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docx
第四單元單元初步感知授課提要課時9古詩三首從軍行融情于景,表現了遠征將士的愛國之心。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融情于景,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現了詩人無比喜悅及強烈的愛國之情。310青山處處埋忠骨本文主要講了毛主席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毛主席驚悉這個噩耗后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毛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懷和偉大的胸懷。211軍神本文主要講述了劉伯承到一家外國診所做眼部手術,拒絕使用麻醉劑,為他做手術的外國醫生沃克稱他為“軍神”的故事, 贊揚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嚴酷的革命斗爭中表現出來的鋼鐵般的意志。212*清貧本文是革命傳統名篇,主要寫了方志敏身為我黨領導人卻一生清貧,被捕時身無分文的故事。1習作:他____了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表現人物的內心。2語文園地交流平臺: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詞句段運用:讀句子,體會人物的內心,體會寫人物與平時不同表現的表達效果,并照樣子寫一寫。書寫提示:標題和作者要寫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日積月累:朗讀、背誦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和唐代詩人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1教法與學法本單元的訓練要素有:(1)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2)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表現人物的內心。有三篇精讀課文、一篇略讀課文。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去分析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從中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質。授課方法探究9古詩三首了解古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場景,感受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10青山處處埋忠骨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他的內心世界。11軍神讓學生自主找出文章中對劉伯承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語句,體會人物的內心。正面描寫:抓住人物神態、情緒變化的主線,讀懂描寫劉伯承的重點語句,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側面描寫:感悟文中著重寫沃克醫生的神態、情緒的變化來襯托劉伯承堅強意志的寫作方法。12*清貧在自主探究中學習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形象,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貧、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教學過程典案9古 詩 三 首【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過程與方法:能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情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遠征將士的愛國之心,破敵之志。【教學重點】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教學難點】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窘虒W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從軍行【課時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從軍行,背誦從軍行,理解詩句的意思及表達的思想感情?!窘虒W過程】一、知詩人,解詩題。1.直接揭題,介紹邊塞詩。告訴學生“邊塞”指“邊關”“邊界”,邊塞詩就是描寫邊疆軍事生活的詩。有的展示雄偉蒼茫的邊塞風光和戰爭場面,有的表現將士們英勇無畏,許身報國的英雄氣概。2.解釋“從軍行”?!皬能娦小奔礃犯?,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3.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尤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設計意圖:從介紹邊塞詩入手導入新課是為了讓學生對這類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傮w感知邊塞詩的風格除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在品讀從軍行時能更快地融入此詩特有的情境。二、品詩句,明詩意。1.初讀,讀準字音。2.再讀,整體感知。(1)指名讀,教師讀,齊讀。(2)通過朗讀,你們能不能感受到詩人在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3.研讀,讀懂詩意。(1)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注釋,帶著自己對這首詩的初步感知,把詩讀懂。(2)指名談對詩句的理解。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設計意圖: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領悟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詩初步讀懂是前提,此環節給了學生充分自主的學習時間,感悟理解詩的內容,初步體會詩的情感。此環節還注重了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最后大家將自讀自悟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逐步置身于古詩的意境當中,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了準備。三、想意境,悟詩情。1.“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1)指名讀,說說寫了哪些景物,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青海、長云、雪山、孤城、玉門關,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邊塞環境惡劣,守邊戰士戍邊之苦。)(2)透過這兩句詩,教師隨手將“暗”“孤”加上點,透過“暗”“孤”,你的腦海中有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這樣的畫面讓你的腦海中又涌現出哪些詞?(3)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品讀此句,讀出沉重壓抑之感?!肮鲁恰薄斑b望”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讀出孤寂的語氣。(4)假如你是那個遙望玉門關的戰士,你心中會想些什么?(5)過渡語:環境這樣惡劣,鄉情這樣深切,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2.“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你從這兩句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1)“黃沙”“百戰”“穿金甲”分別說明了什么?“黃沙”形象地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征,“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戰斗時間之長。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的險惡,戰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斗的英雄形象。品讀第三句,讀出低深、憂郁的語氣。(2)指導朗讀:盡管金甲磨穿了,但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沒有被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安黄茦翘m終不還”,就是將士們豪壯的誓言。齊讀末句,讀出激昂、堅定的語氣。3.感受此詩的藝術技巧。(1)一、二句的景物描寫對表現邊疆將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小結: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的高度統一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一個突出特點。4.配樂朗誦,背誦。設計意圖:古詩的用詞極其精妙,所以這個環節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在反復誦讀中走進詩的畫面,從而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營造氛圍,讓學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誦讀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與詩境融為一體,并自然而然地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四、拓展延伸。1.你還知道哪些邊塞詩?邊塞詩是唐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些雄渾開闊的邊塞詩讓我們透過歷史再次感受到了那些棄家入塞,許身報國的戰士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2.簡介其他的邊塞詩人,引導學生課下繼續收集資料,激發學生課外閱讀此類資料的興趣。設計意圖:本環節與新課開始時首尾呼應,以簡介邊塞詩開頭,以繼續了解邊塞詩結束,前后照應,并自然地把對古詩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為學生展示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這不僅是在豐富學生的積累,也希望學生在大量的搜集與閱讀中對邊塞詩有更多的了解,對詩中蘊含的愛國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景鍟O計】從軍行邊塞景物:青海、長云、雪山、孤城、玉門關戰斗之苦抒發感情: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決心之堅第二課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課時目標】理解詩的意思,邊讀邊想象古詩描寫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教學過程】一、直接導入,認識作者,理解詩題。1.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值得我們敬佩的詩人陸游。(板書:陸游)2.陸游簡介。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一生創作讀歌很多,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寫的一首詩。(教師板書詩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4.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詩題,注意朗讀節奏。5.題目意思:在這秋風習習的清晨,詩人有心事,他輾轉反側睡不著,起床走出籬門,迎著涼風,寫下了這首詩。設計意圖:理解題目,針對課題質疑,設置懸念,走入文本的學習。二、讀通全詩,初悟詩語形象美。1.下面請同學們讀讀這首詩,注意把字音讀準,如果能把詩的節奏和韻律也讀出來,就更好了。2.指多名學生讀。3.齊讀整首詩。設計意圖:只有讀準古詩,才能更好地學習古詩的意思。三、理解古詩意思。1.師:同學們,現在你知道在這漫漫長夜,詩人為什么睡不著了吧!他在想什么呢?2.學生根據注釋、聯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古詩意思。(先自學,再交流)3.學生匯報: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理解古詩意思,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四、品悟詩情。1.前兩句: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1)師:詩人筆下的黃河、華山是怎樣的呢?你是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的?生自由讀前兩句詩,邊讀邊想。(2)指名學生說黃河、華山給自己的感受,分別是從哪些詞中感受到的?(三萬里、五千仞、上摩天)講解:“摩”,說說在哪些地方見過這個字,講解“摩”的字義,擴詞。(3)師:想想黃河真的是三萬里那么長,華山真的是五千仞那么高嗎?這里詩人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呢?(生回答夸張)師:這是古詩中常見的寫法,是一種夸張的修辭手法,也是一種虛指,這種虛指方法的運用,讓黃河與華山的豪邁氣勢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誰能不慨嘆這河山的壯美呢!(板書:壯美河山)讓我們再讀一讀這兩句,讀出心中的贊美,讀出黃河和華山的氣勢。(4)學生多次讀,指導學生讀出氣勢。(5)我們一起看一看這奔騰不息的黃河,巍峨高聳的華山,看完以后說說你的感受。(播放一組畫面)(6)學生匯報,帶著你的感受再來讀前兩句詩。設計意圖:抓住“三萬里”“五千仞”“上摩天”體會祖國的壯麗河山。2.后兩句: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1)出示時代背景:公元1126年,當時陸游只有2歲,金兵南下,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汴州被占,北宋從此滅亡??低踮w構躲過這場劫難,逃到了杭州,建立小朝廷,稱為南宋。趙構軟弱無能,不肯收復中原,不顧中原百姓的苦難生活,只顧每天飲酒作樂。(2)師:陸游2歲時,奔騰的黃河,巍峨的華山大片的中原領土淪陷敵手(板書:淪陷),陸游68歲時寫下了這首詩。當你了解了這段歷史,你覺得南宋的統治者會去收復這壯麗河山嗎?(不會!)師:現在當你再讀到這兩句詩的時候,心里有什么感想?生:很悲憤,祖國的山河被金兵侵占了,而當權者卻不思收復。(3)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詩人為什么要寫黃河、華山了吧?詩人是在借景抒情,借景物抒發了自己的憂國情懷。(板書:憂國)(4)師:詩人想到了祖國的山河,還想到了誰?生:遺民。師:遺民是指在金統治地區的原宋朝百姓。(5)北宋的遺民在流淚這一滴滴的淚是怎樣的淚啊?(板書:淚)生:是失去親人、失去家園、失去祖國的淚,是不甘心任人宰割的淚。師:這一滴滴淚,怎不讓詩人陸游為遺民的命運擔憂!(板書:憂民)(6)同學們,此時不僅是遺民在流淚,詩人在流淚,我們的心也在流淚,請再讀: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7)總結:黃河向大海悲泣,華山向蒼天哭訴,遺民在向南宋朝廷軍隊哭訴。請再讀古詩。設計意圖:補充資料,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五、升華情感,拓展閱讀。1.師:是呀,山河在望,詩人在望,老百姓在望,他們多么希望南宋的軍隊能來解救他們呀!可一年過去了生讀:南望王師又一年!(板書:望)2.“又”說明了什么?生:不止一年,一年又一年,一直在苦苦盼望著。(板書:又一年)3.補充資料:陸游53歲作關山月;61歲作書憤;67歲作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68歲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85歲作絕筆詩示兒,你能從這些具體數字中感受到什么呢?(陸游一生都在關注著國家的命運,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4.整整一輩子的盼望,你看出詩人有一顆怎樣的心?生:憂國憂民之心!5.師:說得真好,秋夜漫漫,詩人站在籬門外,想起國家,想起人民,他心中感慨萬分,他怎么睡得著呢?6.有感情地誦讀全詩。設計意圖:補充作者寫的其他古詩,進一步感受作者是愛國詩人,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古詩閱讀量?!景鍟O計】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憂國憂民壯麗河山遺民淪陷淚、望(又一年)第三課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課時目標】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之情?!窘虒W過程】一、導入新課。1.師: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在中國文壇上占據重要地位的偉大詩人(課件出示:杜甫畫像),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杜甫)2.簡介作者: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筆下都有真實的反映,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藝術成就很高,對后世影響很大。3.你知道關于杜甫的哪些古詩?學生背誦學過的古詩,如:絕句江畔獨步尋花春夜喜雨。4.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5.解詩題:(1)杜甫聽說了唐朝的軍隊收復了河南河北。(2)那“河南河北”指的是什么?(其實“河”在古代專指黃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地區)(3)誰來完整地說說詩題的意思?(杜甫聽到了唐朝軍隊收復了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地區的消息)6.簡介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亂的叛軍頭子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當時詩人在梓州(現在的四川省三臺縣),聽到勝利的消息后,寫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就是最興奮的時候寫下的詩。安史之亂爆發于河北省,叛軍一路南下,攻陷了洛陽。洛陽四面數百里州縣皆成廢墟,出現了千里人煙斷絕的慘景。無數受苦受難的百姓背井離鄉,逃離了家園。杜甫隨著逃難的人群離開了他的故鄉,一路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四川。 “安史之亂”是唐朝的不幸,但對于唐詩的創作卻是一個大幸。因為這七年多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經歷,也是他寫進詩歌的重要內容。這一期間的詩,雖也有關于個人窮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是描述百姓的苦難。用心讀,相信你會有所收獲的。設計意圖:開頭介紹作者,并及時介紹背景資料,給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做了鋪墊。二、讀準古詩,理解詩意。1.多種形式朗讀古詩。要求:前兩遍聲音略低,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三遍放聲朗讀,讀出詩的韻律來。(生自由讀,然后指名讀,師示范讀,齊讀)2.你們能憑借文中注釋理解詩意嗎?哪些詞語在理解上還有困難呢?難點預設:地名,以及古今異義的詞。(1)如“劍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薊北”:泛指唐朝薊州北部地區,當時是叛軍盤踞的地方。“巴峽”:白水段的江峽,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稱巴峽,又稱巴江?!跋尻枴保涸诤笔?。從襄陽到洛陽,要改走陸路,所以用“向”字。(2)古今異義的詞。涕淚:眼淚。卻看:回頭看。妻子:妻子和孩子。青春:指春天。3.小組交流詩意,教師點撥詩意。劍外忽然間傳揚著收復薊北的消息,剛剛聽到這個喜訊,涕淚就灑滿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里還有一絲的憂愁,胡亂地卷起詩書,高興得簡直要發狂。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還要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故鄉洛陽。設計意圖:讓學生自讀自悟古詩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三、感悟詩情。1.理解了詩意,詩中有個詞最能反映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后的心情?你知道嗎?(喜欲狂)2.“喜”到什么程度?杜甫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時候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3.從這首詩的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用波浪線畫出來。(學生交流)4.學生匯報。(1)“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鳖A設:這是喜悅的淚,一切苦難終于像噩夢一樣過去了,他終于可以重返故鄉了,他喜極而泣。師:真是悲喜交加。(板書:悲喜交加)(2)他“漫卷詩書”,胡亂地將書籍一卷,再也無心伏案讀書了。師述:杜甫曾經寫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個這么愛讀書的人現在竟無心讀書了,這是多么反常的舉動呀。從他這種反常的表現,我感受到了詩人的“喜欲狂”。(板書:欣喜若狂)(3)從“放歌、縱酒”中,也可以看出杜甫的“喜欲狂”。師:杜甫當時已經52歲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既要盡情歌唱,還要開懷暢飲,真是“喜欲狂”呀!(板書:放歌縱酒)(4)杜甫還想象了具體的還鄉路線:“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倍鸥Ψ路鹩X得,他已經很快地乘船從巴峽出發,穿越巫峽,馬上便到了襄陽,旋即又奔向洛陽。老師補充資料:師:你們知道杜甫當時在哪兒?現實與狂想之間的距離是多大呀,現實是路途遙遠而在狂想中那么快就到家了,真是“喜欲狂”啊。從這里可以看出洛陽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他真是歸心似箭啊!(板書:歸心似箭)(5)我還從“青春作伴好還鄉”中感受到了詩人的“喜欲狂”。旅途有宜人的景色伴隨,那么快那么順暢就可以返回故鄉,想到這里,杜甫又怎能不“喜欲狂”呢?5.同學們找到的這些詩句,都充分地體現了詩人的“喜欲狂”,這時不僅僅是杜甫特別的開心,還有誰也一掃愁容,喜氣洋洋呢?預設:他的夫人和孩子也處在極度的興奮之中。6.在這個春天,杜甫即將結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鄉。讓我們試著把這種“喜欲狂”的感受通過我們的朗讀表達出來,讀出詩歌的韻味。設計意圖:抓住“喜欲狂”三個字,抓住課文中的句子、詞語,體會作者思念家鄉、極度興奮的心情。四、拓展延伸。1.杜甫只是因為自己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重返故鄉而喜嗎?師補充資料: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2.從這些詩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喜欲狂”是為誰而喜為誰而狂?預設1:他為戰爭結束了,官軍收復了河南河北而喜。預設2:他為老百姓終于可以過上安定的生活而喜。3.他為戰亂平息,祖國重歸統一而喜;他為老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終于可以安居樂業而喜。這“喜欲狂”里,包含著他濃濃的愛國之情。(板書:愛國)4.總結:杜甫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他始終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這位偉大的詩人,一生寫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詩,被人尊稱為“詩圣”。最后讓我們全體起立背誦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學生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設計意圖:通過拓展,使學生深入體會杜甫的愛國情懷,并引導學生背誦。【板書設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喜若狂悲喜交加欣喜若狂放歌縱酒歸心似箭愛國10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會認9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會寫13個詞語。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過程與方法:自學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到毛主席喪子之后極度悲傷的心情以及常人難有的情懷?!窘虒W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情感。【教學難點】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教學準備】1.搜集有關毛主席的資料。2.查閱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3.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學習本課的生字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悟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達感情的方法?!窘虒W過程】一、導入新課。1.同學們,你們知道毛主席嗎?你對毛主席了解多少呢?2.是啊,毛主席在我們心中是一代偉人,但他也是普通的人。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走近毛主席普通人的情感世界。3.板書課題:青山處處埋忠骨。齊讀課題4.“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是兩句古詩,出自清代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之一。忠骨:忠臣的遺骨。馬革裹尸:用戰馬的皮把尸體包裹起來。誰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5.文中“青山處處埋忠骨”指的是誰?(毛岸英)6.課件出示毛岸英簡介。7.課件出示,簡介抗美援朝的背景。設計意圖:及時補充資料為學生學習語文拓寬了學習的平臺。二、整體感知。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2.教師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教師出示詞語:擬定奔赴躊躇黯然詞語理解:躊躇:猶豫。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緒低落的樣子。3.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光榮犧牲,毛主席內心極度痛苦和其對毛岸英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設計意圖:課前預習的交流為學生搭建了展示的平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三、感悟“悲痛”,領略慈父情懷。出示自學提示(一):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犧牲后是什么心情?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學生自學、批注、交流)1.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點評引導。預設一:從見到這封電報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次。(動作描寫)預設二:當年,地下黨的同志們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邊。后來岸英去蘇聯留學,回國后毛主席又親自把愛子送到農村鍛煉。那一次次的分離,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邊來了嗎?這次怎么會(心理描寫)(1)課件出示補充資料,請學生讀資料,說說從資料中讀懂了什么。(補充資料:毛岸英生平)幼年喪母,毛岸英的童年歷經磨難,與父親聚少離多;想起毛岸英曲折的童年,想起父子聚少離多的日子,作為一個父親,毛主席心中有愧(2)“這次怎么會”請學生嘗試補充省略號省略的內容。(體會毛主席痛失愛子、悲痛欲絕的心情)預設三:“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語言、動作描寫)2.學法小結:剛才,我們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深切地體會到了毛主席失去愛子時悲痛欲絕的心情。讀到這兒,你對毛主席有了什么新的認識呢?(毛主席也和普通人一樣,也有喪子之痛,他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他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慈父的情懷。下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地學習。)第二課時【課時目標】引導學生自學交流,抓住描寫毛主席神態、語言、動作的句子體會毛主席喪子后極度悲傷的心情和常人難有的寬廣胸懷。【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2.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深切地體會毛主席失去愛子時悲痛欲絕的心情。那么關于毛岸英的尸體,毛主席又是如何抉擇的呢?現在我們來學習第二部分。設計意圖: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學習方法,快速走進文本。二、品味“抉擇”,謳歌偉人胸襟。1.出示自學提示(二):默讀課文第二部分,用橫線畫出文中對毛主席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的句子,把令你感動或印象最深的部分多讀幾遍。聯系上下文,結合關鍵詞句, 批注自己的閱讀體會。(學生自學,批注,然后小組交流)2.明曉:兩份電報,兩種選擇。3.毛主席想把毛岸英的遺體運回國嗎?文章的哪一句話最能體現毛主席的這種愿望?交流以后出示:“兒子活著不能相見,就讓我見見遺骨吧!”從毛主席的心理活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表現出毛主席的悲痛。4.毛主席要把毛岸英的遺體運回國嗎?“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睆闹懈形蛑飨┐蟮男貞?5.反復對比讀,感受思想斗爭的激烈?!皟鹤踊钪荒芟嘁?,就讓我見見遺骨吧!”(心理描寫)“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語言描寫)(毛主席作為一國的領袖,國家的主席,他強忍著悲痛,一切從大局出發,理智地處理了自己的感情。)6.重點交流:秘書將電報記錄稿交毛主席簽字的一瞬間,毛主席下意識地躊躇了一會兒,那神情分明在說,難道岸英真的回不來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見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轉向窗外,右手指指寫字臺,示意秘書將電報記錄稿放在上面?!败P躇”是什么意思?毛主席既然已經做出了決定,為什么還會“躊躇”?7.第二天早上,秘書來到毛主席的臥室。毛主席已經出去了,簽過字的電報記錄稿放在了枕頭上,下面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1)說說詩句意思。(2)岸英已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即使長眠于異國他鄉又有何妨呢!(青山到處都埋葬著忠誠戰士的尸骨,又何必要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運回家鄉呢?)(3)領悟批示中的情感,有感情地引讀。8.小結:課文讀到這里,你對毛主席又有了怎樣新的認識呢?(他以國家大局為重,強忍悲痛,做出了將愛子葬于朝鮮的決定,表現了一代偉人的博大胸襟!)毛主席用他強大的意志力告訴我們:他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9.嘗試表達,積累運用。同學們,課文學習到這里,我們已經被毛主席的博大胸懷所感動,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補充資料:二十年后,毛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歷程。身邊的工作人員在整理毛主席遺物時意外發現平時對個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毛主席的衣櫥里有一疊疊得整整齊齊的衣物。那是兩件棉衣、一雙襪子、一頂軍帽和一條毛巾。原來這是毛岸英的遺物(2)文章沒有一處寫眼淚,最后卻寫道:“簽過字的電報記錄稿被放在了枕頭上,下面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課堂練筆:通過這句話,我們仿佛看到:這一夜,毛主席,仿佛聽到了他。老年喪子誰不悲痛!此時此刻,千言萬語,都變得蒼白無力,以這句話收筆,留給我們深深的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這樣的結尾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動作、語言、心理描寫來走進人物內心,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充分走進文本,感受毛主席的偉人情懷。三、小練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通過這句話,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你展開想象寫一個片段,抓住毛主席的動作、神態等,把那個不眠之夜的情境寫出來。四、結課。這篇課文,通過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描寫,使毛主席的形象在我們的心中更豐盈了。他是一個慈愛的父親,更是一個偉人。讓我們記住這個慈父的名字,他叫毛澤東;讓我們銘記這個偉人的名字,他叫毛澤東。五、課外拓展。向大家推薦一部電影毛澤東的故事和一本書毛岸英在朝鮮戰場。設計意圖:語文與生活的接軌讓學生體會語文在生活中的體現,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景鍟O計】10.青山處處埋忠骨悲痛眷戀慈愛的父親 躊躇淚水胸懷寬大的領袖描寫方法:神態、語言、動作、心理11軍神【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1.會認5個生字,會寫15個生字,會寫16個詞語。2.通過精讀,理解沃克醫生稱劉伯承為“軍神”的原因。3.抓住描寫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的語句,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4.分角色朗讀課文。過程與方法:抓住描寫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的語句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劉伯承鋼鐵般的堅強意志,要學習他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教學重點】抓住描寫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的語句,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窘虒W難點】感悟文中著重寫沃克醫生的神態變化來襯托劉伯承頑強意志的寫作方法?!窘虒W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2.抓住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質。【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通過以前的學習,你們知道哪些英雄人物?預設:學生可能想到:英勇的狼牙山五壯士、視死如歸的劉胡蘭2.他們雖為普通的戰士,但他們都具有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今天我們要了解的也是一名軍人的故事,他堪稱“軍神”。(板書:軍神)3.由課題你想到什么?誰是“軍神”,文中講了關于他的什么事?設計意圖:讓學生由課題質疑,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二、整體感知課文。1.出示自學提示。(1)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3)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求治(第110自然段)術前(第1115自然段)術中(第1617自然段)術后(第1826自然段)”來寫的。3.快速閱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劉伯承同志在重慶的一個德國人開設的診所里進行手術的時候,拒絕使用麻醉劑的故事。手術過程中他的驚人表現使沃克醫生稱贊他為“軍神”。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步理清文章脈絡,了解課文主要內容。三、正面描寫:悟“軍神”。1.沃克醫生是怎樣稱贊劉伯承同志的?“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堪稱軍神!”(生齊讀,師板書:男子漢鋼板)2.自學提示:請讀一讀手術中“軍神”的表現,看哪些地方是一般的軍人做不到的,而他做到了。(學生自由讀、匯報,談自己的體會)(1)病人平靜地回答:“沃克醫生,眼睛離腦子太近,我擔心施行麻醉會影響腦神經。而我,今后需要一個非常清醒的大腦!”從拒用麻藥的原因中感受劉伯承的堅強意志。劉伯承這樣的決定意味著什么?(他要忍受手術時的劇痛)作為將軍,他需要有一個清醒的大腦??墒谴丝?,他要為此付出的是常人難以承受的劇烈疼痛,請大家再讀這句話,感受軍神堅強的意志。從“平靜”一詞中體會軍神的意志。這種疼痛是常人難以忍受,也是難以想象的,可是劉伯承卻“平靜”地說出這番話,你從中感受到什么?他深思熟慮,為了革命的需要,早已作好了忍受劇痛的準備。這樣,學生就很容易體會到劉伯承的堅強意志,真不愧是真正的男子漢。自由讀一讀,讀出自己的感受來。(2)感悟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病人一聲不吭,他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床單,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來越使勁,嶄新的白床單居然被抓破了。(認真讀一讀這段話,說說你的體會)學生能夠找到“緊緊抓住”“抓破”的動作描寫,“汗如雨下”的神態描寫來體會。劇烈的疼痛使劉伯承汗如雨下,嶄新的白床單居然被抓破了,但他卻一聲不吭,這段話生動地描寫出了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教師引導:從“居然”這個詞你感受到了什么?(沒有想到白床單會被劉伯承抓破,同時也說明了手術中他所忍受的劇烈疼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想想劉伯承忍受的劇痛,你能用一個詞語形容嗎?(痛入骨髓、痛不欲生)請大家帶著這份感情齊讀這段話,邊讀邊想象手術時的畫面。3.從“數刀數”中感悟軍神的意志。病人臉色蒼白。他勉力一笑,說:“我一直在數你的刀數?!蔽挚酸t生嚇了一跳,不相信地問:“我割了多少刀?”“七十二刀?!?.利用視頻資料感悟軍神的意志。讓我們來看看這位英雄是怎樣與痛苦抗爭的!目睹了劉伯承忍受劇痛的一幕,你能說說你此時的心情嗎?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并對其產生敬仰之情。5.結合實際,感悟“軍神”。同學們,你們有過受傷的經歷嗎?(學生可能說膝蓋磕傷,割破手指)教師順勢補充資料:摘除眼球的手術要比我們割破手指疼上百倍,上千倍。而劉伯承在沒有使用麻醉劑的情況下,整整承受了七十二刀。(聯系下文體會)6.升華情感,誦讀沃克醫生的贊嘆。(1)沃克醫生驚呆了,大聲嚷道:“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堪稱軍神!”(2)所有傷痛摧不垮劉伯承,沃克醫生大聲嚷道(學生齊讀)(3)一切困難擊不倒劉伯承,沃克醫生大聲嚷道(學生齊讀)7.小結:從劉伯承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了他的意志非凡。我們在習作的時候,也可以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質。設計意圖:抓住能體現劉伯承鋼鐵般意志的重點句子,引導學生體會、朗讀。四、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從劉伯承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悟到了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下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學習。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從沃克醫生的語言、神態中感受“軍神”的鎮定和頑強的意志。2.贊美軍神、學習軍神。【教學過程】一、直奔中心,突破全文。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軍神,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說一說誰是軍神。2.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沃克醫生稱贊劉伯承的句子。3.沃克醫生驚呆了,大聲嚷道:“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堪稱軍神!”(出示課件)4.沃克醫生是帶著怎樣的感情說這句話的?(激動、贊美、敬佩)帶體會讀。5.上節課我們從劉伯承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其實,從沃克醫生的語言、神態中也能感受到“軍神”剛強的意志。設計意圖: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由正面描寫軍神,順勢引導側面描寫軍神。二、側面描寫:從沃克醫生的語言、神態感受“軍神”的鎮定和其頑強的意志。1.自學提示: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沃克醫生神態變化的句子,想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先自學勾畫批注交流)2.學生匯報沃克醫生的神態變化:冷冷地愣住了、驚疑目光柔和下來生氣再一次愣住了驚呆了慈祥肅然起敬3.點撥重點句子。(1)沃克醫生站起身,熟練地解開病人右眼上的繃帶。他愣住了,藍色的眼睛里閃出一絲驚疑。理解“驚疑”。(驚訝疑惑)傷這么重,可劉伯承卻這么堅強,引導學生體會沃克驚疑的原因(劉伯承的傷勢很重,但他很堅強。)引入資料,了解傷勢來歷。劉伯承眼部受傷是在討伐袁世凱時在豐都之戰中了一槍,當時子彈射穿了他的顱骨,從右太陽穴射入,從右眼射出。很多人都以為他死了,他的好友甚至為他建了一座空墳,還立了墓碑,可是他竟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2)“你是軍人!”沃克醫生一針見血地說,“我當過軍醫。這么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這樣從容鎮定!”抓住詞語“從容鎮定”,初步感知軍神品質。在讀中體會軍神的“從容鎮定”。面對這樣重的傷勢,劉伯承卻如此從容鎮定,是多么了不起啊!請大家自由讀這段話來感受軍神的鎮定。(3)沃克醫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點兒口吃地說:“你,你能忍受嗎?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壞死的眼球,把爛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沃克醫生為什么再一次愣住了?學生會說出乎意料、驚訝。出乎意料的是什么?病人做手術會打麻醉劑,可是劉伯承的決定卻出乎沃克的意料。沃克醫生為什么“竟有點兒口吃”?(不僅有驚訝,還有點擔心。)結合他對劉伯承說的話談感受?!澳隳苋淌軉?”說明劉伯承在拒絕使用麻醉劑的情況下,必須忍受“摘除壞死的眼球,把爛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的劇烈疼痛。沃克醫生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也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事,他自然驚訝不已。指導學生朗讀。面對沃克醫生的疑問,劉伯承的回答只有簡單的四個字“試試看吧。”讀一讀,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可能說:早有準備、自信、勇敢等)此時此刻,沃克醫生心中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4)抓住沃克的動作和神態,感受“軍神”鋼鐵般的意志。手術臺上,一向從容鎮定的沃克醫生,這次雙手卻有些顫抖,他額上汗珠滾滾,護士幫他擦了一次又一次。從“一向從容鎮定”到“雙手卻有些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