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四中10月月考物理試題(上學期第一次).docx
絕密啟用前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四中2019-2020學年八年級10月月考物理試題(上學期第一次)第I卷(選擇題)評卷人得分一、單選題1一只粉筆的長度最接近( )A1米B1分米C1厘米D1毫米2某同學用一把刻度尺三次測得文具盒的寬度分別為9.20cm、9.21cm、9.20cm,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測量結果最后應記作9.20cmB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C9.21cm這個記錄結果是錯誤的D9.20中最末一位數字“0是有意義的3下列有關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B誤差就是測量中產生的錯誤C只要認真測量,就可以避免誤差D選用精密的測量儀器可以消除誤差4使用拉伸了的軟塑料尺測物體的長度,測量的結果將( )A比真實值偏小 B比真實值偏大C不受影響 D和真實值完全一樣5短跑運動員5s跑了50m,羚羊奔跑速度是20m/s,汽車的行駛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從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是( )A汽車、羚羊、運動員B羚羊、汽車、運動員C運動員、汽車、羚羊D運動員、羚羊、汽車6下列幾種情況中,不屬于機械運動的是A螞蟻緩緩爬行B流星隕落C冰塊融化D雪花飛舞7中國長江科學考察探險隊乘坐的“中華勇士號”橡皮艇在長江上游順水漂流而下,下面幾種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以橡皮艇為參照物,江水是靜止的B以江水為參照物,探險隊員是靜止的C以崖邊的樹為參照物,探險隊員是運動的D以探險隊員為參照物,橡皮艇是運動的8敦煌曲子詞浣溪沙中有詩一首,即“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其中以船為參照物的一句是( )A滿眼風光多閃爍B看山恰似走來迎C仔細看山山不動D是船行9從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v可知( )A速度與路程成正比B速度與時間成反比C速度不隨時間或路程而變化D速度決定于通過的路程和時間10一輛小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在第1s內通過了10m,第2s內通過了20m,第3s內通過30m,則這輛小車( )A在第1s內是做勻速直線運動B在這3s內都做勻速直線運動C在這3s內做變速直線運動D只在第2s內做勻速直線運動11測得某同學的身高是1.650m,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A所用尺的最小分度是毫米B測量結果準確到厘米C末位數字是準確數D未位數字也可以省去不寫12甲、乙兩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通過的路程之比為3:2,所用時間之比為2:3,則速度之比為( )A9:4B4:9C1:1D3:213蹦極是一種極具挑戰(zhàn)的活動,蹦極者在上升過程中,看到地面越來越遠,所選的參照物是( )A他自己B地面C正在下落的另一個蹦極者D跳臺14如圖是反映新龜兔百米賽跑的st圖象,請根據圖象判斷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比賽結果是烏龜獲勝B比賽開始時,烏龜先出發(fā)C比賽途中,兔子和烏龜共計相遇三次D整個比賽過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較大15一個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前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是4m/s,后一半時間平均速度是12m/s,那么物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4m/sB12m/sC8m/sD6m/s第II卷(非選擇題)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16補上單位:一根火柴的長度約40________ ;中學生步行的速度約為1.2 ________17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零刻線、量程和________,某同學測得物理課本的長度約為26.12cm,則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18沿長廊AB方向鋪有30塊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磚如圖甲所示,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1mm的尺測量其中一塊地磚長度如圖乙所示,則每塊地磚的長度是_______cm;小明用停表測量自己從長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時間80s,則小明的步行速度為________m/s. 19坐在快速行駛的客車上的某乘客看到前方一輛同向行駛的卡車在向自己“倒退”而來,這是因為該乘客把_______作為參照物,由此現象可推斷出________(均選填“卡車”或“客車”)的速度更快20單位換算(1)3.5cm____________nm (2) 80m=_____________dm(3)144 km/h_____________m/s (4)0.2h =_____________s21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東運動,它們運動的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運動速度相同的小車是______;若甲和乙運動的路程相同,則甲和乙所用的時間之比是___________。圖B中陰影部分的面積所表示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22用刻度尺測量一木塊的長度,如圖所示,測量值是___cm,分度值是___mm23如圖所示,秒表的讀數為_____s。評卷人得分三、實驗題24在“測平均速度”的實驗中,(1)實驗原理是________ (2)實驗中需要的測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 (3)實驗時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些,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__ (4)某次實驗的過程如圖所示,圖中的電子表分別表示小車在斜面頂端、中點和底端不同時刻,則該次實驗中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小車通過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5)小車從斜面頂端到底端時,做________(選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評卷人得分四、計算題25小明一家駕車旅游經過某處時,發(fā)現一個交通指示牌,如圖所示,求: (1)若小明爸爸駕車從此處到達揭陽市用了0.6h,則車的平均速度為多少? (2)在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從交通指示牌到揭陽市最快需要多長時間?26小明家與學校的距離為1.2km,某天他騎車上學,前半路程內的平均速度為4m/s,后半路程內的平均速度為6m/s.(1)試求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假如他在前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為v1,后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為v2,試推導: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表達式。參考答案1B【解析】【詳解】根據生活經驗可知,粉筆的長度約為1dm,故應選B2C【解析】【詳解】解答:A. 求三次測量的平均值,并四舍五入保留小數點后兩位可得9.20cm.故A正確;B. 根據測量結果,最后只能有一位是估計值,所以倒數第2位便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mm,故B正確;C. 結果中9.2cm是準確值,0.01cm是估計值,只要前面的準確值沒有讀錯,后面的估計值是會變化的,9.21cm這個記錄結果很正常,故C錯誤;D. 9.20cm最末位的“0”是估計值,長度測量時,要求最后有且只有一位估計值,當刻度正好在整數刻度時,我們就應估讀為“0”,故D正確故說法錯誤選C【點睛】對于刻度尺測量結果的記錄我們一般要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對于一個完整的測量結果而言,我們也可以從數據上判斷其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為了減小誤差,我們還常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并且保留到與原測量值相同的位數因此,明確了這些要求,可以幫助我們判斷選項中內容的正確性3A【解析】【詳解】A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就是為了減小誤差,故A正確;B誤差是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而錯誤是測量方法不當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誤差不是測量中產生的錯誤,故B錯誤;C誤差是不可以避免的,不符合題意;D誤差是不可以消除的,不符合題意。4A【解析】【詳解】使用拉伸了的軟塑料尺,即尺子伸長了,用該塑料尺測物體的長度時,測量值將會比真實值偏小。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5C【解析】【詳解】由可得,短跑運動員的速度;羚羊奔跑的速度是;汽車行駛的速度;所以三者速度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運動員、汽車、羚羊故C符合題意6C【解析】【詳解】判斷是不是機械運動要看物體是否有位置的變化螞蟻緩緩爬行、流星隕落、雪花飛舞都相對于其它物體有位置的變化,所以都是機械運動冰塊融化屬于物態(tài)變化,沒有位置的變化,不是機械運動故選C【點睛】牢記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根據機械運動的定義即可正確解答7D【解析】【詳解】A、若以橡皮艇為參照物,由于順流而下,即橡皮艇與水的速度相同,江水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故A正確;B、由于探險隊員靜止的坐在橡皮艇上,所以探險隊員與江水及橡皮艇的速度相同,所以若以江水為參照物,探險隊員也是靜止的,故B正確;C、由于探險隊員隨著橡皮艇是順流而下的運動,故以岸邊不動的樹木為參照物,探險隊員是運動的,故C正確;D、由于探險隊員與橡皮艇沒有相對位置的變化,所以以探險隊員為參照物,橡皮艇是靜止的,故D錯誤故選D【點睛】理解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描述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可能得出不同結論,所以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8B【解析】【分析】【詳解】作者得出“山不動,是船行”則是以大地為參照物“看山恰似走來迎”是以自己(即船)作為參照物;A選項滿眼風光多閃爍屬于光現象,不符合題意;B.以船為參照物,看山恰似走來迎,即山是運動的,B選項符合題意;C選項仔細看山山不動,選取的參照物是地面,故C選項不符合題意;D選項船的運動狀態(tài)不能選研究對象本身為參照物,故D選項不符合題意;9C【解析】【詳解】勻速直線運動速度保持不變,故不會隨路程、時間而變化,更不可能取決于通過的路程和時間故C符合題意10C【解析】【詳解】小車第1s內通過了10m,第2s內通過了20m,第3s內通過30m,則在每個1s內小車可能保持速度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也可能發(fā)生變化做變速直線運動,故ABD錯誤;在這3s內,速度發(fā)生了變化,所以整個過程中做變速直線運動,故C正確故選C11B【解析】【詳解】測得某同學的身高是1.650m,根據長度記錄結果的要求知,其中最后一個0是估計值,且有效數字代表尺子的準確程度,0不能省去,故C、D錯誤;由結果知,準確值是1.65m,此結果精確到單位cm,即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故B正確,A錯誤故選B12A【解析】【分析】【詳解】速度之比為:=故A符合題意13A【解析】物理學中將研究對象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的改變稱為運動,故蹦極者在上升過程中,看到地面越來越遠,即地面相對他自己的位置發(fā)生改變,故所選的參照物是他自己,答案選A14A【解析】【分析】【詳解】A如圖,兩者都到達終點時,兔子用時短,所以兔子獲勝,故A錯誤;B由圖知,比賽開始時,兔子晚出發(fā),烏龜先出發(fā),故B正確;C兔子和烏龜圖像的交點,是兩者相遇的地方,所以圖中可知,比賽途中,兔子和烏龜共計相遇三次,故C正確;D整個比賽過程中路程相等,兔子用時短,根據可知,兔子的平均速度較大,故D正確;【點睛】理解求平均速度時,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即為平均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中間物體停止運動,則停止時間也應計算在內15C【解析】【詳解】設總的運動時間為2t,物體全程的平均速度v=8m/s,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16mm m/s 【解析】【詳解】1中學生大拇指的長度約5cm,一根火柴的長度與此差不多,在4cm=40mm左右;2中學生步行的速度約為4km/h=4m/s1.1m/s,接近1.2m/s。17分度值 1mm 【解析】【詳解】1使用刻度值前不僅要注意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還要觀察零刻度線;2課本的長度為26.12cm,它的倒數第二位的單位是m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1860.00cm 0.225m/s. 【解析】【詳解】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為1mm,長度測量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每塊地磚的長度是60.00cm;從長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時間80s,通過的路程s60.00cm300.6000m3018m,t80s,則小明的步行速度vst18m80s0.225m/s.【點睛】(1)長度的測量中,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尺的最小分度值為1mm時,應估讀到0.1mm19客車 客車 【解析】【詳解】12客車和卡車同向行駛,客車的速度很快,或卡車速度很慢,卡車和客車之間距離越來越小,以客車為參照物,卡車向乘客“倒退”而來【點睛】卡車和轎車同向行駛,卡車在前,轎車在后,卡車向轎車“倒退”而來,說明卡車向轎車運動,說明卡車和轎車之間距離越來越近,可以斷定卡車速度較慢,或轎車速度較快20 40 720 【解析】【詳解】(1)13.5cm=3.5107nm;(2)280m=8010-5dm=810-4dm;(3)3144km/h=144m/s=40m/s;(4)40.2h=0.23600s=720s。21甲與丙 3:2 路程 【解析】【詳解】1由A圖可知甲車做勻速直線運動,甲車的速度v甲=4m/s,在B圖中,乙車的速度v乙=6m/s,丙車的速度v丙=4m/s,所以,甲車和丙車的速度相同;2甲和乙運動的路程相同,甲和乙所運動的時間之比:;3圖B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等于速度和時間的乘積,所以陰影面積表示小車運動的路程。222.80 1 【解析】【詳解】圖示刻度尺1cm又分為10個小刻度,分度值為1mm,初端刻度是3.00cm,末端刻度值為5.80cm,物體長度為2.80cm23337.5【解析】【分析】秒表的中間的表盤代表分鐘,周圍的大表盤代表秒,秒表讀數是兩個表盤的示數之和【詳解】在秒表的中間表盤上,1min中間有兩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5min,指針在“5”和“6”之間,偏向“6”一側,所以分針指示的時間為5.5min330s;在秒表的大表盤上,1s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1s,指針在7.5s處,所以秒針指示的時間為7.5s,即秒表的讀數為330s+7.5s337.5s.24 刻度尺 秒表 便于計時 0.18 0.225 變速 【解析】【詳解】(1)1測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2)23由于本實驗中需測長度和時間,所以實驗中需要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停表;(3)4實驗時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些,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長些,便于測量時間,如果時間過短,不容易記錄;(4)56某次實驗的過程如圖所示,圖中的電子表分別表示小車在斜面頂端、中點和底端不同時刻,則該次實驗中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小車通過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5)7小車從斜面頂端到底端時,由于運動的越來越快,所以做變速直線運動25(1)100km/h;(2)0.75h【解析】【分析】【詳解】(1)由交通標志牌知,“凈月潭60 km”是指從該標志牌到凈月潭路程為60 km,小明爸爸駕車從此處到達凈月潭用了0.6 h,所以車的平均速度:.(2)交通標志牌“80”是限速的標志,指的是從標志牌到凈月潭這段路程,速度不能超過80 km/h,所以在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從交通指示牌到凈月潭的最少時間.264.8m/s 2v1v2v2+v1 【解析】【詳解】總路程為1.2km,所以前一半和后一半的路程都為0.6km,前半路程內的平均速度為4m/s,則前一半所用時間t前600m4m/s150s同理可計算出后一半所用時間t后100s,t總150s+100s250s所以全程中的平均速度vsv1200m250s4.8m/s;總路程為1.2km,前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為v1則前一半所用的時間t前600mv1后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為v2, 則前一半所用的時間t前600mv2則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vs總t總1200m600mv1+600mv2=2v1v2v2+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