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級下冊科學教案4.給動物建個“家”-教學設計.docx
給動物建個“家”教學設計【教材簡析】要進一步觀察蝸牛的生活習性,就需要飼養蝸牛,給蝸牛營造一個棲息地。本課以蝸牛生存需要為暗線,指向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理解。聚焦、研討、設計、制造蝸牛的棲息地,觀察蝸牛在 “家”中的生活情況,觀察蝸牛吃食物,發現蝸牛更多的秘密。通過以上活動,使學生認識動物的生存需求,體會動物與環境的關系,同時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和親近小動物的情感。【學生分析】經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蝸牛的身體構造、運動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產生了飼養蝸牛的想法。那么飼養蝸牛,需要準備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蝸牛怎么生活,這些問題會在學生的腦海里迅速出現。但由于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他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是比較粗淺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正向遷移、集體梳理,串聯起對蝸牛的整體認識。材料準備和飼養活動一定要取得家長的支持,教師可以通過家長信等形式把要求傳遞給家長,尋求家長的配合和協助。可以通過班級微信群、QQ群、班級博客等平臺,引導學生及時交流飼養的過程,引發學生長時間地關注,增強學生觀察動物的動力。【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蝸牛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2蝸牛喜歡吃菜葉等食物,靠齒舌吃食物。科學探究目標1嘗試用集體的智慧不斷修正方案給蝸牛建一個“家”。2觀察蝸牛的生活習性,特別是它是如何進食的。科學態度目標1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2體會計劃的重要性和集體智慧的力量。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意識到環境對小動物生活的重要性。【器材準備】學生:幾只饑餓的蝸牛、菜葉、透明盒子、學生活動手冊等。教師:蝸牛、微視頻、課件等。【教學過程】一、聚焦1出示鳥窩、蜂巢、狗窩等圖片。2蝸牛的家是什么樣的呢?教師收集學生飼養蝸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3投影展示同學們飼養蝸牛的圖片、文字情況。說一說:在給蝸牛建“家”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蝸牛對環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應該放在怎樣的環境中,蝸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處理,如何防止蝸牛爬出去等。4問題研討。(1)你們的蝸牛飼養在哪里?你們給蝸牛喂了哪些食物?你們還為蝸牛做了什么?學生回答問題。(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回答有哪些經驗值得推廣,哪些地方需要改進?(3)想一想,要讓蝸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蝸牛的“家”應該是什么樣的?5教師將學生們的回答匯總成班級記錄單。(1)能讓蝸牛四處爬行的空間。(2)有它們愛吃的食物。(3)要保持潮濕。(4)能讓蝸牛生活又不讓它爬出去。6讓學生把蝸牛的“家”畫下來。二、探索1觀察蝸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葉等食物,觀察蝸牛是怎樣進食的。2提醒學生需要安靜細致地觀察,如果蝸牛距離菜葉有一段距離,還要提醒學生把蝸牛輕輕地放在菜葉上。3給學生一段時間,他們會有新的、有趣的發現,例如蝸牛吃食物時嘴巴和觸角的動作,菜葉上留下了爬過的痕跡、吃過的痕跡等等。4小組活動,把蝸牛進食的情況用圖示記錄下來。三、研討1蝸牛生活需要什么?2我們還有哪些有趣的發現?【板書設計】給動物建個“家”蝸牛的“家”(班級記錄單)日期:能讓蝸牛四處爬有吃的東西要保持潮濕防止它爬出來【活動手冊使用】本課學生活動手冊的內容是“想一想并畫一個蝸牛的家”和拓展活動“引誘并觀察螞蟻”。用簡圖畫一個蝸牛的“家”的活動,這是設計方案的一種形式,適合一年級的學生。可以在學生充分討論,整合眾多學生想法,完成班級記錄單后進行。也可以在討論之前,先讓學生畫一畫自己之前尋訪過的蝸牛、觀察過的蝸牛,思考蝸牛需要怎樣的生活環境,然后全班達成初步共識,為后續動手操作提供參考。具體可根據本班學生簡圖記錄的能力水平,視情況而定。拓展活動是用蔗糖引誘螞蟻,觀察螞蟻并跟著螞蟻找到它的“家”,這是觀察蝸牛方法的遷移運用。螞蟻同樣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會活動、需要食物、需要棲息場所、需要適宜的生活環境等,同樣指向對生物的理解。如果使用該教材的地區由于氣候、地理環境等因素無法尋找到蝸牛,那么課堂中觀察螞蟻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需要教師對教學的環節和學生記錄的內容稍作調整。5
- 關 鍵 詞:
- 教科版 一年級 下冊 科學教案 動物 教學 設計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