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教案.docx
第六單元單元初步感知授課提要課時15自相矛盾本文是一篇精讀課文,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一方面希望學生能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意;另一方面希望能為學生以后學習古文打下基礎。216田忌賽馬本文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與齊威王賽馬,在孫臏的幫助下,取得勝利的故事。賽馬過程情節生動,文字淺顯易懂。217跳水本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展示給讀者一個個生動的畫面。文中人物各有特點,語言運用熟練,人物刻畫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訓練重點以外,還應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2習作:神奇的探險之旅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探險的夢。本次習作我們將進行一次模擬探險,組成探險隊,想象帶哪些工具,會遇到什么突發事件,以及如何應對,然后分析范文;最后學生習作。2語文園地交流平臺: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語句段運用:了解古代與現在詞語意思的統一;抓住文章中描寫時間的句子,體會其文章所起到的表達效果;學習葉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日積月累:積累文學常識。1教法與學法本單元的訓練點是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發展、高潮和結局,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教師應首先讓學生讀懂課文,在理清課文脈絡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小標題復述事情的發展過程,然后再深入體會人物的思維過程。授課方法探究15自相矛盾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課文的意思,并通過拓展想象,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16田忌賽馬首先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說完整,然后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并理解田忌勝利的原因,體會孫臏的聰明才智。17跳水首先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然后理清孩子是怎樣一步步走上桅桿頂端的橫木上的,了解當時的危險情況,最后學習船長在危急關頭果斷處理問題的方法,明白遇事應該考慮后果,不要一時沖動的道理。教學過程典案15自 相 矛 盾【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讀準1個多音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義。過程與方法: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能通過課文理解古文的意思。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學重點】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難點】理解古文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能讀懂、讀通古文,并理解古文的意思。【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1.教師:說起寓言,同學們并不陌生,它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觀天,亡羊補牢,守株待兔)看來,同學們知道的寓言故事真不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則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2.板書課題:自相矛盾。3.誰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呢?4.教師小結:矛和盾分別是冷兵器時代用來進攻和防御的武器。確切地說,矛用來刺,盾用來擋。那么圍繞著矛與盾,作者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呢?請大家打開課本,讀一讀這則寓言。古人云:“書讀百遍,而義自見。”這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訣竅。設計意圖:由學生熟知的寓言故事,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解釋題目的意思,為學生理解“自相矛盾”做鋪墊。二、讀懂、讀通文言文。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劃分朗讀節奏。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帶領學生對照所劃分的朗讀節奏,讀文言文。3.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讀課文。4.小組讀、個人讀、自由讀、全班齊讀。三、疏通大意。1.教師:學習文言文不僅要把字音讀準確,還要讀懂。接下來的學習中,希望同學們能借助注釋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2.學習文言文有什么方法?(1)結合注釋;(2)聯系上下文;(3)查字典;(4)反復朗讀。3.學生小組合作了解文言文大意。出示:楚人:楚國人。鬻(y):賣。譽:稱贊,這里有夸耀,吹噓的意思。陷:刺破。利:鋒利。以:用。弗:不。應:回答。4.這則文言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贊美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無法刺破。”接著,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鋒利,沒有什么東西是它穿不透的。”有的人問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自學、交流理解古文的意思。四、教師總結。這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下節課再講。第二課時【課時目標】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二、精讀課文、理解寓意。1.楚國人是如何夸盾的?說說他的語氣、神態、動作是怎樣的。(學生匯報,教師板書:盾堅,物莫能陷,并表演)2.楚國人是如何夸矛的?說說他的語氣、神態、動作是怎樣的。(學生匯報,教師板書:矛利,于物無不陷,并表演)設計意圖:讓學生大膽想象楚國人的神態、動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體會楚國人的夸大其詞。3.楚國人被這么一問,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想象這位楚國人的樣子,僅僅是“弗能應”嗎?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他此時的窘態嗎?楚國人啞口無言,在場的人都笑了。當然,這個笑呀,可不是認同的笑,而是怎樣的笑呀?(嘲笑)那么請問,大家在笑什么呢?設計意圖:體會楚國人當時的窘態。4.學生講故事,按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講講這個故事。5.總結道理。(板書:言過其實,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如果一個人說話不著邊際、自相矛盾,就會使自己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所以在說話時應多斟酌,多注意不要自相矛盾,這樣才能避免尷尬的發生)。說說學習收獲。6.讀著文中的“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這句話,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事例如:一個年輕人對大發明家愛迪生說:“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愛迪生聽罷,驚奇地問:“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來放置這種萬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嗎?”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生活中自相矛盾的說法。三、背誦小結。1.學生齊背誦。2.教師小結:課文學到這兒,我們不僅把這則寓言讀通了,弄懂了,而且還明白了其中蘊含的道理。雖然這則文言文只有短短的幾十個字,但卻向我們展示了如此豐富的內涵,我們不得不佩服文言文語言的凝練之美。【板書設計】15自 相 矛 盾盾(堅)物莫能陷矛(利)于物無不陷道理:不能言過其實,自相矛盾,否則不能自圓其說。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16田 忌 賽 馬【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會認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會寫8個詞語。2.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說完整。3.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主人公的思維方法。過程與方法:通過分角色朗讀等方法,使學生體會主人公的思維方法,理解田忌取得勝利的原因,感受孫臏的聰明才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只有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教學重點】1.能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說完整。2.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主人公的思維方法。3.理解賽馬的過程,從中領會只有善于觀察,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教學難點】理解田忌取得勝利的原因,體會孫臏的聰明才智。【教學方法】激趣法、質疑法、自主合作交流法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并能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把故事講清楚。【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1.同學們,在我國古代戰國時期,當時齊國的貴族很喜歡賽馬,有一名大將叫田忌,他特別喜歡賽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歷史故事。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3.根據課題質疑:和誰賽?賽幾場?怎么賽?賽的結果如何?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二、理清脈絡,整體感知。1.教師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出示詞語檢查。2.快速瀏覽一下全文,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賽馬的過程?3.再讀課文,說說田忌賽了幾場?怎樣賽的?賽的結果怎樣?4.引導學生把故事的經過說具體。(教師相機板書)田忌賽馬的經過。田忌先用()對齊威王的(),接著用()對齊威王的(),最后用()對齊威王的()。比賽結果是田忌()。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把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說完整,是這一單元的重點,所以,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把故事說完整。三、課堂總結。田忌為什么能在比賽中獲勝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設計意圖:總結了這一課,又為下節課做鋪墊。【板書設計】第二課時【課時目標】理解田忌賽馬獲勝的原因,并抓住人物的神態、語言、心理,品讀人物形象。【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把故事說完整的能力及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二、理解田忌取得勝利的原因。1.順勢設問:大家的馬腳力相差不多,比賽的結果為什么不一樣?2.教師出示:腳力相差不多的馬,只要安排好出場順序,就可以獲勝。板書:巧妙安排出場順序這個計策誰想出來的?板書:孫臏獻計三、學習“孫臏獻計”部分。1.這么好的主意,為什么田忌想不出來,齊威王也想不到,孫臏卻想出來了?(出示問題)2.為什么孫臏能想出這個好主意呢?想一想。(出示: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設計意圖:通過讀文,學生能體會到孫臏的聰明才干是田忌獲勝的關鍵所在。四、角色朗讀,品讀人物。1.學習了這篇文章,我們認識了3個歷史人物。現在你能不能結合課本中描寫人物的語言、神態的詞語對他們進行評價?你覺得他們各是什么樣的人?2.齊威王作為齊國的一國之君,在比賽中失敗了,那么同學們能不能為齊威王當一次軍師,想出讓齊威王再贏回來的對陣圖?小組交流,畫一畫。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獨特的見解。3.教師小結。從以上的探索中,我們知道除了文中所描述的比賽的那種對陣形勢以外,其他的對陣順序田忌都不能取勝,孫臏當場就做出這種選擇,真不愧是一位足智多謀的軍事家。五、總結。1.兩千年前的這個故事一定給了你很大的啟發,說一說你的收獲是什么。2.(出示課件)總結:以后我們遇到什么事,都要善于觀察,善于分析,調整思路,揚長避短,敢于打破常規,認真思考,抓住要害。3.像這樣以弱勝強的例子,歷史上有很多,課后同學們可以找來讀一讀。設計意圖:既總結了本課內容,懂得了道理,又引導學生拓展到了課外,課內與課外很好地結合起來。【板書設計】16田 忌 賽 馬巧妙安排出場順序比賽獲勝孫臏:善于觀察,善于思考,足智多謀。17跳水【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會認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會寫12個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學習課文,體會孩子走向橫木時的危險處境。過程與方法:通過自由讀,抓重點詞句分析等方法,讓學生弄清孩子是怎樣一步步走到桅桿頂端的橫木上,以及孩子得救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關頭果斷處理問題的方法;明白遇事應該想想后果,不要一時沖動。【學習方法】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感悟。【教學重點】1.按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把故事講完整。2.體會孩子的危險處境的原因以及船長的冷靜和機智。【教學難點】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長在同一事件發展中的不同表現,理解船長讓孩子跳水是最佳方法。【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按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把故事講完整。2.初步體會猴子的調皮、放肆、頑劣。【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課題質疑。1.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跳水嗎?這是一項體育項目,在各種賽事上,我國的體育健兒在跳水項目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無比自豪。今天我們要欣賞的不是體育比賽,而是一個驚險的故事。2.(出示課題)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誰跳水?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況下跳的水?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我們一起來看課文。3.列夫托爾斯泰簡介。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的文學家。他一生中寫了很多作品,如戰爭與和平復活等等。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1.出示自學提示。(1)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2)自學生字新詞,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或讀不懂的句子。(3)在書中標畫出課文中都有誰,他們之間是怎樣聯系起來的。2.檢查自學情況,交流字、詞的掌握情況。3.在書中標畫出課文中的人物,他們之間是怎樣聯系起來的?(水手們拿猴子取樂,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發生了危險,船長讓孩子跳水,水手們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4.學生填寫第88頁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再講講這個故事。設計意圖:在理解了文章的字詞后,引導學生按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的順序講這個故事,單元重點在這一環節得以體現。三、體會猴子的放肆。1.孩子為什么會走到桅桿頂端的橫木上去?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猴子非常放肆?2.品讀描寫猴子的句子。(1)猴子為什么會放肆起來?(因為猴子模仿人的動作,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來,用牙齒咬,用爪子撕。撕得更兇了)。(2)從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猴子有什么特點?(頑劣、氣人、放肆)3.總結:這只猴子太放肆了,它挑逗孩子,因為有了猴子的挑逗,孩子才一步步爬到了桅桿的頂端,那么孩子后來怎么樣了呢?我們下節課再講。【板書設計】17跳水水手們拿猴子取樂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孩子跳水水手們救孩子第二課時【課時目標】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長在同一事件發展過程中的不同表現,體會船長處理問題的方法。【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上節課我們初讀了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的跳水,通過初讀課文,我們知道文中先后出現了哪些角色?(板書:水手猴子孩子船長)2.誰能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這些角色之間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孩子遇險,孩子得救。二、品讀“險”。(自讀課文24自然段)(一)課件出示思考題。1.孩子為什么會走到桅桿頂端的橫木上去?2.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要求:(1)學生自己讀書做批注筆記。(2)小組內互相交流個人收獲。(3)在班上匯報交流。(二)孩子為什么會走到桅桿頂端的橫木上去?1.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那么孩子有什么表現呢?2.孩子的表現:孩子哭笑不得孩子氣得臉都紅了孩子氣極了。(1)(猴子逗孩子,水手們在一旁都笑起來,孩子“哭笑不得”,很尷尬)“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孩子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弄得孩子沒有辦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們又大笑起來,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他又拿猴子沒辦法,只能哭笑不得)(2)引導:猴子不怕孩子的嚇唬和喊叫,撕得更兇了。水手們笑得更歡了,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丟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這只可惡的猴子,奪回帽子,絕不能輕易便宜了它)(這時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很生氣,于是爬上桅桿上去追猴子,想制服它)(3)引導:體會孩子“氣極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桿頂端橫木的原因。3.水手們三笑。小結:一笑猴放肆,二笑孩尷尬,三笑孩生氣,這樣推波助瀾使孩子身陷險境。(三)從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指導學生理解以下兩個句子。1.出示句子。(1)當時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現?抓住“嚇呆”一詞,從中感悟這些經歷過許多困難的水手已被眼前的情景(太危險的情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著,更深入感悟孩子處境的危險(從側面襯托出事態的嚴重)。從水手們的表情“全都嚇呆了”“有個人嚇得大叫了一聲”可以看出。(2)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命了。即使他走到橫木那頭拿到了帽子,也難以回轉身來。(孩子會不會失足?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難以回轉身來?孩子有可能會失足,他就會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講,即使不失足,也難以回轉身來,桅桿太高、太險)從文中“橫木的一頭離桅桿一米多”“搖搖晃晃”“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命了。即使他走到橫木那頭拿到了帽子,也難以回轉身來”“兩條腿不由得發起抖來”等詞句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2.(1)引導: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孩子處境的危險嗎?(萬分危急、千鈞一發、危在旦夕)(2)教師指導朗讀:讀出孩子的氣憤及他處境的危險。用什么樣的語氣讀更能夠表現出孩子的處境危險呢?引導:語速再快一點,聲調稍高一些,突出重點詞語。三、品讀“跳”。1.“正在這時候”指什么時候?這句話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這時是千鈞一發的緊急關頭,這句話是個過渡句,上文講孩子處境危險,下文講船長出來果斷處理)2.面對這樣危險的情景,船長孩子的父親是怎樣做的呢?自讀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看一看船長是怎樣做的。請同學們再把這幾個自然段讀一讀,想一想:船長為什么要用槍瞄準孩子,命令他向海里跳?(這時,救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跳水了,孩子難以回轉身來,摔下來就沒有命了。船長擔心孩子,當機立斷,所以一再提到“開槍”)3.看到這樣危險的情景,你會怎樣做呢?你想用什么辦法救孩子?(讓學生各抒己見)(讓水手撐開海綿墊或床上被褥在下面接著,找直升飛機,讓水手爬上桅桿救孩子可是時間不等人,孩子隨時都有生命危險)4.想一想:在那個危急的時刻,為什么船長的辦法是最好的?這是一位什么樣的船長?(這是一位機智、勇敢、果斷的船長)你能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嗎?5.此時此刻,你想對船長的兒子說些什么?(你為了一頂帽子,差點兒失足跌到甲板上,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過沒有,萬一失足,你會給親人、朋友帶來多么大的痛苦。你為了贏回一點兒面子,險些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四、總結全文。1.“跳水”這篇文章使你受到了什么啟發?課文給予人們的啟迪是多方面的。作者本意是贊揚船長在緊急關頭沉著鎮定、機智果斷的品質;還可以從孩子過于生氣激動而失去冷靜,因而陷入險境的角度受到啟發:遇事要冷靜;讀者還可以從水手們的起哄促使孩子陷入險境中得到啟發:開玩笑要有分寸,不要太過分。2.教師總結:槍口下的跳水,是應對幾乎無計可施的生命險情時一個父親的機智果斷、沉著冷靜的體現。船長的選擇源自他豐富的經驗、超人的智慧以及對孩子深切的愛,讓我們深刻地去理解父愛吧!另外,我們應該明白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無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注意安全,考慮后果,危急時刻要沉著冷靜,學會珍愛自己的生命。【板書設計】17跳水水手戲猴(起因)猴子逗孩(發展)孩子追猴、橫木遇險(高潮)跳水得救(結果)習作:神奇的探險之旅【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根據情境編故事,把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寫具體。過程與方法:學生交流、教師點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探險的興趣,培養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教學重點】能把探險的經過寫具體。【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對相關科學知識的儲備,包括關于熱帶雨林的知識、沙漠的知識、團隊探險的知識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能把探險的過程想象具體。【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誘發探險欲望。同學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探險的夢。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圓這個夢進行一次模擬探險。設計意圖:由學生心中的探險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了解習作的要求。1.學生讀第89頁的習作要求,說說這次習作的要求。2.學生匯報這次的習作要求。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寫具體,如果能把心情的變化寫出來就更好了。設計意圖:了解這次的習作要求,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三、想象探險的經歷。(小組交流)1.學生選擇最愿意合作的伙伴,組成探險隊。(教師提示:在探險過程中,老師會參與其中的一隊)2.場景:茫茫沙漠、熱帶雨林、海中荒島3.裝備:選擇恰當的探險工具。(1)探險,必須要帶上一些必備的工具。請各個探險小隊想一想,你們準備帶哪些工具去呢?為什么帶這些工具?(2)每隊確定自己認為最需要的三件工具。預設:第一件東西是煙幕彈。遇到野獸襲擊時,迷惑它們以掩護自己逃跑。第二件東西是指南針。因為在森林里,如果迷失了方向可以利用指南針來指引道路。第三件是壓縮食品。方便攜帶且可以充饑,而且能量足(師糾正:是熱量足)。4.再想象可能遇到的險情,并說明求生的方法。我們準備帶麻醉槍。遇到猛獸可以麻醉他們,使自己得以脫身。5.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開始探險之旅。6.提示習作方法:記錄探險片段記錄難忘時光最難忘的一個片段。友情提醒:A.你的經歷能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嗎?B.探險隊員們相互合作齊心協力了嗎?C.你所帶的探險工具都派上用場了嗎?設計意圖: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冒險、探險、歷險,無疑是其生命成長歷程中的一種本能的精神訴求。這種無中生有的虛擬情境,無疑對滿足學生強烈的冒險欲望提供了極佳的機遇。四、例文指導,鞏固提升。探 險 之 旅美麗的森林永遠是那么的迷人,里面永遠有著無窮無盡的奧秘。懷著對大自然的憧憬和對叢林歷險的向往,我們一家人決定到那美麗的森林去開始奇妙的探險之旅。開始的幾天,探險充滿了歡樂,野外的空氣清新,風景優美,各種各樣的植物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但是,到了第四天,因為所帶的飲用水不夠,所以我們只能去小溪邊打水,因為叢林太大,我和妹妹在打水的途中迷路了。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糟糕的事情,不巧的是手機還沒有信號。我焦急地對著周圍的樹大喊大叫,可是四周只有空蕩蕩的回音。我開始想到一些在電影里出現的怪物和那些恐怖的畫面。不過,很快,我提醒自己不要再胡思亂想了,那些根本不存在,我要堅強起來,我要鎮定起來,找到大路。我開始仔細回想在網上查找到的資料:只要找到小溪,沿著溪水就可以找到大路。我現在要先確定方向。我把一根火柴大小的木棍立在地上,再把手表放在地面上,讓表的短針與木棒重合,六點鐘方向就是北方。走了一陣又一陣,一路上,我和妹妹走走停停,妹妹問我會不會再也見不到疼愛我們的爸爸媽媽了,我連忙安慰妹妹說我們很快就會找到大路的。雖然那樣說,但是我的心里還是有些害怕。森林空氣潮濕,我們走了許久,天漸漸暗了下來。寒意襲來,我倆不得不生火取暖了,爸爸媽媽看見火光,也就發現了我們。通過這次經歷,我學會了在險境中要保持鎮定,我戰勝了自己,最終帶著妹妹脫離了險境。設計意圖:結合例文,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習作要求,以達到鞏固要點的目的。五、動筆記錄,描述探險之旅。1.激發寫作興趣:雖然這次探險是虛擬的,但也是獨一無二的,這些經歷對大家來說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如果我們將它記錄下來,那么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將會覺得非常有意思。下面,就請同學們拿起筆,記下探險過程中那難忘的場景吧。2.學生習作。第二課時【課時目標】學生修改作文;培養學生的探險精神。【教學過程】一、出示優秀作文。1.說說這次作文的習作要求。2.教師讀優秀作文,說說其優點,為什么會吸引人。二、出示有問題的作文。1.教師讀作文,說說該如何修改。2.教師指導:探險工具用得怎樣?險境中如何求生?三、小組修改作文。四、學生自己修改作文。【板書設計】神奇的探險之旅遇到的困境探險工具的使用求生的方法語 文 園 地【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2.了解古代與現在詞語意思的統一。3.抓住文章中描寫時間的句子,體會其對文章所起到的表達效果。4.學習葉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5.積累文學常識。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教師點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時間的描寫對文章的表達效果。【教學重點】1.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2.了解古代與現在詞語意思的統一。3.學習葉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4.積累文學常識。【教學難點】體會時間的描寫對文章起到的表達效果。【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交流平臺。1.這一單元的主題是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田忌賽馬,孫臏是如何制定計策的?從中可以看出孫臏是一個什么樣的人?3.跳水一文中船長采用了什么方法救孩子?可見船長鎮定果敢,機智過人。設計意圖:根據課文內容分析、體會文章中人物不同的思維過程。二、詞句段運用。(一)讀下面的詞語,注意加點的字,說說你有什么發現。1.學生首先讀讀這些詞語。吾盾之堅堅固弗能應應答道旁李道路溺而不返返回冀復得兔重復守株待兔守候2.學生再讀,說說有什么發現。現代文中的這些字和古文中的這些字的意思一樣。設計意圖:古今對照,讓學生了解古今意義的統一。(二)讀一讀,注意加點的部分,說一說自己類似的體驗,再選擇一種體驗寫一寫。1.學生讀讀這兩段話,從加點的部分,你發現了什么?2.第一段中的句子是說時間漫長:四十秒鐘(時間很短暫),但大家已經覺得很長了,體現了當時形勢的危急,人們心情的急切。3.第二段中的句子是說時間流漸之快: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說明時間很長),但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4.小組交流:選擇一種體驗寫一寫。設計意圖:學生對時間有不同的體會,表達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三)具體說說葉圣陶為什么這樣修改作文。1.葉圣陶簡介:中國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傾注了畢生的精力。2.作文修改主要抓住下面幾個方面:(1)把用詞不準確的地方改準確。(2)把不通順的句子改通順。(3)把長句改成短句。(4)刪去重復啰唆的詞句。(5)增添一些詞句,使表達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錯別字和使用不當的標點符號。3.今天我們學習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以后我們就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來修改我們自己的作文了。設計意圖: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讓學生學以致用。三、日積月累。1.先讀一讀,正音。2.學生交流這些短語的大致意思。3.學生匯報,教師點撥。豆蔻花在開放的時候,非常的豐滿,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15歲的女子行及笄之禮,表示成年;20歲的男子行弱冠之禮,表示成人;30歲時,能立身處世;40歲時,可以免于迷惑; 60歲時,人進入花甲之年;能活到70歲,自古以來十分稀少。100歲,是期頤,人到了100歲就需要保養、修養身體了。4.學生再次互相交流。5.學生再讀,試著背誦。設計意圖:學生積累有關文學常識的句子,養成積累的好習慣。【板書設計】語 文 園 地(一)交流平臺: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二)詞句段運用。古今意思的統一;對時間的不同表達;修改作文的方法。(三)日積月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