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粵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觀察沙粒》教案.doc
粵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15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觀察沙粒單元2學科科學年級四學習目標科學知識1、通過觀察沙,獲得關于沙的一些知識;2、知道沙是由巖石逐漸變化而來的。科學探究1、 通過調查、采集沙,學習科學調查、取樣的方法;2、 通過利用放大鏡觀察沙,培養比較、分析的能力。科學態度1、 通過觀察沙的活動,培養認真、細心的科學態度;2、 通過了解由巖石到沙的漫長演變,進行“事物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科學自然觀教育。重點通過調查、采集沙,學習科學調查、取樣的方法。難點通過利用放大鏡觀察沙,培養比較、分析的能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 課前問答。1、 思考:沙子是怎樣形成的?(沙子是由巖石碎裂而形成的。)2、自然界中有哪些力量可以使巖石碎裂成沙子?(氣溫變化、水流沖擊、自然風化等)出示相應的圖片二、問題引入。1、出示情景圖,四個小朋友在河灘上玩耍,河灘是沙灘的情景,引出疑問:問題1:他們在干什么?(他們在河灘上玩堆沙的游戲。)問題2 :河灘上有什么?(河灘上有很多沙子。)問題3 :除了河灘上有沙子,還有哪里有沙子?我們已經知道沙子是由巖石演變而來的,那么沙子到底有怎樣的特征呢?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沙子。(板書課題:觀察沙粒)思考問題回答問題觀察情景圖思考問題回答問題通過回顧舊知,從而引入新知。通過情景圖中現象,讓同學們初步了解沙子的基本特點以及在哪里可以看到沙子。講授新課1、 活動一 哪里有沙1、思考:自然界中,你還在哪發現了沙子?(出示三幅圖片,河邊、沙丘和海邊)2、 任務:到有沙子的地方采集一些沙子帶回學校,進行觀察。3、 思考:在采集沙子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需要注意些什么?(1)外出采集沙子標本時,需要有成人的陪同,千萬不要單獨行動。(2)我們還需要提前準備好塑料袋或塑料瓶和小鏟子。(出示瓶子和鏟子的圖片)4、思考:從各處采集來的沙的顏色、粗細等是否都一樣?(出示三種類型的沙子)(1)我發現有的沙子很粗,有的沙子很細 。(2)我發現有的沙子的顏色是褐色,有的是棕色,有黃色的。5、交流討論。我的結論: 不同地方收集來在沙子,顏色、粗細、顆粒成分等都不同。2、 活動二 觀察河沙剛才我們已經了解到在各個地方找到沙子,那么我們現在再來了解一下河沙。1、思考:你知道河沙是怎樣形成的嗎?(出示河沙的圖片)2、河沙是石塊長期經河水反復沖刷、摩擦形成的。3、任務:觀察河沙和碎石。(出示河沙與碎石的圖片)。4、 思考:問題1: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觀察河沙和碎石?(顆粒大小、光滑程度、光澤度、顏色、透明度、硬度等方面。)問題2:如何進行觀察?(可以通過多種感官和借助放大鏡進行觀察。)問題3:觀察時要注意什么?(觀察時要注意安全,不要將沙子或碎石弄到眼睛里或割傷了手,同時要邊觀察邊記錄。)5、 交流與匯報:(1)河沙:顆粒細小、圓滑,摸上去光滑不扎手;每顆沙粒的成分單一,一般只有一個顏色。(2)碎石塊:顆粒較大,棱角尖銳,摸上去粗糙、扎手;很多碎石塊往往包含有多種顏色、光澤不同的顆粒。6、我的猜想:河沙是石塊在自然狀態下,長期經過河水反復沖刷、摩擦,逐漸碎裂、變小,最后形成了顆粒細小、成分簡單的顆粒。三、拓展提高 各式各樣的沙粒出示4幅相關圖片。采集觀察思考交流觀察交流得出結論觀察思考觀察比較交流匯報通過思考交流,讓學生知道采集前要提前做好計劃通過觀察交流,知道沙子的顏色和粗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通過觀察思考,了解了解河沙是怎樣形成的。通過觀察比較,了解河沙與碎石之間的異同。通過交流匯報,讓學生了解到沙由碎石逐漸變化而來,形成事物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科學自然觀。課堂小結1、 河邊、海邊和沙丘等地方都有沙。2、河沙是石塊長期經河水反復沖刷、摩擦形成的。板書觀察沙粒河邊 沙子 海邊沙丘河沙是石塊長期經河水反復沖刷、摩擦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