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湖北省武漢鋼城十一中10月月考物理試題.docx
湖北省武漢鋼城十一中2019-2020學年八年級10月月考物理試題一、單選題1下列各種現象中不屬于機械運動的是( )A飛機在天空中飛行B月球繞地球公轉C樹上蘋果由綠變紅D河水在河中流2對速度公式的理解,正確的是( )A運動的路程越長,速度越大B運動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大C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路程 s和時間 t無關D一定時間內,平均速度越大的通過的路程越小3對于聲音的產生,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一切振動的物體都能發聲B只有固體的振動才能發聲C物體不振動也能發聲D振動停止后,發聲體仍能發聲4關于某中學生的估測,下列數據合理的是( )A身高約為160dmB100m短跑成績約為6sC步行速度約為1m/sD脈搏正常跳動60次所用時間約為1s5下列測量木塊長度的方法中,如圖所示,正確的是( )ABCD6下列詩句中加點部分描繪的運動情景,選取山為參照物的是( )A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C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D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7用甲、乙兩把刻度尺分別測量同一木塊的長度(如圖),關于木塊長度的讀數,正確的一組是( )A,B,C,D,8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造了無數的詩歌辭賦,我們在欣賞這些詩歌辭賦時,不僅要挖掘其思想內涵,還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現象與物理規律,下面是某位同學對部分詩句中蘊涵的物理知識的理解。其中正確的是( )A“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高”是指聲音的特征“音調”B“孤帆一片日邊來”-“孤帆”的運動,是以江岸為參照物的C“看山恰似走來迎”以山為研究對象,所選擇的參照物是地面D“小小竹排江中游”以竹排為研究對象,, 所選擇的參照物是船上的人9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只有地面上靜止的物體才能選作參照物B任何物體都可以選作參照物,但在具體選擇時,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C只有地球上的物體才能選作參照物D研究物體的運動,選擇太陽為參照物最合適,因為太陽是真正不動的物體.10如圖,圖甲是小車甲運動的s-t圖像,圖乙是小車乙運動的v-t圖像,由圖像可知( )A甲、乙都由靜止開始運動B甲、乙都以2m/s的速度勻速運動C甲、乙兩車經過5s一定相遇D甲車速度越來越大, 乙車速度不變11一運動員在百米賽跑中測得他在7s末的速度為9m/s,10s末到達終點的速度為10.2m/s,則他在全程內的平均速度約為( )A5m/sB10m/sC7m/sD15m/s12甲乙兩車在某一平直公路上從同一地點同時向東運動,它們的s-t圖像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甲、乙都在做勻速運動 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C若以乙為參照物,甲往東運動 D經過4s,甲、乙相距8m13某學習小組對一輛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線運動的小車進行觀測研究他們記錄了小車在某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并根據記錄的數據繪制了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象,如圖所示根據圖象可以判斷( )A0 5s內,小車的平均速度是0.4m/ B07s內,小車的平均速度是1.5m/C2s5s內,小車通過的路程是2 m D5s7s內,小車通過的路程是6 m14勻速直線運動的甲、乙兩物體,它們通過的路程之比為 3:1,所用時間之比是 2:3,則速度之比 是( )A9:2B2:1C1:2D2:915短跑運動員5 s內跑了50m,羚羊2min內奔跑2.4km,汽車的行駛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A汽車、羚羊、運動員B羚羊、汽車、運動員C運動員、汽車、羚羊D運動員、羚羊、汽車16如圖甲所示,乒乓球靜止靠在左側的音叉上,如果用小錘敲打右側的音叉,我們能聽到右側音叉發出聲音同時乒乓球被彈開,如圖乙,如果把這個實驗由宇航員帶到月球上外部環境中去完成,則( )A能聽到聲音,但乒乓球不會被彈開B不能聽到聲音,乒乓球也不會被彈開C能聽到聲音,乒乓球也會被彈開D不能聽到聲音,但乒乓球會被彈開17如圖所示,關于聲現象的各種實驗情景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甲實驗:鋼尺振動頻率越高,響度越大B乙實驗:抽氣過程中,鐘罩內鈴聲變小,說明真空可以傳聲C丙實驗:鼓面的振動幅度越大,音調越高D丁實驗:將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輕質小球,可將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18如圖所示是敲擊音叉時示波器在相同時間內截取的兩列聲波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甲的音調與乙的音調相同B甲的響度比乙的響度大C甲的音調比乙的音調高D甲振動的幅度比乙振動的幅度大二、填空題19請填上適當的單位:(1)某一中學生身高是170_____; (2)某同學跑100m用時16.3______;(3)人正常步行速度約1.2_____; (4)人手臂的長度大約為6.5______。20有六名同學,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測量同一作業本的長度,六次測量記錄是:L118.82 cm、L218.83 cm、L317.28 cm、L418.81 cm、L518.80 cm、L618.805 cm。(1)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_;(2)其中一位同學的測量結果寫錯,該數據是____________;(3)一位同學測量結果不合理,該數據是____________;(4)這本作業本的長度是____________。21在飛機失事搜尋過程中,搜救艦船在定位和測量海深時都要用到超聲測位儀(如圖所示),它是利用聲音可以在______中傳播來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是,則測位儀發出信號后需經過______秒才能接收到信號。22如圖所示為汽車沿直線運動時的路程時間圖象其中縱軸表示汽車離開出發點的路程,橫軸表示時間,請根據此圖分析汽車的運動情況(1)汽車在OA段和BC段做_____(“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2)汽車在OA段的速度為_____m/s(3)汽車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23如圖所示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每隔0.2s記錄一次小球的運動位置,則小球從D點運動到F點的路程為_____cm,該過程的平均速度為_____m/s三、實驗題24如圖所示,在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并開始計時,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算出小車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根據實驗的原理_____,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小車運動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對小車運動的各段長度進行測量并分段做了標記,因_____的測量誤差較大,需多次測量(2)圖中AB段的距離sAB_____cm,測得時間tAB1.6s,則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cm/s(3)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則測得的平均速度vAB會偏_____(4)實驗中應多次測量,每次測量時必須讓小車從_____由靜止開始下滑(5)vBC_____vAC(填“”、“”或“”)(6)物體的運動常??梢杂脠D象來描述,圖2中能反映圖1小車運動情況的是_____(選填“A”或“B”)25下面是小明做“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實驗的過程。他將系在細線上的乒乓球輕觸正在發聲的音叉,觀察到乒乓球被彈開,如圖所示?;卮鹣铝袉栴}:(1)這一實驗現象可以說明發聲的物體在________;(2)音叉發出的聲音響度變大,觀察到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________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3)通過實驗得出結論:響度與聲源的________有關;(4)在探究過程中,小明將不易觀察的音叉的振動轉化為乒乓球的擺動,采用的實驗方法是________(選填“轉換法”“等效法”或“類比法”)。26如圖所示,小明設計了下面幾個實驗探究聲音的特征:(1)為了探究音調與什么因素有關,你認為四幅圖中不能夠完成探究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2)如圖A所示,硬紙板接觸齒數不同的齒輪,齒數越多,_______(填“音調”“響度”或“音色”)越高如圖D所示,吹筆帽發出的聲音是________振動產生的(3)如圖B所示,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適當的長度,撥動鋼尺,就可聽到________(填“鋼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動的聲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撥動鋼尺,則聽到聲音的__________(填“音調”“響度”或“音色”)變大;逐漸增加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仔細聆聽鋼尺振動發出聲音后,發現音調逐漸________(填“變高”或“變低”)了,觀察發現此時鋼尺振動慢了,當鋼尺伸出桌面超過一定長度時,雖然用同樣的力撥動鋼尺,卻聽不到聲音,這時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計算題27一列長為200m的火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整列火車通過1.8km長的大橋時,所用的時間100s,那么,這列火車行駛的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28一輛汽車向著山崖以的速度勻速行駛,在距離山崖一定距離的地方鳴笛,經過后司機聽到了回聲求:已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汽車鳴笛時距山崖多遠此時汽車距山崖多遠?參考答案1C【解析】【分析】機械運動指的是物體位置的變化【詳解】A. 飛機在天空中飛行,相對于地面來說飛機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所以是機械運動;B. 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于地球而言月亮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是機械運動;C. 蘋果由綠變紅,是蘋果內部發生了化學反應,蘋果變熟了,但蘋果的位置沒有變化,不是機械運動;D. 河水在河中流,河水相對于河岸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是機械運動故選C.2C【解析】【詳解】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速度;由公式知道,運動路程越長,但不知道時間大小,所以速度不一定大,故A錯誤;運動時間越短,但不知道路程大小,速度不一定大,故B錯誤;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的路程與所用時間之比是一定值,也就是其速度大小是不變的,所以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路程s和時間t無關,故C正確;由路程公式s=vt知道,一定時間內,平均速度越大的通過的路程越大,故D錯誤,故選C3A【解析】【分析】【詳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一切振動的物體都能發聲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故A正確4C【解析】【詳解】A中學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0cm=16dm左右,故A不符合實際;B男子百米世界紀錄略小于10s,中學生百米成績不可能小于10s,故B不符合實際;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1/3.6m/s1m/s左右,故C符合實際;D正常情況下,人的脈搏1min跳動的次數在75次左右,跳動一次的時間接近1s,故D不符合實際,故選C5B【解析】【詳解】A圖中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這樣放置刻度不能緊貼物體,讀數時會不準確,所以錯誤;B圖中刻度尺放置方向與被測長度一致,且刻度緊貼物體,所以正確;C圖中刻度尺有刻度的一側沒有緊貼物體,讀數時會不準確,所以錯誤;D圖中刻度尺方向與被測物體方向不一致,且刻度沒有緊貼長度,所以錯誤?!军c睛】在使用刻度尺進行長度的測量時,刻度尺要沿著被測長度放,并緊貼被測長度,這樣測量時才能更精確6D【解析】【詳解】A“兩岸青山相對出”是相對于船來說的,以船為參照物,故A錯誤;B“巍巍青山兩岸走”是以竹排為參照物的,故B錯誤;C“看山恰似走來迎”選擇的參照物是自己或者船,故C錯誤;D“輕舟已過萬重山”,舟的運動應是相對于山;故詩人選取的參照物為山及兩邊的岸,故D正確7B【解析】【詳解】根據題中圖示可知,甲刻度尺分度值為1cm,因此讀數向后估讀一位,應為3.2cm;乙刻度尺分度值為0.1cm,讀數應向后估讀一位,應為3.18cm,B符合題意8B【解析】【詳解】A“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高是指聲音的大小,是指聲音特征中的響度,A不符合題意;B以江岸為參照物,船相對于江岸發生了位置的變化,船是運動的,B符合題意;C以山為研究對象,船上的人相對于山發生了位置的變化,所選擇的參照物應是自己,C不符合題意;D以竹排為研究對象,竹排相對于河岸發生了位置的變化,所選的參照物為江岸,D不符合題意9B【解析】【詳解】A任何物體都可以當做參照物,A錯誤;B任何物體都可以選作參照物,但在具體選擇時,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B正確C任何物體都可以選作參照物,但在具體選擇時,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C錯誤;D任何物體都可以選作參照物,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常常選地球為參照物,D錯誤.10B【解析】【詳解】A. 由圖可知,甲車是由靜止開始運動,乙車開始計時時的速度為2m/s,不是從靜止開始運動,故A錯誤;B. 小車甲運動的st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漸的變大,所以甲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v甲2m/s;小車乙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橫軸的直線,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乙的速度不變,所以乙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2m/s;所以,甲、乙都以2m/s勻速運動,故B正確;C. 甲、乙都以2m/s勻速運動,所以,如果兩車反向運動,則5s可能相遇;如果兩車同向運動,則兩車不能相遇,故C錯誤;D. 甲、乙都以2m/s勻速運動,速度均不變,故D錯誤11B【解析】【分析】【詳解】由題可知,運動員在百米賽跑中用時10s,根據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可知,運動員在全程內的平均速度為v=st=100m10s=10m/s,故B正確12C【解析】【詳解】A. 甲、乙它們的s-t圖像都是過原點的傾斜直線,都在做勻速運動,故正確; B. s-t圖像的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大小,傾斜程度大的速度大,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故正確;C. 甲、乙都在向東做勻速運動,乙的速度比甲的速度大,若以乙為參照物,甲往西運動 ,故錯誤; D. 經過4s,甲運動的距離是12m,乙運動的距離是4m,因此甲、乙相距8m,故正確。故選C13A【解析】【詳解】A讀圖可見:當t=5s時,s=2m,小車的平均速度為:A選項正確;B當t=7s時,s=6m, 小車的平均速度為:B選項錯;C當t1=2s時,小車通過的路程為s1=2m,t2=5s時,s2=2m,2s至5s內,小車通過的路程為:s= s2-s1=2m-2m=0,C選項錯誤;D當t1=5s時,s1=2m,t2=7s時,s2=6m, 5s至7s內,小車通過的路程是:s= s2-s1=6m-2m=4m,D選項錯誤14A【解析】【詳解】根據題意知道,甲、乙兩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且s甲:s乙=3:1,t甲:t乙 =2:3,由v=s/t知道,兩物體的速度之比是:,故選A15C【解析】短跑運動員5s內跑了50m,則運動員的平均速度為:v人 =s/t=50m/5s=10m/s,羚羊2min內奔跑2.4km,則羚羊的平均速度為:v羊 =2400m/120s=20m/s,汽車的行駛速度54km/h,則v車 =54km/h=15m/s運動員的速度小于汽車的速度,汽車的速度小于羚羊的速度,選項A、B、D不正確,故選C16B【解析】【詳解】甲圖中,敲響右邊的音叉,左邊的音叉響,且懸掛在線上的緊靠在左邊音叉的泡沫小球會彈起這是因為聲音由空氣傳播到左邊的音叉,使左邊的音叉振動;在月球上做乙圖這個實驗,真空不能傳聲,聲音不能傳播,所以不能聽到聲音,聲波無法傳播,振動也就不會傳到左側音叉,所以小球也不會彈起故選B17D【解析】【詳解】A當鋼尺振動的頻率越高時,音調越高,故A錯誤;B當空氣被不斷抽出后,鈴聲逐漸減弱,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故B錯誤;C敲鼓時,鼓面的振動幅度越大,響度越大,故C錯誤;D將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輕質小球,可將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用到了轉換法,故D正確故選D.18C【解析】【詳解】由圖可知,兩幅圖中音叉振動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調相同;偏離原位置程度不相同,因此響度不相同,甲偏離程度大即甲振動的幅度大,所以甲的響度大,即音量大。綜上所述ABD說法正確,C說法是錯誤的。19cm s m/s dm 【解析】【詳解】(1)1中學生的身高應該在1.7m左右,即170cm;(2)2中學生的百米跑的速度在16秒左右,即16.3s;(3)3人正常步速大約一秒兩步,因此速度應為1.2m/s;(4)4人的身高大致等于其臂展,因此手臂長度應約為6.5dm20 1 mm 17.28 cm 18.805 cm 18.82 cm【解析】(1)長度測量時,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倒數第二位對應的單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2)從六個測量記錄看,L3=17.28cm與其他測量結果偏差太大,該數據是錯誤的。(3)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測量同一作業本的長度,刻度尺分度值為1mm,測量結果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L6=18.805cm測量結果不合理。(4)這本作業本的長度是。21海水 9 【解析】【詳解】1超聲側位儀是用回聲定位來測量距離的,它是利用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來工作的;2根據題意,聲音傳播到海底再回來才能被檢測到,因此22勻速 5 5 【解析】【詳解】(1)從圖中可知,OA段和BC段路程與時間的圖象反映了汽車通過的路程與時間成正比例關系,表示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2)由圖可知,汽車在OA段的時間t=20s,路程s=100m,汽車在OA段的速度為:v=5m/s;(3)汽車全程的路程:s=200m;運動的總時間:t=40s;汽車的全程平均速度:v=5m/s;238.00 0.2 【解析】【詳解】由圖可知,小球從D點運動到F點的路程為:s=12.50cm4.50cm=8.00cm=0.08m,時間:t=20.2s=0.4s,該過程的平均速度為:24v=s/t 時間 40.0 25.0 小 同一位置(同一高度) B 【解析】【分析】(1)實驗依據的原理是:;(2)根據圖象讀出AB段的距離,已知tAB,利用速度公式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3)讓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會導致時間的測量結果偏大,平均速度會偏?。?)每次測量時必須讓小車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下滑,保證小車每次通過的距離相等;(5)從靜止開始的速度肯定越來越快,據此解答;(6)小車做加速直線運動,據此判斷圖象【詳解】(1)本實驗依據的原理是:;分段測量時間誤差太大,所以要多次測量(2)由圖示可知:sAB=80.0cm-40.0cm=40.0cm;小車通過AB段所用時間,tAB=1.6s,AB段的平均速度:;(3)如果讓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會導致時間的測量結果偏大,由公式知,平均速度會偏??;(4)實驗中應多次測量,應保證小車每次通過的距離相等,故每次測量時必須讓小車從同一位置A由靜止開始下滑(5)小車從靜止開始的釋放,速度會越來越快,做加速運動,所以vBCvAC,(6)A圖s-t圖象為一過原點的直線,說明做勻速直線運動,通過的距離與時間成正比,故A不符合題意;而B圖為v-t圖象,表示速度逐漸變大,故圖B中能反映小車運動情況25振動 變大 振幅 轉換法 【解析】【詳解】(1)1乒乓球碰到正在發聲的音叉被彈開,說明音叉在振動,即發聲的物體在振動;(2)2聲音的三個特征分別是音調、響度、音色,其中響度指聲音的大小,與振幅有關,因此響度變大,音叉振幅也變大,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也變大;(3)3通過上述的實驗可得出結論是響度與聲源的振幅有關;(4)4將不易觀察的現象轉化為易觀察的現象,是采用了轉換法26D 音調 空氣 鋼尺 響度 振動頻率小于20 Hz,發出次聲波 【解析】試題分析:(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物體振幅越大,響度越強;聽者距發聲者越遠響度越弱故選D(2)如圖A所示,硬紙板接觸齒數不同的齒輪,齒數越多,硬紙板振動的頻率越高,音調越高如圖D所示,吹筆帽發出的聲音是空氣振動產生的(3)撥動鋼尺,鋼尺振動發聲,就可聽到鋼尺振動的聲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撥動鋼尺,鋼尺振動的幅度增大,則聽到聲音的響度變大;當鋼尺伸出桌面超過一定長度時,鋼尺振動變慢,音調逐漸變低,振動頻率小于20Hz,發出次聲波,低于人耳的聽聲范圍,人耳聽不到聲音考點:聲現象2720m/s;72km/h【解析】【詳解】整列火車通過大橋時,行駛的路程火車的速度答:這列火車行駛的速度是20m/s,合72km/h。28(1)142m (2)130m【解析】【詳解】車行駛的距離:s車=v車t=15m/s0.8s=12m;回聲經過的路程:s聲=v聲t=340m/s0.8s=272m;(1)汽車鳴笛時距山崖的距離:s1=0.5(s聲+s車)=0.5(272m+12m)=142m(2)聽到回聲時,車離高山距離:s2=0.5(s聲-s車)=0.5(272m-12m)=13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