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章小結與復習 課件.pptx
第一章,小結與復習,第一章 機械運動,機械運動,1.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 。 2.長度的國際單位: ,符號: 。 3.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前,應該觀察 是否磨損,若磨損則要從后面清晰的刻度開始量起。 :便于選擇合適的刻度尺進行測量。 :便于快速準確地進行測量。,一、長度的測量,刻度尺,米,m,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返回知識結構圖,(2)使用時 會放:把刻度尺有刻度線的一邊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物體保持平行,不能 。 會看:讀數時,視線應與刻度尺 ,不得斜視。 會讀:一定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 位。 (3)記錄:要記錄數據和 ,測量結果由準確值、 和 組成。,歪斜,垂直,一,單位,估讀值,單位,返回知識結構圖,1.測量時間的常用工具: 。 2.時間的國際單位: ,常用單位: 、 。,表,秒,分,小時,二、時間的測量,1.概念: 和 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2.誤差是 避免的,但可以減小。 3.減小誤差的方法有: 、使用精密的儀器和正確的測量方法。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測量值,真實值,不能,多次測量求平均值,三、誤差,返回知識結構圖,例1 圖中刻度尺所測物體的長度是 cm, 停表的讀數為: s。,3.20,140,3.00cm,6.20cm,6.20cm3.00cm3.20cm,小盤的分度值是1 min,指針在2 min和3 min之間。,大盤的分度值是1 s,大盤指針在20 s。,因此停表的讀數為2 min 20 s140 s。,返回知識結構圖,前往針對訓練,例2 某同學用同一把刻度尺對同一物體的長度進行了4次測量,結果如下:12.34 cm、12.36 cm、12.35 cm、12.75 cm,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為() A12.45 cm B12.34 cm C12.35 cm D12.36 cm,C,測量數據“12.75 cm”的準確值是“12.7”與其他數據不符,是錯誤的數據,應舍去。,物體的長度l(12.34 cm12.36 cm12.35 cm)312.35 cm。,返回知識結構圖,1.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物體________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2.判斷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被作為________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如果選擇的參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狀態時,結論一般也不一樣,因此說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________的。,位置,標準,相對,返回知識結構圖,例 攝影師抓拍了一個有趣的場面(如圖):一只烏鴉站在飛翔的老鷹背上休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以烏鴉為參照物,老鷹是靜止的 B.以地面為參照物,烏鴉是靜止的 C.以老鷹為參照物,烏鴉是運動的 D.以地面為參照物,老鷹是靜止的,烏鴉相對老鷹的位置沒變,所以以烏鴉(或老鷹)為參照物,老鷹(或烏鴉)都是靜止的,老鷹相對地面的位置變化,所以以地面為參照物,老鷹(或烏鴉)都是運動的,A,返回知識結構圖,前往針對訓練,1.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 的物理量。 2.定義:把 與 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 。 4.單位 (1)國際單位: ;常用單位: 。 (2)換算關系:1 m/s= km/h; (3)人步行速度約 m/s,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 。,運動快慢,路程,時間,m/s,km/h,3.6,1.2,人每秒步行的路程是1.2米,返回知識結構圖,5.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著 的運動。 6.變速運動 (1)概念:運動速度 的運動叫變速運動。 (2)平均速度:表示物體做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 從公式 可知,如果我們測出了物體運動的 和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 ,就可以算出物體在這段時間內的 。,直線且速度不變,變化,路程,時間,平均速度,返回知識結構圖,例1 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車上用電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記下了汽車連續通過5根電線桿的時間為10 s,相鄰電線桿的距離為50 m,則汽車的平均速度約為() A90 km/h B70 km/h C50 km/h D40 km/h,B,實際通過的距離是4個相鄰電線桿之間的距離,即s=50m4=200m,t=10s,所以,返回知識結構圖,例2 一列火車以36 km/h的速度通過一個山洞,山洞長920 m,火車全部通過山洞共用了100 s,求此火車的長度是多少米?,解:36 km/h10 m/s, 火車通過的距離svt10 m/s100 s1 000 m, 火車長s車ss洞1 000 m920 m80 m。,火車通過的距離為洞長與車長之和。,分析:,返回知識結構圖,前往針對訓練,例3 圖甲是小車甲運動的st圖象,圖乙是小車乙運動的vt圖象,由圖象可知() A甲、乙都由靜止開始運動 B甲、乙都以4 m/s勻速運動 C甲、乙兩車經過5 s一定相遇 D甲車速度越來越大,乙車速 度不變,B,甲,乙,平行于橫軸的直線,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乙的速度不變,所以乙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4m/s,乙不是從靜止開始運動,兩車的初始位置未知無法判斷,兩車均做勻速直線運動,返回知識結構圖,2.實驗主要器材:小車、斜面(作用: 。注意:實驗時斜面傾角不宜過大,目的是 )、刻度尺(作用: 。注意:測量時要“頭對頭”“尾對尾”)、停表(作用: )、金屬片(作用: )。,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設計和進行實驗】,1.實驗原理:,方便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使小車獲得動力,加速下滑,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測量時間,確保小車到達終點時在同一位置,減小誤差,返回知識結構圖,【數據處理和分析】,返回知識結構圖,4.測量下半段路程的速度時,不能讓小車從中點由靜止釋放,因為 。 5.誤差分析:若小車經過終點后才停止計時,會導致時間測量值 ,平均速度測量值 ;若小車靜止釋放時未放在頂端,導致時間測量值 ,平均速度測量值 。,【交流、反思與誤差分析】,小車運動到中點時的速度不為零,偏大,偏小,偏小,偏大,返回知識結構圖,例 如圖,在斜面上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讓小車從斜面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測出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 (1)圖中AB段的路程sAB _____cm,如果測 得時間tAB1.6 s,則 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cm/s。,sAB82.0 cm42.0 cm40.0 cm,40.0,25,42.0cm,82.0cm,返回知識結構圖,前往針對訓練,(2)在測量小車到達B點的時間時,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_______。 (3)為了測量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學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到達C點的時間,從而計算出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確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所測時間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不正確,返回知識結構圖,1如圖所示,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讀數時視線正確的是________(選填“A”或“B”),測出該物體的長度是________cm。,B,1.36,返回知識結構圖,2如圖所示機械停表的計數是 ,合計________s。,3 min 10 s,190,返回知識結構圖,3我們每天背著書包上學。如果說書包是靜止的,選擇的參照物可能是 。放學走出校門時,若以教室為參照物,書包是 (選填“運動”或“靜止”)的。 4甲、乙兩人進行100 m賽跑,結果甲比乙超前10 m到達終點。如果讓甲從原起跑線往后退10 m起跑,乙仍從原起跑線起跑,兩人都保持原來的速度重新比賽,則比賽結果是() A同時到 B甲先到 C乙先到 D不能確定,我們自己,運動,B,返回知識結構圖,5.如圖所示是一位攝影愛好者用頻閃攝影技術拍攝的一張照片,清晰地記錄了網球被擊出后某一段的運動軌跡,已知此次攝影的閃光頻率(每秒鐘得到影像的次數)為100 Hz,網球的直徑約為6 cm。現將一刻度尺放在照片上來估測網球的運動速度。由圖可知,網球從A位置運動到B位置所用的時間是s,網球在AB段運動的平均速度約為m/s。,0.04,20,返回知識結構圖