理:船輕水急識人心:知魯肅:忠厚老實知曹操:生性多疑神機妙算6景陽岡【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會認17個生字,會寫15個生字,會寫5個詞語,讀準3個多音字。2.朗讀課文,能復述武松打虎的故事。過程與方法: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體會人物的形象。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武松豪放倔強、勇敢機智的英雄性格。【教學重難點】抓住重點語句體會武松豪放、勇敢、機智的性格特點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這一英雄形象的,從而進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精讀描寫武松打虎的段落,體會武松的機智勇敢。【教學過程】一、播放歌曲,情景導入。(播放好漢歌,學生伴隨音樂走進多媒體教室)1.同學們,剛才這段音樂大家熟悉嗎?一起說出它的名字,這是哪一部電視劇的主題曲?2.水滸傳中最著名的打虎英雄叫什么?(武松)對,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講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3.景陽岡這篇課文選自水滸傳,現在請大家先讀讀27頁的資料袋。設計意圖:以歌曲導入,讓學生很快地融入課堂情境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二、初讀課文,讀準生字的讀音,了解課文主要內容。1.自讀課文,正音解詞。晌(shng)午篩(shi)酒咆(po)哮(xio)詭(gu)計踉(ling)蹌(qing)胯(ku)下霹(p)靂(l)簌(s)簌地迸(bng)出揪(ji)住綽chu(寬綽)(綽綽有余)(綽號)cho(綽起一根棍子)呵h(呵氣)(笑呵呵)(呵護)同“啊”。泊b(淡泊)(停泊)(漂泊)p(湖泊)(梁山泊)(血泊)2.掌握多音字“泊”。此外增強對多音字“泊”的講解。3.理解部分難理解的詞語。篩酒:斟酒。但凡:只要是。印信:印章。梢棒:防身用的木棍。踉踉蹌蹌:走路不穩,跌跌撞撞的樣子。平生之力:全身的力氣。疏軟:肢體軟弱無力。恥笑:鄙視并嘲笑。4.理清脈絡,討論分段。(1)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事情發展的順序)(2)討論分段(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段,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全文分四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武松進店喝酒,不聽勸要過岡。第二段(第35自然段):武松上岡后的所見所想。第三段(第67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經過。第四段(第8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岡。(3)根據段意列出每段的小標題。喝酒;上岡;打虎;下岡。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掃清朗讀、字詞障礙,然后再理清文章段落結構,從整體上把握學習重點,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三、直奔重點,緊扣打虎動作,感知武松特點。1.課文中哪個部分最精彩?(武松打虎)2.學生讀第三部分武松打虎的段落:找出描寫老虎兇猛的句子,并用“”標出動詞;武松是怎樣打虎的?用“”圈出動詞。(學生先自學,再交流)突遇大蟲的“一撲”“一掀”“一剪”,武松的對策是“閃在大蟲背后”“躲在一邊”“閃在一邊”一段話里連用了許多個“閃”字,“閃”能否換成“躲”呢?3.體會二“閃”一“躲”的妙處。抓住“閃”字體會武松的沉著機智、臨危不亂。歸納“二閃”“一躲”:老虎一“撲”,武松一“閃”;老虎一“掀”,武松一“躲”;老虎一“剪”,武松一“閃”。4.二“閃”一“躲”之后,武松打虎還有哪些動作呢?體現了武松的什么特點?(“輪”“劈”“揪”“按”“踢”“提”“打”字字千鈞,虎虎生風,形象生動地突顯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氣勢,淋漓盡致地刻畫了武松勇猛過人的高大形象)同時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理解“以守為攻”“轉守為攻”的意思。“以守為攻”是為了避開老虎最開始的氣勢,以退為進;“轉守為攻”是抓住機會,勇敢反擊。從中可以看出武松的機智勇敢。5.根據交流,重點品讀相關的句子,進一步體會武松的性格特點。設計意圖:作者在表現武松的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多種描寫方法,此環節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及其生動的表達效果,如“閃、輪、劈”等,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品讀,讓學生體會武松的性格特點。四、小結。通過“武松打虎”這一情節,作者把一個武藝高強、智勇雙全的武松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我們眼前。【板書設計】6景陽岡喝酒上岡打虎下岡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學習武松喝酒、上岡、下岡這部分內容,進一步體會武松的人物形象。2.激發學生學習名著的興趣。【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文章結構的回憶:(1)喝酒;(2)上岡;(3)打虎;(4)下岡。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誰來說說武松是怎樣打虎的?設計意圖:鞏固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感悟武松的智勇雙全,并為進一步豐富武松的形象做鋪墊。二、吃酒、上岡、下岡。1.那從武松喝酒、上岡這兩部分,你又看到一個怎樣的武松呢?(學生自學交流,批注)2.學生匯報,教師點撥。(1)我從“武松敲著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來篩酒?”中體會到武松的豪爽、粗魯。(2)店家對武松說“三碗不過岡”,讓武松少喝酒,可武松卻說:“休要胡說。沒地不還你錢,再篩三碗來我吃。”可見武松很倔強。(3)店家告訴武松景陽岡上有虎,勸他不要上岡,他不聽,還要上去。可見武松逞能又倔強、任性。(4)武松“尋思道: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可見武松很愛面子。3.課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武松打虎,可作者為什么要用大量的筆墨寫他吃酒、上岡的部分呢?這不僅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還為寫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鋪墊,而且表現了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全面、更真實的武松。設計意圖:武松的語言、神態描寫進一步豐滿了武松的人物性格。三、拓展延伸。1.推想武松這種豪爽的性格,這么高強的武藝,還會做哪些事?推薦閱讀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蔣門神”,第三十一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行者夜走蜈蚣嶺”,這些故事進一步豐滿了武松的形象。2.水滸一百單八將,個個性格鮮明,豐滿而真實,有魯智深的豁達明理,林沖的隱忍,楊志的正氣,柴進的善良,阮小七的敏捷,李逵的直爽豪邁,吳用的機智,花榮的風度,盧俊義的大方軒昂,石秀的機警謹慎。課后大家可以走進這本書,全面地認識這些英雄人物,品悟語言的精妙,感受經典的魅力。設計意圖:由課內發展到課外,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四、趣講故事,拓展作業。1.小組內練習講一講“武松打虎”的故事,也可以排演成課本劇。2.拓展作業:搜集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中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故事,讀一讀。設計意圖:趣講故事既能幫助學生深刻體驗故事的曲折情節,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的人物故事,一定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板書設計】6景陽岡7*猴 王 出 世【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會認15個生字,讀準1個多音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從整體上把握全文脈絡,了解石猴出世的經過,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過程與方法:抓住重點句子,品味石猴的形象。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教學難點】本篇課文的語言和我們現在的語言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對比兩種語言的不同點,理解相關詞語及句子的意思。【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播放西游記開頭的主題曲)1.同學們一定都看過電視劇西游記吧?在這部小說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個人物?你能說一說你心目中的孫悟空嗎?2.同學們,我們心目中這位神通廣大、疾惡如仇、英勇無畏的孫悟空究竟從哪兒來?是怎樣成為叱咤風云的美猴王的呢?相信這個問題同學們都很關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猴王出世這篇文章吧。設計意圖:本文主要講的是猴王出世,所以一開始播放西游記開頭的主題曲,讓學生很快就想到石猴從石頭崩出的畫面,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對照課下注釋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師生交流。2.交流自學情況,匯總難懂的字詞和句子及1個多音字,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詞語與句子的意思。呵h怒責:呵禁。呼氣:呵凍|呵氣。呵呵笑聲:笑呵呵。呵護愛護、保護。同“嗬”。呵同“啊”。3.同學默讀課文,思考一下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石猴是從哪兒來的?他是怎樣成為猴王的?4.交流自學情況。三、品味語言,研讀“石猴出世”。1.全班交流,課件相機出示重點語句。2.重點語句:“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2)這段話寫出了什么?(石猴的出世過程)(3)談談自己知道了石猴的來歷后的感受。3.石猴的生活:“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1)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干什么?(句子采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了石猴的飲食、交友和起居,讀起來朗朗上口)(2)老師小結: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家)快樂老家,自由天堂啊!誰再來讀讀,讀出石猴的快樂、自由。(指名讀)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先找出描寫石猴的重點語句,再析詞解句、體會寫法、感受形象,小組自主、合作閱讀,使學生更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四、交流感受,賞讀“石猴稱王”。1.過渡:就是這只活潑可愛的小石猴,他還很聰明、勇敢、有擔當呢!快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它是怎樣稱王的吧!2.課件出示句子:“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1)請同學們找出表示石猴動作的詞語,并體味寫作特點。(蹲、縱、跳、睜、看)(2)從這些動作中你體味到石猴什么樣的品質?(勇敢無畏、身手不凡、敏捷可愛)3.老師總結:是的,這句話運用了動作、神態描寫,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4.了解了石猴怎樣進入水簾洞后,再來看看它又是如何讓眾猴兌現承諾的?請大家找出關鍵的句子: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5.想象石猴說話時的表情,有感情地朗讀。說說現在你感受到的是一只怎樣的石猴。(敢作敢為、充滿自信、當仁不讓)6.交流文章中其余描寫生動的語句。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合作交流,不斷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并通過想象石猴表情、有感情地朗讀等形式,讓學生腦海中的美猴王形象漸漸清晰。五、體會猴、人、神集一體的形象。1.同學們,這美猴王他真是當之無愧。讀了課文,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僅僅是一個猴子,頑皮可愛;他更像一個人,勇敢無畏;同時,我們還感受到了他的神異出眾。(板書:猴、人、神)2.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石猴是一個集猴、人、神于一體的形象?學生找出相關句子說說自己的理解。教師板書:猴+人+神=神話人物六、拓展延伸,激發興趣。1.西游記中的故事還有很多,誰能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官封弼馬溫、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參果、過火焰山等)2.老師:是呀,這么多的故事,我們都可以去讀讀,看看名著是怎么表達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樂在其中,有所收獲。【板書設計】7*猴 王 出 世古典神話小說石卵變石猴石猴鉆水洞眾猴拜猴王頑皮可愛勇敢無畏神異出眾猴+人+神=神話人物8*紅 樓 春 趣【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分析林黛玉、賈寶玉的人物形象,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2.簡單了解紅樓夢及作者等相關內容。過程與方法:學生能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等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教學重點】分析林黛玉、賈寶玉的人物形象,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教學難點】從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中體會人物的性格及其在賈府中的地位。【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啟發釋題,激趣引入。1.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學習第8課紅樓春趣。(板書課題)從“紅樓”二字你想到了什么?(紅樓夢)嗯,關于紅樓夢,你知道些什么?2.學生交流對紅樓夢的了解。(教師補充:紅樓夢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全面描寫了封建社會末世的人情世態及種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紅樓春趣就是這篇長篇佳作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段。3.“春趣”:同學們怎么理解?(學生自由談自己的理解)嗯,春天的趣事。同學們通過預習,了解這里的“趣事”指的是什么。(春日里放風箏)4.老師敘述:我們學過的高鼎寫的村居一詩中,哪些詩句提到了風箏呢?(學生說: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是的,這里的“紙鳶”指的就是風箏。清代大文學家曹雪芹在他的著作紅樓夢中也多次寫到風箏。現在就讓我們來讀一讀曹雪芹對放風箏的精彩描述吧。設計意圖:初步了解紅樓夢,引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二、自讀自悟,感知課文。(一)自讀課文,初步感知。PPT出示自讀提示:1.借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讀通讀順課文,有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師請教。2.自學生字新詞: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生字新詞,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3.課文中出現了哪些人物?標注出來。(二)自學檢查:PPT出示生字。讀準以下字音:恰(qi)似窗屜 (t)嫣(yn)紅晦(hu)氣忌諱(hu)高墩(dn)寶釵(chi)敞(chn)地襲(x)姑娘晴雯(wn)(三)同學們剛才在讀課文的時候,發現課文中都出現了哪些人物?我們來理一理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PPT出示課文人物簡介:寶玉:賈政和王夫人之子,賈母的孫子。黛玉:賈母的外孫女,寶玉的表妹。聰慧無比,琴棋書畫樣樣俱佳,幼年喪母,體弱多病,身世可憐。寶釵:薛姨母之女,寶玉的表姐。寶琴:寶釵的堂妹。探春:賈政與趙姨娘之女,寶玉同父異母的妹妹。紫鵑:黛玉的丫鬟。晴雯:寶玉的丫鬟。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關系,便于學生進一步體會人物形象。三、再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一)理清了人物關系后,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本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表現了什么?2.你對課文中的哪一個人印象最深?為什么?(二)小組合作研討,班內匯報交流。預設:1.本文記敘了賈寶玉和眾姐妹、丫頭們在大觀園放風箏的經過,表現了他們放風箏時的自由歡樂。2.(PPT出示)小組討論交流:文中()留給我的印象最深,我認為他(她)是一個()的人。預設:賈寶玉:率直純真,關愛女性。體現:(1)寶玉細看了一回,只見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歡喜,便叫:“放起來!”(2)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著風箏說道:“要不是個美人兒,我一頓腳跺個稀爛!”林黛玉:體弱多病,多愁善感。體現:(1)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們的拿出來,咱們也放放晦氣。”(2)黛玉見風力緊了,過去將籰子一松,只聽“豁喇喇”一陣響,登時線盡,風箏隨風去了。丫頭們:貪玩、愛熱鬧。體現:(1)丫頭們聽見放風箏,巴不得一聲兒,七手八腳,都忙著拿出來:也有美人兒的,也有沙雁兒的。丫頭們搬高墩,捆剪子股兒,一面撥起籰子來。(從“巴不得”“七手八腳”“也有也有”這些詞中,你能體會到丫頭們什么樣的心情?試著帶著這種心情讀一讀這些句子)(2)眾人仰面說道:“有趣,有趣!”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理解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及重點詞語,體會人物形象。四、品讀感悟。“那風箏都飄飄飖飖隨風而去。一時只有雞蛋大,一展眼只剩了一點黑星兒,一會兒就不見了。”1.“飄飄飖飖”是什么意思?把這個詞語換成“飄飄蕩蕩”好不好?(風箏在天空中飄飛的姿態美。不好)2.“雞蛋”“黑星兒”描寫了什么?風箏為什么由“雞蛋”變成了“黑星兒”?(風箏越飛越高后眾人看到的形狀)3.“一時”“一展眼”“一會兒”這些詞語說明了什么?(風箏消失速度之快)設計意圖:感悟文章中用詞的準確性。五、總結回顧。這就是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和眾姐妹、丫頭們在大觀園中放風箏的歡樂情景,表達了他們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和向往。設計意圖:進一步感悟文章的主題。【板書設計】8*紅 樓 春 趣賈寶玉:率直純真、關愛女性林黛玉:體弱多病、多愁善感丫頭們:貪玩、愛熱鬧口語交際:怎么表演課本劇【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課本劇的主要特點及表演課本劇的過程,更深入地理解課文。2.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和表演能力。過程與方法:分組進行劇本的交流和討論;選好演出劇本,加入人物的表情、動作進行排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教學重點】通過表演,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學難點】故事中人物身份、性格的呈現。【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我們的課本上有不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如果我們在理解課文、準確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把它以課本劇的形式進行表演,使課文中的人物再現到我們的面前,這是很有意義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怎么表演課本劇。二、了解口語交際的學習目標。1.學生讀文,說說這次口語交際的要求是什么。(表演課本劇)2.如何準備課本劇?(1)選課文;(2)分角色;(3)怎么演。3.要求:(1)大家輪流做主持人,引導每個人發表意見。(2)尊重大家的共同決定。三、出示視頻。1.教師出示本單元中草船借箭的視頻,說說他們表演的成功之處在哪里。2.我們應該如何表演才能吸引觀眾?設計意圖:通過看視頻,引導學生體會如何表演才能更吸引人。四、自選課文,分組排練。1.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選擇適合演課本劇的課文。2.小組設計人物臺詞(重點設計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要盡量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等)。3.小組分配角色,商量該怎么演。4.小組內排練。設計意圖:學生充分自讀自悟,深入剖析人物語言,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此基礎上,再合作完成劇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五、展示成果。1.各組表演。2.師生討論點評各組劇本,重點指出創新和成功之處。3.學生評價哪一組表演得最好,誰是最佳的演員。說說為什么。引導學生從這些方面評價: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表情是否到位。【板書設計】怎么表演課本劇如何表演課本劇?(1)選課文;(2)分角色;(3)怎么演。習作:寫讀后感【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寫讀后感的方法。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將體會到的內容寫下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寫讀后感的興趣。【教學重點】能寫出自己的感受。【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明確習作目標,掌握寫讀后感的方法。【教學過程】一、交流激趣,初識讀后感。1.同學們,你們平時都喜歡讀課外書嗎?哪些文章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2.小結: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自己獲得的感受以及受到的道德教育、啟迪寫下來,就是讀后感。設計意圖:初步感悟什么是讀后感。二、明確習作的目標。1.讀讀教材36頁,說說什么是讀后感。預設:一些人物會給你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些情節或細節會讓你受到觸動;精彩的語句會讓你過目不忘。把這些具體的感受或者得到的啟示寫下來就是讀后感。2.如何寫讀后感呢?預設:(1)簡單介紹一下文章或書的內容,可以重點介紹印象最深的部分。(2)選擇一兩處你感觸最深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實、具體。可以聯系自己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個別語句。設計意圖:初步了解這次習作的方法。三、寫作前指導設計。1.寫讀后感的步驟。(1)讀原文,抓重點。認真閱讀原文,多讀幾遍,抓住自己體會最深的一點,延伸下去,展開豐富的聯想。(2)擺好位,側重“感”。在具體寫的時候還應該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讀”的內容,這部分是文章的開頭,又要有“感”的內容,要結合實際,和“讀”的內容緊密聯系,做到“讀”“感”相連,有略有詳,有感而發。(3)抓住“點”,聯實際。有的同學讀文章后會有很多感受,而寫讀后感時不能面面俱到,應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深入地寫下去,這樣才能做到中心明確、觀點鮮明,使人讀起來感到親切、舒服。(4)定標題,明寫法。掌握讀后感的寫法,猶如蓋房搭建了鋼筋框架。因此要幫助學生初步掌握讀后感的寫法。2.寫讀后感的方法。(1)標題有兩種寫法。一種是直接命題,一般為“讀有感”或“讀后感”。另一種可確定正副標題,正標題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內容,標題表明題材。(2)掌握讀后感的基本寫法。為讓學生整體把握,快捷理解識記,可歸納為這幾個字“引議聯結”。引簡要寫出“讀”的內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點語句,很快引出“感”的觀點和中心。議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觀點進行分析議論,說明道理。聯就議論的中心展開聯想,繼續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聯系社會和自己的生活抒發感受。結結尾概括中心,總結全文,得出結論。結論可與開頭相照應,可歸納出結論性的意見,可強調某一重點,可發出號召。3.同學們剛才總結了這么多要點,你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抓住“點”聯系實際)小結:我們讀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以后,感觸很多,我們不能都寫,只有抓住其中一點才能寫深刻,否則泛泛而談,就變成了空喊口號了。4.怎樣抓住這一主要的閱讀感受“點”呢?小結:聯系自己生活是確定閱讀感受“點”的最佳方法。5.展示幾篇關于讀后感的例文。6.引導讀寫結合,領悟表達方式。設計意圖:教給學生寫作讀后感的步驟和方法。四、學生列提綱,準備習作。第二課時【課時目標】講評作文,引導學生修改作文。【教學過程】一、整體介紹這次習作的情況。二、講評作文。1.回顧:什么是讀后感?寫讀后感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讀是基礎,感是重點)這節課,我們將以一些同學的讀后感為例進行講評,使自己的初稿修改得更好。2.這篇讀后感具備了以上這些優點之外,還有哪些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還有哪些不足?設計意圖:以學生的作文為例,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三、修改作文。1.下面請同學們讀一讀自己的初稿,想一想自己有沒有把突出感受到的內容寫具體。小組交流修改問題突出的片段,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2.學生個人修改,教師巡視。【板書設計】寫 讀 后 感(1)題目:讀有感或讀后感。(2)寫讀后感的方法:引扼要寫出“讀”的內容,引出“感”的觀點和中心。議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觀點進行分析議論,說明道理。聯展開聯想,也可聯系社會和自己的生活抒發感受。結結尾概括中心,總結全文,得出結論。語 文 園 地【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掌握閱讀名著的多種方法。2.了解古代詞語與現在不同的說法。3.猜測古文中詞語的意思。4.猜測四大名著中的人物。過程與方法:學生自學、交流,教師引導、點撥,拓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從鳥鳴澗中體會作者閑適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2.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教學重點】1.掌握閱讀名著的多種方法。2.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教學難點】猜測古文中詞語的意思;猜測四大名著中的人物。【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交流平臺。1.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古典名著,古典名著的語言與我們現代文有些不一樣,理解起來稍有難度,但如果我們掌握一些方法,閱讀起來就容易多了。2.讀讀交流平臺,看看交流平臺中向我們介紹了哪些閱讀名著的方法。3.學生讀文并匯報。(1)可以根據上下文猜測語句的意思;(2)遇到一些較難理解的語句,只要知道大致意思就行了;(3)借助資料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容。(4)結合看過的電影、電視劇加深對課文中人物的認識。4.小組選本單元的一課,說說課文中較難理解的句子是通過什么方法理解的。5.學生匯報自己的理解。6.教師總結:以后大家可以把這些方法運用到閱讀文言文或者名著當中去,對我們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幫助。二、詞句段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