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冊知識點總結.doc
2018年新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整理1.社戲 魯迅【文學常識】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二心集等。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文體知識】1、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2、故事情節一般分為: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3、人物描寫一般有: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4、環境描寫可分: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情節有詳有略】1寫了我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3看社戲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戲途中。5去趙莊看社戲。6看社戲后歸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詳寫的是:3、4、5、6略寫的是:1、2、7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看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課文內容解析】1、“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你怎么知道的?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2、偏僻的平橋村,為什么“在我是樂土”?這說明了什么?(1)“我”在那里受到“優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2)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書。(3)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4)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有“最聰明的 雙喜”,有樂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5)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偷豆、吃豆。)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3、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于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去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的去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去領略那去看戲的敘寫。4、看戲出發前遇到那些波折?最后是怎樣解決的?“我”當時心情有怎樣的變化?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起去;怕外祖母擔心。怎樣解決:小伙伴們解決:八叔的大船回來了;小伙伴們和“我”一起去;雙喜寫了“包票”。心情:盼望-焦急-失望-猜測-沮喪、賭氣-高興、有希望-興高采烈作用:“我”的心情變化描寫突出了要付出看社戲的迫切心情,為寫看社戲的樂趣作鋪墊。寫波折及被解決突出了雙喜等小伙伴的友愛、聰慧品質,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宕。5、找出描寫少年朋友們開船動作的動詞有哪些,并體味其運用之妙。動詞:撥、點、磕、架、換(1)充分描繪出小伙伴架船技術的熟練反映出小伙伴們聰明、能干的特點。(2)表現了去看社戲的急切、愉快心情。6、在課文第11、12節中,從哪些感官寫景,寫出景物的什么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對表現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嗅覺(水草的清香、豆麥蘊藻之香)視覺(朦朧的月色、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橫笛)想象(戲臺、漁火)作用:1、這些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2、寫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4、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7、具體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寫起伏的連山如獸脊比喻,以動寫靜,形象地描繪了行船之快。寫聽到歌聲,料想發自戲臺間接地表現了“我”急切的心情。寫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表現了“我”被水鄉美麗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記了自己。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不僅表現了小伙伴們友愛、能干的優秀品質,而且通過我的嗅覺、聽覺、視覺、想象四方面對平橋村優美景色的描寫,熱情地歌頌了美好的自然風光。8、“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戲好看嗎?不好看。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著。(以上是正面表現戲不好看)文中寫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神態描寫,則是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9、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么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么不同?月下歸航時,寫了小伙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伙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暢快、輕松。10、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是童年那段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標志。說明甜蜜的童年回憶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11、在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么?通過對孩子們的語言、動作以及“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描寫,表現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秀品質。雙喜:“偷豆”時征求阿發的意見和對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征。)阿發:在地里“往來的摸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的性格特征。12、如何看待孩子們偷豆的事?(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3)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13、返航途中,再寫夜景有什么作用?如: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飄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呼應前文,表現”我”對社戲欲罷不舍的依依情意。【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個怎樣的孩子?(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聰明)(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果斷)(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聰明、細心)(4)歸航偷豆時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考慮事情周到)(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考慮事情周到)(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做事有始有終)(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反應靈敏)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人。(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2)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淳樸、好客)(3)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 (淳樸、好客、熱誠。)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3、阿發:熱情好客、淳樸無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潑4、桂生:機靈勤快【總結】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2.春酒 琦君一、初識課文:1、作者相關知識:琦君,現當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人。1949年赴臺,曾任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國。她從散文開始自己的寫作生涯,出版了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30余種,代表作有橘子紅了七月的哀傷桂花雨琦君寄小讀者等。她的散文,多寫童年記憶,母女之情,友伴之誼。她以中國傳統溫柔敦厚的情懷,以細膩溫婉的筆致,將這些營造成了一個藝術世界。2、詞匯積累:標注字音:枸杞、橄欖、挑剔、如法炮制、門檻、過癮、家醅、煨燉解釋字義:家醅:自家釀的酒。醅,這里泛指酒。一馬當先:作戰時策馬沖鋒在前。形容領先帶頭。顧名思義: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意義。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藥劑,泛指照現成的方法辦事。興高采烈:興致高,情緒熱烈。過癮:滿足某種特別深的癖好,泛指滿足愛好挑剔:過分嚴格地在細節上指責來源:學科網來源:Zxxk.Com二、整體感知:、識春酒:1、什么是“春酒”、“會酒”、“八寶酒”?明確:春酒:古稱凍醪。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1、2段)八寶酒:顧名思義,是八樣東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棗(不知是南棗還是北棗)、荔枝、桂圓、杏仁、陳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兩粒橄欖。要泡一個月。(3段)會酒:是“我”家除春酒外的特別節目。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錢用,要起個會,湊齊十二個人,正月里,會首總要請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謝,地點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廳。(5段)2、伴著思鄉曲我們朗讀課文并思考如下問題:作者在文中敘述了兒時故鄉的哪幾件事?主要記敘了事件中的哪些事情?又體現了怎樣的情懷?、品春酒:含英咀華,探尋美點細節是文章鮮活的花朵,琦君認為:好的文章必須語語動人,字字珠璣。她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飾,文筆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細細品味她的這杯“春酒”,思鄉之情、懷母之心、童年之味紛紛涌上心頭。請找出文中打動你的細節,品味細節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美點來源:學*科*網以這樣的形式回答:通過讀細節,我品味到了一種美。答案預設:童心美、母性美、民風美、人情美。童心美的典例:1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明確:寫出了我當時情不自禁,對喝春酒充滿期望而急切的熱情;也寫出了當時“我”很“饞嘴”、可愛的樣子。“總是”一詞寫出了我對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馬當先”寫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請自到”讓我感受到了鄉人們相處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寫出了一個“饞嘴”的可愛的小女孩子的特別,“蜜蜂似的”,形象地寫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飽飽的樣子,突出了她的可愛。“捧”字寫出了小女孩對吃的東西的喜愛和珍惜。2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明確:寫出了“我”對母親的八寶酒很喜歡,很饞的樣子。“偷偷”而不是當著母親的面,表現“我”內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讓母親知道的隱秘心理。“好幾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見出母親的八寶酒對“我”充滿了誘惑,也顯示出“我”的可愛。3.母親給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點點,我端著、聞著,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抱著小花貓時,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覺。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明確:寫出了“我”的可愛和情趣。“只”和“一點點”說明對母親的“小氣”而感到不滿足。“走來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點點的酒,但還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捏”是對撒了雖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點點后的失望。“直”表現小花貓對八寶酒滿是喜歡,舔個不停,煞是可愛。“呼呼”地睡了,表現了小花貓舔碗酒后的相當滿足和陶醉的情態。“也是”一詞,是以“我”當時的心理來揣摩小花貓的,可見“我”也同小花貓一樣饞得要命,也寫出了“我”的那種童趣。4、我呢,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明確:這句話寫出了“我”當時很撒嬌,很嘴饞的情態。“靠、點、舔”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動作,寥寥幾筆,一個活潑天真可愛的小女孩立刻在紙上活躍起來。“靠”和“點”說明“我”年齡雖小但很機靈。“舔一舔”說明她想喝但又不敢當著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讓她很過癮。5、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鄰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著大花廳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明確:寫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時候,我那企盼的神態。“眼巴巴”寫出了小女孩那種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滿是期待和向往。這些生動的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純真的快樂,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懷念。而在琦君的記憶里最值得懷念的是誰呢?(她的母親)母性美的典例1.“她總是笑瞇瞇地說: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沒有一定分量的。但她還是一樣一樣仔細地告訴別人。明確:可見她做什么事,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2.“母親是從不上會的,但總是很樂意把花廳給大家請客,可以添點喜氣。”明確:突出母親熱情好客、慷慨大方。3.“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明確:“得意”是得到別人夸獎后一種甜蜜的神態,更能突出母親的質樸和賢惠。4.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其實母親是滴酒不沾唇的。明確:“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母親得到別人表揚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農家婦人的樣子。“其實”這一副詞十足地寫出了母親做八寶酒就是為了讓別人能夠品嘗到其中的濃香就很開心、榮幸和滿足了。一個賢妻良母就真實地再現了出來。【小結】:是呀,原來愛可以如此豁達!母親身上的勤勞善良、溫柔慈愛、質樸賢淑這正是人類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女性所具有的一種美德。它承載了琦君對故鄉最溫情的懷念。人情美的典例俗話說“甜不甜家鄉水,親不親家鄉人”。鄉情是記憶中最醇厚、最溫馨的懷念。1.“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劃拳吆喝,格外興高采烈”。明確:花匠阿標叔的老實善良、純樸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是故鄉濃厚、淳樸人情的最好體現,不說話,總是樂呵呵地做事,能為很多人帶來快樂,自己是非常高興的。2.“所以鄉下人如果對人表示感謝,口頭話就是我請你吃十二碟。”明確:表現了鄉親們的熱情大方。3.“席散時,會給每個人分一條印花手帕。母親和我也各有一條,我就等于得了兩條,開心得要命。”4.“尤其是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明確:醇厚的鄉情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個處處充滿溫馨充滿融洽充滿快樂的故鄉。這正是琦君永遠記憶中的故鄉。思春酒:故鄉的春酒,蕩漾著我兒時純真的快樂。故鄉的春酒,散發著母性溫柔的光芒;故鄉的春酒,流淌著鄉鄰間樸實的情意。此時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嗎?(道地家鄉味)這些蘊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啊。光陰荏苒,她還能品嘗到這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嗎?明確: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為她已是“獨在異鄉為異客”了。(四)拓展延伸:經典再現:從古到今,因為漂泊,因為遠游,因為戰爭,因為心中的理想而遠離故土的人,都會對故鄉懷有深深的思戀。因此思鄉成了文學作品中一個永恒的主題。詩人作家們往往借用豐富的事物(即意象)來表達對故鄉無盡的情思。琦君把對故鄉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鄉作品中常常借助哪些事物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明月、笛、鄉音、秋風等)。.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岑參逢入京使.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月是故鄉明,露從今夜白。杜甫月夜憶舍弟8.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回鄉偶書9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10.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1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精品賞讀:臺灣詩人余光中和琦君有著相似的經歷,都是年輕時離開大陸去了臺灣,都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啊!一首鄉愁道出了詩人對故鄉對祖國的深切懷念。鄉愁.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3.安塞腰鼓 劉成章作者與背景劉成章,1937年生,陜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現任陜西省作協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已出版7部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20世紀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劉成章先生,“中年變法”,放棄了原先所熟悉的詩歌、歌詞等創作形式,找尋到散文這種新的藝術創作方式。其實,他的散文的生命內核還是激揚的浪漫,還是“信天游”的旋律。當他遠離家鄉來到省城后,腦際里回閃著“安塞腰鼓”那踏破歲月、氣吞山河的壯麗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發的鼓點。面對20世紀80年代我們祖國在改革開放中日新月異的景象,他怎能不為之怦然心動呢?他怎能不為之而歡欣鼓舞呢?此情此景,轉化成劉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間呈現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語),即“安塞腰鼓”。他必須用“安塞腰鼓”這種特定的意象來傳達他對生活、對時代的審美感受,傳達他對生命的詩意的理解!安塞腰鼓淵源流長,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擊鼓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以秦國為最。以后各代多用于邊塞守衛,擊之以報警號令和助戰。到了宋代,多用于邊關。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今寧夏)的邊界,為安定邊塞方設“安塞縣”,“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知識積累1.樸實:淳樸誠實。2.忘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3.狂舞:縱情地跳舞。4.閃射:閃耀,放出(光芒)。5.火烈:像火一樣熱烈。6.燥熱:炎熱。7.恬(tin)靜:安靜。8.飛濺:向四外濺。9.亢(kng)奮:極度興奮。亢,過度,極,很。10.蕭蕭:象聲詞,形容風吹、馬叫的聲音。11.晦(hu)暗:昏暗。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12.大徹大悟:徹底覺悟或醒悟。13.羈(j)絆:纏住不能脫身,束縛。羈,約束。14.驀(m)然:突然,猛然。15.冗(rng)雜:繁雜。16.搏(b)擊:奮力斗爭和沖擊。17.燒灼(zhu):燒、燙,使受傷。18.磅礴(pngb):(氣勢)盛大。19.嘆為觀止: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20.奔突:橫沖直撞;奔馳。21.輻(f)射:從中心向各個方向沿著直線伸展出去。22.翻飛:飛舞,飄揚。23.戛(ji)然而止:聲音突然中止。課文講解理解主旨本文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贊美了陜北高原人們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理清結構寫作特色1.多用短句如“一群茂騰騰的后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無不鏗鏘激昂。2.大量運用排比句式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不僅交錯出現,而且一連許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連用三個排比句,猶如江河一瀉千里,不可遏止。許多排比對偶工整,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一段,氣勢昂揚;還有的排比層層遞進,如“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等,排山倒海般讓人透不過氣來。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弘,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3.快速的節奏課文自始至終,一直保持著快速的節奏。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不讓人有半分喘息的機會。快節奏使得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蕩,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把握重點1.西北現在好像成了貧困落后的代名詞,作者為什么這樣歌頌西北漢子?西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曾有過秦、漢、唐的強盛,擁有雄睨世界的輝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貧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為什么這樣深情地歌頌這片土地?歌頌什么?“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并沒有因生活的貧苦和封閉而喪失希望,復生的生命能量就在這沉重的軀殼內奔突,終有一天會噴發的。這里的人們是有希望的,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暫時的,只要生命還在期盼“搏擊”,重生之日并不遙遠。2“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句中“那么一股勁”要“掙脫”“沖破”“撞開”什么?是什么“束縛”“羈絆”“閉塞”了“那么一股勁”?談談你對“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該句的理解。“那么一股勁”要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泄在天地間,讓人“遺落了一切冗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生命之所以為生命。這句突出了安塞腰鼓中體現出來的激昂勃發的生命力:擺脫束縛、打破閉塞讓生命充滿激情的力量。3.結合全文,試指出安塞腰鼓蓬勃了哪些想象。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大徹大悟!4.“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中“震撼”“燒灼”“威逼”,可以調換順序嗎?為什么?不能。詞義和力量的程度一個比一個深。5.文中“它使你驚異于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這一句該怎么理解?這句話中表達了那些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消化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竟然勃發出如此激昂奮發、奇偉磅礴的生命力,實在令人欽佩和震撼。6.“沉重而紛飛的思緒”指的主要是哪些思緒?痛苦與歡樂、生活的夢幻、擺脫與追求、生命與激情、力量7.對文中“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句子如何理解?通過對后生們的動作描寫,使你感受到生命和力量的密切關系,生命因力量而再現其奇偉磅礴的氣勢。8.文中“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一句使用什么修辭方法?其作用是什么?這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作者是寫后生們的動作,突出了這力量,體現了生命力的奇偉磅礴。9.作者寫腰鼓的響聲,為什么要寫“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和“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這種是側面烘托的寫法,用環境、和觀眾的感受來烘托鼓聲,使鼓和周圍的環境、和觀眾融為了一體。更能表現腰鼓的震撼力。10.為什么每寫完一個方面,作者就要寫“好一個安塞腰鼓”?文章中有四次之多,不覺得重復嗎?“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多次出現有什么作用?這種方法叫反復,它的作用是使語言有了一種鼓的韻律,形成回環往復的氣勢,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文章中還多次運用反復,如:詞語的反復:隆隆,隆隆,隆隆句子的反復:愈捶愈烈!愈捶愈烈!愈捶愈烈! 段與段的反復: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復出現了四次,形成了回環往復的氣勢,而且在反復詠嘆之中常有變化,每次都有新意,層層遞進,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更加強了散文的詩意美。拓展閱讀安塞腰鼓賞析金梅這是一首生命的贊歌,力量的贊歌。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單純地在作為人類生命力量的一個載體、一種象征;其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這樣,作者自然要傾注下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之、頌之,一歌二頌難以盡致,則有三歌之、三頌之。在作者筆下,幾乎分不出哪是形式與內容,哪又是客體與主體,兩者真正地獲得了無間的統一。不取拖沓累贅、沉悶疲軟的長型句式,而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自始至終采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并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安塞腰鼓,是屬于黃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創造出此等奇觀,也才能憑借它而釋放其內蓄的偉力。作者是陜西人,從其描寫中,可以看到他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與傾心愛戀。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寫得酣暢淋漓,曲盡其妙。這一篇,與喬良的高原,我的中國色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說,喬良的作品,是對中華民族性格特征的總體性的把握,那么,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則是把它對象化和具體化。讀者能把兩篇作品一并閱讀,相互比照,必將更深切地體察到我們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現。(選自中國散文鑒賞文庫當代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高原生命的火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厚夫安塞腰鼓是劉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最早發表于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上,后被選入多家散文選本;1996年收入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羊想云彩(此散文集榮獲首屆“魯迅文學獎散文獎”)。目前,又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安塞腰鼓”是陜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現象,也是陜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征和符號,而這一切均與陜北古老的歷史有關。陜北高原是連接中原農業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就是邊關要地:秦始皇時期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鎮守陜北,筑長城,修直道,防止匈奴內侵;北宋時期韓琦、范仲淹、沈括等一代武將、文臣來到陜北,領導過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戰爭;而明朝時期九鎮之一的“延綏鎮”長城,幾乎承擔了明朝中、后期北方邊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務。可以這樣說,“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勵邊關將士沖鋒殺敵、浴血奮戰的號角,也是將士們征戰凱旋的歡迎曲。它氣勢磅礴,它置于死地而后生,它充滿激情與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與狂歡古代戰爭擂鼓鳴金的場面,永遠地消失了。然而,這種于激情和力量中的儀式,卻深深地根植于陜北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陜北的鄉間,腰鼓成為一種娛樂形式,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詩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20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共產黨中央進駐延安13年,以及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國,“安塞腰鼓”這種原來純民間的廣場文化形式,也漸漸走進廟堂,進入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視野。遠不要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安塞腰鼓”曾經如何在亞非拉走紅;也不要說20世紀80年代初,“第五代導演”陳凱歌一炮打響的黃土地中“安塞腰鼓”是如何征服西歐觀眾的心靈;就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國家許多次大型的國家慶典,均有“安塞腰鼓”出場。某種意義上,“安塞腰鼓”所釋放出的能量,不僅僅是陜北這塊古老的黃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堅毅不屈、意氣風發、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象征。換句話說,“安塞腰鼓”是用宏大的場面、奔放的動作、鏗鏘的節奏、激昂的鼓點來表現詩的內容。對于散文家劉成章來說,他生于黃土地,長于黃土地,熟悉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主要的是,他對高原生命有深刻的體認,他的骨子里有種高原地域特有的詩意的浪漫情懷,而成為陜北高原上的一位“歌手”,一位著名的浪漫詩人。20世紀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劉成章先生,“中年變法”,放棄了原先所熟悉的詩歌、歌詞等創作形式,找尋到散文這種新的藝術創作方式。其實,他的散文的生命內核還是激揚的浪漫,還是“信天游”的旋律。當他遠離家鄉來到省城后,腦際里回閃著“安塞腰鼓”那踏破歲月、氣吞山河的壯麗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發的鼓點。面對20世紀80年代我們祖國在改革、開放中日新月異的景象,他怎能不為之怦然心動呢?他怎能不為之而歡欣鼓舞呢?此情此景,轉化成劉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間呈現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語),即“安塞腰鼓”。他必須用“安塞腰鼓”這種特定的意象來傳達他對生活、對時代的審美感受,傳達他對生命的詩意的理解!因此,安塞腰鼓呈現出這樣幾方面的特征:第一,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言:“五情發而為辭章。”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為情而造文”的標本。安塞腰鼓通篇貫注一個“情”字,作家通過一系列對“安塞腰鼓”贊美的語詞,來直抒胸臆。這種摯愛既表現為對陜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贊美,又表現為我們這個從沉睡中覺醒、邁著雄健的步伐、不斷走向繁榮的偉大祖國的禮贊!語詞激昂,酣暢淋漓,如大河滔滔,一瀉千里。如,“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黃土高原啊,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等等。作家把黃土高原的元氣和魂魄,一下子攫得淋漓盡致!第二,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文心雕龍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為了確保情感的暢通無阻,劉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詩的方式加以強化。這篇散文的詩意美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內在的意蘊美;另一方面是語詞、句式乃至整體節奏上,均經過一番苦心孤詣的設計,使整個散文充滿一種神奇的形式美。當然,這種設計宛若天成,恰到好處地傳達出作家的豐富而生動的情感世界。一是文筆峭厲。為了表現激揚而飛動的“安塞腰鼓”,作家在語句上大膽地刀削斧砍,僅保留枝干,使其產生奇譎美的效果。你看,安塞腰鼓開頭“一群茂騰騰的后生”一句自成一段,兀立于天地之間,實令人為之感喟。像這樣的語句,在這篇僅有千字的散文中比比皆是。二是語句鏗鏘。作家在散文中為了傳達勃發的生命激情,直接使用了一連串短語。這樣,使文章的節奏相當緊湊,像波濤一樣一浪接一浪,傾瀉而出,欲止不能。如,“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人,成了茫茫一片;聲,成了茫茫一片”幾字一頓,頻頻出擊,使語勢自然激越、昂奮。三是善用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加強散文的氣勢和力量。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火花一樣,是閃爍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抒情,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雜著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愈捶愈烈!形體成了沉重而又紛飛的思緒!愈捶愈烈!思緒中不存在任何隱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語句汪洋恣肆,表現出“安塞腰鼓”氣吞河山的場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四是作家通過具有音樂性的復疊詠嘆,來進一步加強散文中情感的傳達。在安塞腰鼓中,作家有意識地在每個層次之末,單獨設計“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痛快了山河,好一個安塞腰鼓”的詠嘆句式,而且在反復詠嘆之中常有變化,每段都有新意,層層遞進,直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同時更加強了散文的詩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環美和音樂的節奏美。第三,想像奇偉,意境雄渾。德國19世紀著名的美學家狄爾泰曾指出:“最高意義上的詩是在想像中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劉勰也曾說過:“神用象通,情變所孕。”(文心雕龍神思)劉成章“那喚起一系列想像的構想過程的力量,來自心靈深處,來自那被生活的歡樂、痛苦、情緒、激情、奮求振蕩著的心靈底層”。(劉小楓詩化哲學)“安塞腰鼓”這個特定的意象,在劉成章的腦際孕育、旋轉,仿佛地底突騰運行的火山巖漿,最后有最徹底、最盡興的噴發。于是,燦爛的意象在瞬息之間紛翻飛舞,源源不絕的大河波濤洶涌,生命的暢想在歷史和現實間遨游你看,劉成章在這樣的場景上展開其想像的:無風之季,黃土高原上的一片高粱地里,兀立著一群茂騰騰的后生。這是一個“于無聲處聽驚雷”的背景!然而,當后生們的鼓槌擂起來的時候,在作家的眼里,“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作家的腦際迅速集合真實生活體驗的記憶,展開思維的翅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于是便有了鼓點是“驟雨”、流蘇是“旋風”、瞳仁是“火花”、風姿是“斗虎”的豐富聯想。你再看,這“安塞腰鼓”,既“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刻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刻變得亢奮了”,也使作家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你再聽,在作家的耳畔,“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發出“隆隆”的聲音,而這“隆隆”的聲音,既仿佛“豪壯的抒情”“嚴峻的思索”,又仿佛“隆隆隆隆犁尖翻起的雜著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作家在創造力的世界中“神與物游”,讀者也跟隨著心宇馳騁,思緒萬千。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選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