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七年級下冊第4章地球與宇宙第5節日食和月食教案新版浙教版20200222268.doc
3.5日食和月食課題3.5日食和月食時間教學目標1.了解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過程和類型。2.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差異,認識日食和月食是很普通的天文現象。3.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學重點通過實驗觀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日食和月食的區別教學難點通過實驗觀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日食和月食的區別教學準備日食和月食的圖片、學生自制的大圓和小圓;這里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比看課件來的更好教 學 活動調控復習引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獲得了哪些知識?展示月食的圖片月食也是一種常見的天文現象,月食是怎樣發生的?是否想許多人想象的“天狗吃了月亮”?今天我們繼續來了解月食現象。講述: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變暗現象的時間可長達一個多小時(日食:幾分鐘)。由于地球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發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古銅色”。(日食:可以看到外面的日冕)月食是怎樣發生的?你能根據日食形成的原因,推想月食是怎么形成的?演示實驗:取大小兩個球,把兩個球和燈置于同一直線上,把小球繞另一球做基本水平的圓周運動,并使小球部分或全部穿過大球的陰影區,觀察小球穿過陰影區時發生的現象,并記錄下小球光亮部分形狀的變化,要求學生畫在書上空白的圓圈里。引導學生從模擬實驗轉化到實際月食形成的過程。討論月食的成因月球本身不發光,由于地球遮蔽太陽光,在地球的背光一側形成長長的陰影區。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陰影區,并且三個星球正好或接近一條直線時,太陽光被地球遮擋,不能射到月球上,就產生了月食現象。總結總結月食形狀變化的規律。總結:月食始于東緣,結束與西緣。發生月食時,日、月、地三者之間處于怎樣的位置?那么,月食在農歷的哪一天可能發生呢,當天的月相如何?展示書上的月食形成示意圖。 3.月食的類型月全食(本影區)和月偏食(半影區)有無月環食?為什么?月食和月相有何異同點?月食和月相變化是不同的天文現象。但月食的形成同樣反應了日、月、地三者的聯系。討論1:月全食過程圖的順序是怎樣的?討論2:為什么月食不是每個月都會發生的?討論3:當發生月食或日食時,地球上能觀測到月食地區和能觀測到日食的地區有什么不同?三、日食和月食比較日地月三者位置關系地球上的可見范圍發生的時間地球上可以看見持續的時間先虧的方向類型看到的樣子日食日月地地月日部分地區初一新月幾分鐘先虧西三種旁邊有日冕月食日地月月地日半個地球以上十五滿月一個多小時先虧東二種暗弱的古銅色知道了什么是日食現象。日食的形成原理觀看。猜測及發表意見。學生討論。總結:可以想象到月球的左邊(東緣)先虧了。日 地 月十五、十六(望 滿月)觀看圖形地球的陰影區比月球要大得多,所以不可能產生月環食。學生歸納。學生討論。由于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平面與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有一個5o的左右的夾角,因此由于月食中的觀測對象月輪是自身隱沒在地球的陰影區中,所以,月食的見食區可達半個地球以上,而且所有觀測月食情況可以說完全一致。而日食發生時,日輪是被“他人”遮掩的。好比,劇場中,一個總在晃動的大個子(月球)擋住了其身后某一部分觀眾(地球上的觀測者)投自舞臺(太陽)的視線。日食見食區是一條狹窄的帶狀日食區。發生日食時,并不是地球上所有處于白晝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日食。日食發生時,在日全食見食區附近同時也發生日偏食現象。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板書設計】3.5日食和月食日食和月食比較日地月三者位置關系地球上的可見范圍發生的時間地球上可以看見持續的時間先虧的方向類型看到的樣子日食日月地地月日部分地區初一新月幾分鐘先虧西三種旁邊有日冕月食日地月月地日半個地球以上十五滿月一個多小時先虧東二種暗弱的古銅色教學反思同時也沒有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過程,而是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自己總結月食是如何產生的。月食形成的光直線傳播示意圖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強調了月球處于地球陰影區位置不同,產生的月食類型不同
- 關 鍵 詞:
- 初中 科學 年級 下冊 地球 宇宙 節日 月食 教案 新版 浙教版 20200222268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