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全一冊教案(Word版113頁).doc
1.沁園春 雪【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理解、積累“妖嬈、風騷、紅裝素裹、一代天驕”等詞語。2感知詞中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路和全詞的主旨。過程與方法1聯系詞作的創作背景,創設情境,理解詞作的思想內容,揣摩雪景描寫的藝術特色。2品味凝練貼切的詩歌語言,領悟深層意蘊,培養欣賞詩詞的能力。3學習比較閱瀆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詞中贊美祖國山河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吟誦、品味詩歌。感悟、體察詞作的意蘊和情境。教學難點豐富想象,領略詞作的詩情畫意。認識詩人對歷代帝王的評論。【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新課導入北方冬天的雪,紛紛揚揚地飄落,它覆蓋著原野、山村、村莊、道路。漫天皆白,玉龍飛舞,引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詩興大發。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著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邊塞的岑參看來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麗,在陷身長安對戰況和親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來是“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的愁緒滿懷,在寫景如畫的王維看來是“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的閑靜那么,在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眼中,北國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沁園春雪!2、 自主預習1.背景資料沁園春 雪寫于1936年2月,當時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后,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同志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 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迅速在人民當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勝利的信心。2.知識鏈接詞,又稱長短句。一首的字數、句數、段數、韻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這就是詞譜,詞人依照詞譜填詞,詞譜的名稱叫詞牌,比如“沁園春”“虞美人”“水調歌頭”等。一首詞的一段稱為一“闋”。若詞有上下兩段,就稱為上、下闋。本課中,“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詞的題目。3.檢查預習(1)訂正字音莽莽(mng) 妖嬈(ro) 折腰(zh) 成吉思汗(hn) 稍遜風騷(xn) 分外(fn) 數風流人物(sh) 今朝(zho) 分別(fn) 數目(sh) 朝代(cho)(2)詞語釋義莽莽:形容原野遼闊,無邊無際。妖嬈:嬌艷美好。折腰:表示敬慕、傾倒的意思。風騷: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后來泛指文學,有時也用來指代文學才華,如:“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三、朗讀指導1.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2.指名學生朗讀,教師點評后,播放朗讀音頻。停頓與重音指導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3. 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四、合作探究(一)整體感知1.學生自讀課文,并思考:這首詞的上闕和下闋分別寫了什么?并結合朗讀音頻和自己的感受,說出你所體會到的情感? 答案示例:上闕描寫北國雪景,展現祖國山河的壯麗;下闋由祖國山河的壯麗引出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情感是高昂的、豪邁的。2.詞的上闕中哪些句子總寫北國雪景?答案示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總寫北國雪景,其中“北國風光”總領上片內容。3.作者以哪個字統領上闋后面的內容?都寫到了什么?答案示例:用“望”字統領上闋后面的內容,寫到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4.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從哪個詞可以看出?答案示例:虛景。“須”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5.“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承上啟下。 “江山如此多嬌”總結上闋寫景,“嬌”字表現女性美,與上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相照應;“引”字引出下面評古內容,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抱負。(二)研讀分析1.突破重難(1)“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但所見內容卻遠遠超過目光所及,這是為什么?淡淡你的感受。答案示例:“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偉大祖國的形象。詩人視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擴展,所見內容超過目光所及,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使人感受到作為革命領袖的詩人的豪邁意興。其中“望長城內外”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2)“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原都是靜物,卻寫它們“舞”和“馳”,為什么這樣寫?答案示例:“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和“馳”,用了化靜為動的寫法和比喻、擬人手法,形象地展現了群山起伏、丘陵綿延的壯觀景致,極富動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顯得生機勃勃、靈動活躍。“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化靜為動,有三方面因素:視覺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山丘連綿起伏,遠看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精神因素。作者意氣風發,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氣勃勃。時代因素。中國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中國人民正在奮起抗日,賦予群山、高原以頑強的性格,可以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教師點撥:化靜為動是將本來是靜止的景物加以刻畫,使之具有動態感,從而使作品富有生氣,充滿活力,情趣盎然。五、課堂小結這首詞的上闋先用“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總寫北國雪景,再由“望”字總領,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和偉大祖國形象的雄偉景觀,化靜為動,虛實結合,展現了祖國江山的廣闊博大。第二課時一、課前復習將詞的上闋分為三個層次,并寫出各層大意。答案示例:第一層(第1句)概括描寫北國的壯麗雪景。第二層(第2、3句)具體描寫北國風光。第三層(最后一句)寫雪后晴天的美麗景色。二、新課導入本首詞是一首詠雪詞,通過對上闋的學習,我們從作者對雪后北國風光的描繪中,看到了祖國的廣闊博大、奇偉雄渾,也感受到了作者的豪邁氣概。在下闋中,作者便由壯麗江山轉入到對歷代英雄的縱論,抒發自己的抱負。三、合作探究(一)研讀分析1.突破重難(1)作者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評價有區別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答案示例:有區別,“稍遜”“略輸”二詞表現作者對秦皇漢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評,而“只識”一詞則表現出對成吉思汗的一種近乎嘲諷了。(2)試品味“惜秦皇漢武”中“惜”字的豐富含義。答案示例:“惜”字定下批評的基調,意味豐富:“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而且是無數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們具有雄才大略,對歷史的發展有過巨大的影響;“惜”中有貶,委婉批評他們的不足,他們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的文學才華也欠缺;“惜”中寓志,蘊含后來居上的氣概,以及超越歷代英雄人物的自信。(3)作者認為誰才是真正的風流人物? 答案示例: “風流人物”指英俊的、杰出的、對一個時代有很大影響的人物,今朝的風流人物,是新時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偉大的抱負的人,應該是人民群眾,也應該是領導人民群眾進行斗爭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還應該是詩人的自況。這是詩人的自信和自勵,是他們決心登上歷史舞臺的威武雄壯的宣言。這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2.品味賞析(1)“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句創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答案示例:“千里”“萬里”互文見義,即千萬里冰封,千萬里雪飄,表現祖國幅員的廣大。也反映詩人視野的遼闊。總寫句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2)說說“惟余”“頓失”兩個詞語的表達效果。答案示例:兩詞分別照應前文的“雪飄”“冰封”。“惟余”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則寫出了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滔滔滾滾的雄壯氣勢。(3)這首詞表現了詞人自信豪邁的情懷,請從上、下兩闋中分別找出依據說明詞人是如何展示這份情懷的(可以從修辭、寫作手法、用詞、內容意象等任意角度去分析)。答案示例:修辭:夸張(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比喻(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對偶(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寫作手法:動靜結合(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對比(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欲抑先揚(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想象(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用詞:千里、萬里、望(寫出了視野的廣闊,體現了詩人豪邁的胸懷氣魄);舞、馳(化靜為動,寫出了雪景的壯美);競(意為競相爭勝,寫出了歷代英雄對祖國河山的傾倒,贊美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多嬌);惜、只。內容意象:冰封、雪飄、長城、大河、山、天公、紅妝素裹(通過大氣、壯觀的景象來抒發豪情,表達對祖國壯美山河的贊美);與“今朝”人物相比較的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表現了無產階級一定會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3.寫法探究這首詞是怎樣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相結合的?答案示例:上片寫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下片議論,由上片之景而產生感情,由有祖國的壯麗山河想到無數英雄為之傾倒,并對歷代英雄人物加以評說而寓情于議,蘊涵詩人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充滿自信的情懷,最后一句由評論落到贊揚,點明主題,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二)拓展延伸試就課文與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進行比較,思考:(1)兩首詩詞所寫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開始描繪的是一幅塞外將士所不堪忍受的冰天雪地的景色;餞別時更是”愁云慘淡”“風掣紅旗凍不翻”令人惆悵的景色。沁園春雪描寫的北國風景,生機勃勃,境界壯闊,氣勢雄偉。既描繪眼前冰封雪飄的壯麗景色。又通過想象,描寫雪停天晴。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絢麗多姿的景象。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岑參對塞北冰天雪地的奇寒,滿眼“愁云慘淡”,流露出怨悵之情,全詩顯示了詩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熱愛邊塞,戍守邊疆,希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因友人歸京牽動他的鄉土之思。其感情基調是低沉的。沁園春雪,詞人毛澤東登高望遠,欣賞北國風光,浮想聯翩。抒發了贊美祖國壯麗河山之情;詩人又聯想起祖國幾千年歷史,評點歷代英雄人物,氣雄萬古,抒發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凌云壯志和豪邁情懷。詩人岑參,他主動到邊塞從軍。希望在那里建功立業,但是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長期艱難的戍邊生活,在與朋友惜別時,不禁流露出無限惆悵之情。而毛澤東是無產階級革命家,以“解放天下”為己任,所以,詞里表達了空前宏偉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2)兩首詩詞相比,在藝術上有什么差異?答案示例:表現手法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雪為線索,記敘了戍邊將士的苦寒和送友返京的情景,寫景和敘事中隱含著深厚的感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沁園春雪先寫景,后抒情、議論,寫景是抒情和議論和墓礎,做到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用的是即景抒情的表現手法。語言表達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面對邊塞的冰天雪地,展開想象,用“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比喻手法,描繪出壯美的意境;用“狐裘不暖錦衾薄”的映襯手法,寫出了塞外的奇寒和戍邊將士不堪忍受的怨悵之情;用“風掣紅旗凍不翻”的夸張手法。描摹出塞外奇寒中的景物。沁園春雪,而對塞外的冰天雪地,詩人從眼前景寫起。然后展開想象,縱橫千萬里:用“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比喻、夸張手法,以動景寫靜景,描繪出祖國河山壯觀瑰麗的景象;用“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擬人、夸張手法。寫出了詩人的豪邁氣概;“須晴日”一句,語意雙關。更耐人尋味。教師點撥:詩詞的比較閱讀,可以從內容、主旨情感、風格、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方面突破。四、課堂小結沁園春 雪是一篇詠雪名篇,作者在詞中以宏偉的氣魄,生花的妙筆,將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抒發了其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比熱愛,表達了當今革命英雄空前偉大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5、 練習設計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六、板書設計北國壯麗雪景抒發熱愛之情概寫北國風光 熱愛祖國山河歌頌當代英雄上闋描寫 具體寫北國風光沁園春 雪想象雪后北國風光惜歷代帝王贊當今英雄承上啟下下闋議論 惜五位帝王文治不足頌今日風流人物2.我愛這土地【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過程與方法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把握詩歌主題。培養愛國情結【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理解關鍵詩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 象征的表現手法和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課程】一、導入新課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激情。(放映題目:我愛這土地,并解題)二、自主預習1.作者簡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華,現代文學家、詩人。1928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33年第一次用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章。1996年5月5日凌晨4時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歲。2.背景資料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3. 檢查預習(1)訂正字音嘶啞(s) 腐爛(f) 撕裂(s) 喉嚨(hu) 吹刮(gu) 洶涌 (yng)(2) 詞語釋義嘶啞:聲音沙啞。洶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滾。激怒:停止、停息。溫柔:溫和柔順。腐爛:有機體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壞。三、整體感知,合作探討1. 作者深愛著這土地,整首詩的感情應該怎樣表達出來呢?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朗讀(朗誦指導:要求聽準詞句的讀音,把握本詩深沉和悲愴的感情基調,注意節奏語速。 )2.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與全詩理解:詩歌首句中,詩人為什么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形容鳥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圓潤”等詞,能否換成這些詞?說說你的理由。答案示例:不能。在當時的背景下,中國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遭受苦難,鳥兒雖然力量弱小,聲音嘶啞,卻還在奮力歌唱,急于抒發自己對祖國的感情,同時表達了作者與祖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深情。3.本詩的意象有哪些?如何解讀這些意象?答案示例:本詩的意象有:鳥、土地、河流、風、黎明等。(1)“鳥”的形象:象征詩人,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雖然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但作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勢單的鳥兒,卻勇敢地護衛著生于斯長于斯的祖國,不但不會棄之而去,而且為它的解放加油吶喊;歌唱洶涌著“悲憤的”“河流”,吹刮著“激怒”的“風”,就是在為中國人民滿懷悲憤滿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而呼號的禮贊。(2)“土地”的形象: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一百多年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遭受了列強的入侵蹂躪(放映百年屈辱史圖片)。(3)“河流”“風”的形象: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放映史上英勇反抗的英雄圖片)(4)“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4.請總結“土地”的形象。答案示例:這是飽經列強凌辱的土地,這是永不氣餒堅決反抗的土地。它有著勇敢頑強的人民,它是一個不斷反抗不斷進取、永遠不會停止追求的民族,這又是一塊成熟偉大、有著美好未來的土地,它是我們的家園。5.分析“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內涵。答案示例:“我”生前要歌唱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這片土地。“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無保留地全部獻給這片土地。這是詩人在借這只喉嚨嘶啞的鳥,唱出對正在飽受苦難的祖國,最真摯最深沉最凝重的愛,唱出自己要為祖國獻身的決心。6.第二節詩中“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中的“淚水”包含了哪幾種情形?“常含淚水”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答案示例:被侵略悲傷、激怒的淚水;看到人民的反抗悲憤的淚水;抗戰勝利喜悅激動的淚水。詩人自問自答,至此,詩人的愛國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7.感受“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發自內心的聲音,是詩人的心靈自白。是在第一節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鋪陳描述基礎上,感情的迸發和升華。8.歷史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記。放映資料圖片,展現祖國的美麗富饒、繁榮昌盛、強大無比,突出“我們愛這片土地”的主題。四、拓展延伸1.朗誦老馬。2.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來抒情,他會怎么改寫。(笑容、笑眼、埋葬、融化、 夕陽、朝霞、啼血、圓潤、憤怒、激情、感動、猛烈、狂風暴雨、和風細雨)五、課堂小結同學們,艾青不愧是土地的歌者。今天我們領略了詩人的土地情結。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之情。雖然那段炮火硝煙的歲月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不應該更不能忘記這段歷史。讓我們銘記歷史,刻苦學習,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斗吧!六、板書設計鳥生與死 眷念土地我愛這土地 對祖國深沉的愛我對土地 愛得深沉 3 鄉 愁【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1、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技巧,把握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發思鄉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 過程和方法1、通過誦讀品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準確理解詩歌的主題。 2、發揮想像和聯想,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音韻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時代、地理條件下產生的思鄉念國之情。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崇高情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發思鄉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教學難點發揮想像和聯想,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音韻美。 【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對于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游子來說,“回家”是他們最大的愿望、最美的夢想。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一些人卻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見,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傳千古、滿載思鄉之情的詩章。今天,我們一起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屏幕顯示課題)二、自主預習1、作者介紹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臺。(大屏幕顯示)雖然,詩人的后半生是在臺灣度過的。但他卻與大陸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詩人有家難回,思鄉之情也愈來愈濃。鄉愁就是詩人思鄉的代表作。現在,我們一起傾聽鄉愁。2、多媒體播放鄉愁 3、朗讀指導深情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之一,讀詩,更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斜線表示停頓、著重號表示重音。鄉愁 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學生齊讀后提示字的讀音。 4、我們再次傾聽鄉愁,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下面分組朗讀,注意感情。(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朗讀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3、 整體感知1、 詩人借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請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找出來。答案示例:這四個詞分別是: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恰恰是詩人的整個一生。2、整首詩都是圍繞著鄉愁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何有這么多的鄉愁?如果他不曾遠離親人和家鄉,會不會有這么多的愁緒呢?答案示例: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故土,所以,這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3、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卻用具體可感的事物把鄉愁形象化,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詩用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鄉愁?答案示例: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濃濃的鄉愁濃縮在四個具體的事物上:郵票、船票、墳墓、海峽。4、這些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長大后,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海峽: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游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鄉愁之淚!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到這里,詩人把鄉愁推向極至,暗示了只有祖國統一,心中的鄉愁才得以了結。由個人的思鄉念親推廣到普遍的家國之思。5、讓我們再一次傾聽鄉愁(多媒體播放鄉愁)6、下面,我們帶著感情來背誦這首詩。之后,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為大家背誦。(背誦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四、課堂小結對于長期飄泊的游子來說,家園的影子最讓人牽絆,鄉愁更是揮之不去,現在,我們再來欣賞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臺灣。愛國詩人聞一多曾將澳門、香港、臺灣和其他四塊與大陸隔離的土地并稱為祖國母親的“七子”,發出“母親,我要回來!”的悲憤吶喊。讓我們一起傾聽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澳門!結束語: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聲。雖然,我們的祖國還沒有完全統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也一定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那時,濃濃的鄉愁將化為相聚的喜悅,讓我們翹首以待!五、板書設計鄉愁 小時候郵票小小 含情依依 母子情長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夫妻情后 來墳墓矮矮哀痛深深 生死別 現 在海峽淺淺鄉愁濃濃 故鄉情 托物寄情 4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理解、積累“輕盈、娉婷、鮮妍”等詞語。2感知詩中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路和全詩的主旨。過程與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及詩歌寫作技巧和詩歌寫作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朗誦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2.人物生平事跡的講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運用的意象和寫作手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課時一、新課導入1.我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誰嗎?她是徐志摩先生真正愛了一輩子的人,金岳霖為了她可是終身未娶!2.播放一段視頻人間四月天,引出林徽因。二、自主預習1、作者簡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筑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2、背景資料這首詩發表于1934年4月的學文1卷1期上,關于這首詩有兩種說法:一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心中對兒子的希望和兒子的出生帶來的喜悅。梁從誡先生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后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對于這首詩的創作意圖,梁先生說得很客觀。故這首詩有可能是一首情詩,是為已在天國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個母親,有著對孩子強烈的母愛,為孩子寫一首這樣輕快靈動的詩也是絕對可能的。3.檢查預習(1)訂正字音輕靈(lng) 娉婷(png) 鮮妍(yn) 冠冕(gun min) 呢喃(nn)(2) 詞語釋義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美。鮮妍:鮮艷。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呢喃:形容像燕子叫聲那樣的輕聲細語。三、合作探究(一)整體感知請概括詩歌每一節的內容。答案示例:第一節:愛如四月天里的光艷輕靈。第二節:愛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靜。第三節:愛如四月天里的鮮妍莊嚴。第四節:將生命、歷史融入到自然風景中,展現青春的激越與豪邁。第五節:抒發對閑適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2) 研讀分析1.突破重難(1)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筆下的意境,以及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這樣的四月,該如蘇東坡筆下的江南春景。那鵝黃,是韌放的生命;那綠色,蘊含著無限的生機;那柔嫩的生命,新鮮的景色,在這樣的季節里泛著神圣的光。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樣,明凈、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蓮花一樣,美麗、帶著愛的光輝。這樣的季節里,“你”已超越了這樣的季節:“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伴春飛翔的燕子,美麗輕靈,帶著愛、溫暖和希望。這首詩是林徽因寫給自己的長子梁從戒的,用來表達她對孩子的無比的喜愛之情,以及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一說是一首情詩,是為已在天國的徐志摩而作)(2)本詩出現了十一個“你”字,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戰時的穆旦寫下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自然抒情詩我看,洋溢著青春氣息。讓生命與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風景“向晚的春風”“豐潤的青草”“綠潮”,此外,“我”還看到了飛鳥融入天空,紅暈與大地一體,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對生命的感知。2.品味賞析請賞析句中的加點詞: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答案示例:“點亮、春的光艷”,這些詞語,不是靜態的描摹,而是放在動態的、變化的背景中來揮灑,有點像繪畫中的暈染,漫出純粹色彩的邊界,正是在那模糊之處,美感油然而生。3.寫法探究這首詩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寫作手法?答案示例:意境清新,畫面優美。詩歌如一幅生動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開篇“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愛的宣告,“四月天”這一富有靈感夢幻溫暖的意象,首先給予讀者以豐富的遐想和視覺感染力。緊接著是“云煙”“星子”“細雨”“百花”“月圓”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組合,這樣五個詩意的畫面也映入我們的眼簾,依次是“春光風舞圖”“風煙星語圖”“月夜花開圖”“雪后新綠圖”和“花開燕語圖”,詩人的情感也隨著畫卷進一步地自然流露,實現情與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詩中有畫的審美風貌。結構勻稱,富有建筑美感。詩歌一共分為5節,每節3句,全詩的字數和句式,勻整而和諧,從詩形上是典型的傳統格律詩,具有類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詩歌視覺上的“句的勻齊”。林徽因善于借鑒建筑藝術的技巧,運用語言的符號組合形成富有視覺感染力的外在幾何形態,進而引發讀者的想像和審美心理,這種特有的建筑審美觀反映在林徽因詩歌創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運用,實現詩歌與建筑兩種藝術的完美融合。“在梁間呢喃”選取了房梁這一意象,實現語言與建筑意象的和諧組合,形成詩歌建筑的美。四、練習設計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五、板書設計5 我看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理解、積累“豐潤、紅暈、翅翼”等詞語。2感知詩中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路和全詩的主旨。過程與方法1.賞讀詩歌,理解詩歌意境。2.結合詩歌內容,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詩歌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浪漫主義色彩。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結合詩歌內容,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浪漫主義色彩。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課時一、新課導入大家知道穆旦這位詩人嗎?他是著名的現代主義詩人,寫過很多優秀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他的你看。二、自主預習1、作者簡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于天津。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險者穆旦詩集(19391945)旗三部詩集,將西歐現代主義和中國詩歌傳統結合起來,詩風富于象征寓意和心靈思辨,是“九葉詩派”的代表性詩人。主要譯作有俄國普希金的作品青銅騎士普希金抒情詩集、英國雪萊的云雀雪萊抒 情詩選,英國拜倫的唐璜拜倫抒情詩選拜倫詩選,英國布萊克詩選濟慈詩選。 2、背景資料我看是穆旦在聯大初期創作的詩歌作品。這首詩創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3.檢查預習(1)訂正字音豐潤(rn) 紅暈(yn) 揉過(ru) 翅翼(y) 憂戚(q) 枉然(wng) 勃發(b) 諧奏(xi) 飄逸(y) 挽(wn) 搖曳(y) (2)詞語釋義豐潤:本文指指豐茂滋潤。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枉然:白白地。飄逸:漂浮、飄散。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搖曳:搖蕩,晃動。三、合作探究(一)整體感知詩歌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內容是什么?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第一節):描繪了一幅春風蕩漾圖。第二部分(第二節):描繪了飛鳥凌空、凝望大地的圖景。第三部分(第三、四節):將生命、歷史融入到自然風景中,展現青春的激越與豪邁。第四部分(第五、六節):抒發對閑適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3) 研讀分析1.突破重難(1)理解詩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紅暈/無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運用的寫作手法。答案示例:這是大跨度的隱喻:陽光照耀,填空晴朗深遠,一塵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陽光和地上紅土的顏色,于是便有紅暈;地上深紅的紅土,在陽光的普照與飄過碧綠天空的流云的呼應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詩人置身于如此的風景之中,詩人沉醉的生命已經飛騰,與春之神韻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游”。(2)分析本詩的浪漫主義色彩。答案示例:戰時的穆旦寫下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自然抒情詩我看,洋溢著青春氣息。讓生命與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風景“向晚的春風”“豐潤的青草”“綠潮”,此外,“我”還看到了飛鳥融入天空,紅暈與大地一體,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對生命的感知。(3)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與陶淵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謀而合之處?答案示例:我看中詩人通過自然風景表達出了對于閑適生活的追求,最終達到自然與生命融合“哦,讓我的呼吸與自然河流!”而這種情感的表達在陶淵明的詩歌中早已有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之情與“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逍遙自在恰恰與穆旦的生命與自然的合流不謀而合。2.主題理解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答案示例:這首詩歌,詩人通過描寫春風蕩漾、飛鳥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風景,表達出對于閑適生活的追求,最終達到自然與生命的融合。3.寫法探究這首詩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寫作手法?答案示例:(1)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戰時的穆旦寫下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自然抒情詩我看,洋溢著青春氣息。讓生命與自然融合。(2)體驗獨特,寫實中多有新意。這首詩雖然是寫實,但由于體驗獨特,寫實中多有新意。在“春風”與“青草”間用“揉”的動作來銜接,大概不是多數人能想到的。“我看流云慢慢紅暈/無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似是神來之筆流云通常不會紅暈,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隱喻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邏輯殊不知,這幾乎就是對紅土高原春之風景的寫實:陽光照耀,天空晴朗深遠,一塵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陽光和地上紅土的顏色,于是便有紅暈;地上深紅的紅土,在陽光的普照與飄過碧綠天空的流云的呼應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詩人置身于如此的風景之中,詩人沉醉的生命已經飛騰,與春之神韻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游”。四、練習設計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五、板書設計6.敬業與樂業【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掌握“旁騖、褻瀆”等字詞的音形義。2.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過程與方法1.摘錄并積累大量經典語
- 關 鍵 詞:
- 部編版 語文 九年級 上冊 一冊 教案 Word 113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